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道說起來好,做起來卻難,難在哪裡?

中庸之道說起來好,做起來卻難,難在哪裡?

管理視角看國學(497)

《中庸》之四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翻譯:

仲尼說:「君子的行為是追求中庸的,小人的行為是反中庸的。君子追求中庸,君子就要隨著時代、環境變化而努力達到符合當下的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說小人做事被自己的慾望驅使無所恐懼、顧忌,而不是慎獨的修身來支配自己的行為。」

孔子說:「中庸是至高的德行吧?大部分人很少能長久的堅持下去。」

孔子說:「中庸之道難以實行,我是知道原因的;有智慧的人容易做過頭,而愚笨的人卻是做不到。中庸之道不容易明白,我也是知道原因的;賢能的人容易理解過頭,品行差的人是根本就理解不了。這就像飲食一樣,每個人每天都在吃飯,但是卻很少有人之道真正的味道。」

孔子說:「難道中庸之道就真的無法走的通嗎?」

解析:

在開篇的對何謂中庸給出一個開宗明義的概括之後,這幾句引用孔子的話,首先就是回答讀者一個普遍的疑問:中庸之道既然這麼好--「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為什麼卻很少有人能持續的堅持下去,能真正走的通呢?孔子大致列出了幾種原因:

一是努力成為一名君子的人是追求中庸的,而一般的普通人根本就是反中庸的。但是君子雖然追求中庸,這個中庸並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固定技能,需要根據時代、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需要與時俱進,隨時慎獨,而不是經過某一階段的慎獨之後就大功告成,比如孔子自己就是「默而志之,學不厭,教不倦。」曾子認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所以走中庸之道是一個無止境的道路,即使追求成為君子的士人也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而反中庸的小人,因為心中根本沒有通過戒慎恐懼去修身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的意識,所以做起事來就無所顧忌,當然就更不可能走中庸之道了。

第二段的「民鮮能久矣。」有兩種解讀法,一種是解讀為從三代以來,中庸之道已經失傳很久了,已經有太長的時間沒有人能真正知道、懂得以及篤行中庸之道了。另一種解讀就是認為「民鮮能久矣。」就是大部分人很少能長久的持續下去。即不能做到持之以恆。從總體上闡釋中庸不容易實行的角度,我認為第二種解讀更合理。從後面對中庸之道的具體論述看,走中庸之道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只有不斷堅持,才能逐漸呈現出來。而過程中還可能「遁世不見知」,如果不是真誠於這個道,就可能被道上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嚇到而放棄,所以「民鮮能久矣。」

第三段是認為,對於中庸之道的認識和實行上,很難做到準確把握,愚者行之不及,不肖者知之不及可以理解。而即使是知者,卻容易行過頭,就是一些認知上比較深的人很容易就走向極端,而陷入自己對某一方面的認知就想讓其變為現實,即知者容易變成偏執主義者。而品德好的賢者卻容易想過頭,也認識不清中庸之道到底是什麼?不知道理想必須在現實中一步步走才能變為現實,同時也不知道如何把理想落實到現實,所以賢者容易變成理想主義者。無論知者賢者、愚不肖者都容易在對中庸之道的理解上出現偏差。這就像我們日常吃飯飲食一樣,大家每天都在吃飯,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知道飯菜的味道。中庸之道也是落實於每日每時的日常言行,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

《中庸》的作者借用孔子的話先來說中庸之道難以在現實中實行的原因,也借用孔子的話來感慨「難道中庸之道就真的無法實行了嗎?」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營銷人的一些做法,先把客戶的胃口吊高,再說其他做法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一般這種情況下,客戶就會急切的想知道,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接下來,《中庸》就會從介紹一些標杆人物的做法說起,逐漸展開闡釋中庸之道到底應該怎麼做就可以做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科學與宗教的區別: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你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其實也是被文「化」的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