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俄英間諜中毒案的蝴蝶效應:引發世界大戰的概率有多大

俄英間諜中毒案的蝴蝶效應:引發世界大戰的概率有多大

法治周末報

公眾號ID:fzzmb01

關注

GIF

本文約2200字,閱讀約3.6分鐘

原文刊發於3月22日《法治周末》第24版

《當俄大選遇上間諜中毒案》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姜姝

3月15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訪問索爾茲伯里,了解俄羅斯前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中毒案進展。

3月18日,俄羅斯2018年總統選舉正式開始投票。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3月19日對外宣布,在已經統計的選票中,現總統普京得票率達到了75.91%,普京已實際上贏得了總統選舉。

在總統選舉正式開始投票的前一天,俄羅斯宣布驅逐23名英國外交官。此舉是為回擊英國宣布驅逐同樣數量的俄羅斯駐英外交官。

正值2018年俄總統大選的重要節點,一名俄羅斯前特工在英中毒的案件卻引發了俄英兩國的外交齟齬。英國政府指控這件事情的幕後黑手與普京政府脫不了干係,而莫斯科當局仍然強烈否認涉案。

英俄互驅外交官

英國警方3月4日接到報警說,一名66歲的男子和一名30多歲的女子在英國一家商場內接觸到不明物質後暈倒。這名男子的身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曾被俄羅斯判定為英國間諜的俄前情報官員名為謝爾蓋·斯克里帕爾。目前,斯克里帕爾還在重症監護室中,病情危重。

事件發生之後,英國當局立刻表示「俄羅斯政府涉嫌重大」,首相特里莎·梅連番連日痛批。爾後,事情竟然迅速地在9天後成為驅逐23位俄羅斯外交官以及召開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的理由。

據早前報道,英國首相特里莎·梅3月12日在議會發言時警告,如果俄羅斯在13日過後仍不能就斯克里帕爾中毒案給出「值得信任」的答覆,英國政府會將此事等同於俄羅斯對英國非法使用武力,對俄羅斯採取比以往更嚴厲的措施。俄外交部則毫不客氣地回應稱,這是基於挑釁的政治宣傳。

3月14日,英國宣布將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要求其一周內離境。此外,只要「有證據證實對英國公民人身財產造成威脅」,英國將凍結俄羅斯在英的國有資產;暫停所有對俄高層級的雙邊往來,取消與俄外長拉夫羅夫在英國的會晤;英國部長官員及皇室成員將不會前往俄羅斯世界盃。特里莎·梅稱,這是30年來倫敦最大的外交驅逐事件,此舉將削弱俄羅斯未來數年間在英情報的活動能力。

特里莎·梅指控俄羅斯涉案的原因不光是因為受害者的前雙面間諜身分,因而可能是遭到報復或是其他不明原因。其提出的理由還包括有前例可循以及過去數年間俄羅斯的諸多「記錄」。有前例可循指的就是2006年利特維年科的遇害;而所謂的記錄,根據首相特里莎·梅的說法,則包括「吞併克里米亞」「持續不斷的從事網路間諜工作」「網路攻擊竊取西方國家政府機密」以及「干預大選」等被其視為對西方有所敵意的行為。

3天後,俄羅斯也宣布驅逐23名英國外交官。

此外,由於毒物被調查出來是蘇聯時代研發出來的神經毒劑「諾維喬克(Novichok)」,英國當局也據此認為俄羅斯政府的涉案存在「高度可能」。英國政府宣稱,這隻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這件事情的確是俄羅斯政府所為,而這將被看作是對「我們的直接行動」;另一種是,俄羅斯政府已經讓這種武器落入他人之手,如果是這樣,「俄羅斯必須要負責」。這兩者的原因是可能並存的。

英國《獨立報》引述了皇家聯合服務機構的防衛與安全研究部門的意見,指出「武器」的詭異之處。在有其他可以達到下毒目的的結果上,兇手刻意採用這種「來源取得不易、所屬地相對明確、走私進英國又非常困難的武器」讓人不解。

為何兇手不採用芬太尼(fentanyl)等這種類鴉片而且已經廣泛出現在英美地區的武器?如此豈不可以混淆視線。再者,從2002年的莫斯科劇院恐怖份子挾持人質事件,俄羅斯安全部隊就已經使用過這類武器攻堅,所以並非沒有前例。

英俄關係急劇惡化

據法新社的報道,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海利在3月15日的安理會緊急會議上仍然對於英國表示支持,正如他所表示的:「發生於英國的這起兩人遭到軍用神經毒氣攻擊事件,美國相信俄羅斯應該負責。」

另一方面,在與英國外相會晤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表態支持倫敦的立場。北約強烈關切此次事件,而且北約相信其盟友英國的結論,俄羅斯當局需要對此次軍用神經毒氣攻擊高度負責;北約認為軍用神經毒氣的使用是駭人聽聞且無法接受的。

作為回應,俄羅斯駐倫敦大使館在一份聲明中說:「媒體報道給人們留下的俄羅斯特種部隊的印象是精心策劃的,這完全是不真實的——看起來另一場反俄羅斯運動的腳本已經寫好了,這是在妖魔化俄羅斯。」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克里姆林宮不掌握任何與俄總參情報總局前上校斯克里帕爾所從事之事或與這起事件有關的信息。「你們知道,他當時由於某些行為和決定身處西方。」俄方表示,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協助英國警方進行調查。

克里米亞兼并問題或是網路間諜戰等,更多屬於充滿爭議的政治問題或是國際政治間不令人意外的情節,其性質皆與此案有很大的不同。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的報道,起初,特里莎·梅的36小時最後通牒乃是要求普京政府對於這項前蘇聯開發的武器如何流入英國給予交代;然而,在3月15日的安理會緊急會議上,英方對於俄方的控訴詞卻轉變為「非法使用武器」而「企圖謀殺前特工」,這不僅讓俄方完全無法接受,也同時要求展開調查。

稍早之前,英國國防部的數據顯示英國已經計劃強化其安全能力,包括網路安全的主動打擊能力,而其針對的對象之一就是俄羅斯。值此事件之後的國安會議中,媒體報道國防部已立刻計劃投入對化學、生化、放射線與核子(CBRN)的防衛計劃,表明此為強化其過去不足的應對危險能力。這種時間點上的巧合以及表現出來的強勢態度,是否會進一步引發俄羅斯的聯想與反擊,已經迅速地引發關注。

許多對一戰的研究表明,當時歐洲各國無論在意圖或是武器設備方面皆是以防衛為主;然而,由於各國因為長期陷入「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與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中,緊張的氛圍早已籠罩各國,預期衝突的發生也已被頻頻提起,最終,戰爭在不起眼之處點燃而燎世界之原。故而,這起間諜被害案所觸發的「國家安全」之蝴蝶效應仍然遠未畫上休止符。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國際關係博士)

編輯丨代秀輝 王碩

圖片丨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治周末 的精彩文章:

奧斯維辛,未盡的審判 格朗寧一代留下的思考

TAG: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