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遺骸真的找到了嗎 七十二疑冢是假的 曹操真沒有薄葬嗎
文/天淵牧歌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的「曹操墓」有最新發現,經過17年到現在的挖掘,基本上確認了曹操的遺骸。但是這個「曹操墓」不符合曹操遺命「薄葬」的要求,不僅有封土還有很豪華的地面建築。難道曹操這個摸金校尉的祖師爺真沒有設立七十二疑冢嗎?曹丕這傢伙也沒有聽話厚葬了其父魏王曹操嗎?
首先這「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是從哪裡傳出來的呢?都說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羅貫中這位元末明初的人算是小說家的鼻祖了,其寫的《三國演義》在明清兩個朝代是廣為流傳。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中說曹操被關羽的人頭給嚇得「頭風病」又犯了,請來了神醫華佗,華佗說必須用斧頭破開頭顱才能去除病根,曹操大怒把華佗給關到牢獄裡去了,不久就下令把華佗處死了。而曹操很快病情加重,預感到自己快死了,就對眾臣還有自己的兒子吩咐身後事了,演義中曹操對眾臣說:
"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與卿等相敘,特以家事相托。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卿等宜輔佐之。"曹洪等涕泣領命而出。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妾,且囑曰:"吾死之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又命諸妾多居於銅雀台中,每日設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壽六十六歲。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這就是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之所以能成為傳說,是因為從宋代開始曹操的墓就找不到了,到了明清小說中這些離奇的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百姓識字不多就信以為真了。現如今既然說曹操墓找到了,那就更加證明「七十二疑冢」是羅貫中編造的。但是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倒是真有「曹操墓」的記載。
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下令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史稱之為「終令」,但其實曹操是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死的。
譯文:"古代的喪葬墓地,一定要設置在貧脊的土地上。如今我把西門豹祠以西的高地劃為壽陵,就照原來地基的高度,不再培土加高,也不種樹。《周禮》上說由冢人掌管國家墓地,所有的諸侯葬在王墓左右靠前的地方,卿大夫墓位置偏後,按漢朝的制度也叫做陪陵。凡是公卿大臣和有功的將領,都應該在壽陵陪葬,要擴大墓地的範圍,讓它能夠容納足夠多的死者"。
可是河南發現那「曹操墓」有封土,地面上還有大量房屋建築的痕迹。而且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這時真的快死了,臨死前曹操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譯文:"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喪葬制度。葬禮完畢之後,就該全部脫掉喪服。凡是帶兵在外戍守的將領,都不準離開駐營地。官吏要各盡其職。裝殮就用平時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玉珍寶之類的陪葬品"。曹操再次強調要「薄葬」而且不用穿喪服,太子曹丕難道不聽話嗎?不過曹操是到二月二十一日才葬於高陵的。
期間二十多天曹丕應該也做不了什麼。而且曹丕忙於稱帝呢,建安二十五也就是延康元年十月二十八日,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成為皇帝的曹丕改年號延康為黃初並且大赦天下。
之後在《三國志 魏書 文帝紀》中也有曹丕提到自己壽陵的記載,因為原文太長了,書生直接說譯文:
在黃初三年十月三日確定首陽山東為壽陵,並發布關於喪葬的文告說:
"按照禮制,國君即位以後,就應該製做內棺,表示活著的時候不忘記死亡。從前堯葬在山林,四周都植上樹木,禹葬在會稽,農夫不必遷移田地,因為他們葬在山林中,即與山林合為一體。聚土造墳,植樹為記的規定,並不是上古就有的,我不想採用。
壽陵與山成為一體,不必造墳植樹,也不要建立寢殿,修築園邑、神道。人死後下葬,就是埋藏的意思,目的是為了讓別人看不見。屍骨沒有痛癢的感覺,墳墓也不是神靈的住宅,禮制不得上墓祭祀,是要生者和死者都免遭褻瀆。所制棺槨足能使骨頭腐朽,衣衾足夠讓肉體腐爛就可以了。我所以在這不長莊稼的地方建造墳墓,是為了在改朝換代之後,無人知道我葬在什麼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用金、銀、銅、鐵等飾器陪葬,全部用瓦製品,這樣才合乎古代殉葬用塗彩的泥車、茅草紮成的人馬的規定。棺木只須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珠銜玉,也不要放珠綴短衣、玉制匣子,這些都是愚蠢的世俗之人才做的事。
季孫用美玉喪殮,孔子急忙上階勸阻,說這樣做就像要把屍骨暴露在荒原中一樣。宋公被厚葬,有識之士都說華元、樂莒沒有盡到做臣子的職責,竟將君主拋棄在惡人之列。
漢文帝墓沒有被挖掘過,是因為霸陵中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後人貪圖;光武帝墳被發掘,是因為原陵造墓種樹的緣故。所以霸陵得以保全,是張釋之的功勞;原陵被掘毀,是明帝的罪過。這是因為張釋之一片忠心得以保全君主,明帝有孝心而不察後果,卻害了自己的親人。
凡是忠臣孝子,都應該想想孔仲尼、左丘明、張釋之的話,以華元、樂莒、明帝做為鑒戒,心中常常存著一個使君主親人安定、魂靈萬載不受危害的想法,這就是賢聖之人的忠和孝了。從古到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也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自從禍亂以來,漢朝歷代皇帝的陵墓沒有不被挖掘的,以至於為燒取玉匣金衣,骸骨也一同化為灰燼。這樣焚燒就如同火刑一樣,難道不令人哀痛嗎!禍害的根源就在於厚葬和造陵種樹。
古人說:『桑、霍為我戒』,不是很明白了嗎?皇后及貴人以下的嬪妃,凡是不和諸侯王去各自封國的,死後都葬在澗西,先前已經說明在何處了。舜帝安葬在蒼梧,兩個妃子都沒有和他葬在一起;延陵葬子,也遠在嬴博之間。如果真有什麼魂靈,就沒有不能去的地方,只隔了一條澗,這並不足夠遙遠呀。如果誰違背了這條詔令,擅自變更規定,我在地下就會被戮屍,恰如戮而重戮,死而又死。為臣為子者輕視欺侮已死去的君王、父親,那就是不忠不孝,假設死者有知,將不會保佑你。特令將這條詔令收藏在宗廟之中,抄錄副本存在尚書、秘書、三府之中"。
曹丕說的更直白,還下了特令,反正書生是覺得「曹操墓」一定是薄葬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曹丕在玩「詭詐之術」,到底真相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曹操遺骸」的進一步確認了。
可參考文獻:《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三國演義》、陳琳《為袁紹檄豫州》,特此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即刪。
TAG:書生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