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通達心源的教育智慧
目標導向:解決毛病還是完成人格?
在深圳工作每周的工假我喜歡泡在深圳圖書館,查閱著家庭教育的書籍,不可不說,書籍上針對改善孩子不同毛病的教育方法讓人眼花繚亂,都寫得非常好,有實用性,能幫到家長解決孩子很多問題,我不能說不好,但我總覺得缺乏某樣東西。我始終覺得孩子是個鮮活的生命,應該還有一種更好的教育,不像針對機器一樣,某個零部位出了問題,分析然後對症下藥,具有普適的實用性,雖然效果很不錯,但我認為教育的目地始終是以完成人格為目標導向,人格品性導正了,各種不好的習慣壞毛病會自然消失。就像正報和依報的關係,而我看到的絕大多數教育文章是在為解決孩子所犯毛病幫助家長解決麻煩的實用性為目標,我並非什麼教育專家,不敢說治標不治本。也沒什麼大智慧,但我還是明白前者是更多站在孩子角度上真實幫助孩子成長,後者更多站在幫家長解決孩子帶來的麻煩角度上,就育人來說,以完成人格為目標導向的教育更勝後者!
一束光照進我心田
那看似虛無縹緲沒有實操性,目地是完成孩子人格的方法有沒有成功的案例?直到後來禪宗的兩則公案就像一束光照進我的心田,原來都沿用了一千多年。兩則公案看完後引起了我的內省,從此刷新了我對教育的真正認知。
公案一
美國萬佛聖城是禪宗溈仰宗祖師宣化上人弘法道場,當時正值午餐時間,在一飯桌上,兩位新學僧人挑食,把不喜歡的紅薯皮挑出來放桌子一角,道場對僧人戒律森嚴,對於此等浪費現象正值上人巡視遇見,兩位新學僧見到上人惶恐不安,做好了被責罰準備。上人卻踱步過去來到飯桌,拾起桌上被新學僧嫌棄的紅薯皮自己吃了,之後徑直離開飯桌,過程中沒說任何一句話,從此以後道場再無浪費現象。
公案二
日本曹洞宗良寬禪師有個侄兒,30歲而立之年了,一無所學,一無所成。就像我們現在教育出現的問題兒童一樣,成天不學無術只知道玩,時間一過就30歲了,家裡包括親戚各種方法用盡,講道理,打罵,苦肉計策層出不窮,最後都沒有效果,親戚們聽說良寬禪師是位得道高僧,於是想請求他勸下自己侄兒,良寬禪師初侄兒家沒直接和侄兒見面,而是選擇直接在卧室靜坐一晚,第二天一早告訴侄兒母親要離開,要侄兒進來與他告別,良寬禪師侄兒一見到盤腿而坐的禪師,良寬禪師見第一面要侄兒幫忙把鞋穿上,侄兒歡喜做了,之後耄耋之年的禪師一句:你看我老的連鞋都穿不好,年輕真好阿,年輕時候應該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次件事啊,話說完良寬禪師頭也都不回離開了,剩下愣在地上發獃的侄兒,一次面兩句話徹底讓他侄兒從中醒來了,從此人生軌跡發現翻天覆地變化。
看完兩則公案我不得不感嘆教育真是門玩智慧的藝術,公案一的現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家長經常性遇到,但真正有幾位會做到如上人一般處理,可能當場現行教育,批評,甚至打罵吧,管得好第一次,能保證下一次不再犯嗎? 家長對於孩子屢次犯錯誤表現出來的,憤怒,歇斯底里的怒吼越是能證明家長的無力以及無奈,反而找到根源後從自身言行出發如潤物細無聲一般的教育,效果卻對於孩子就如巨石如海激起千層浪。
父母扮演的角色可以這樣的影響著下一代:
父母尊老愛幼,孩子自然就會上行下效。
父母節儉有度,孩子自然就會拒絕奢華。
父母彬彬有禮,孩子自然謙虛不傲。
父母堅強,孩子在苦難面前就不會怯儒。
父母善良,孩子自然就會有一顆慈悲的心地。
父母修養有度、品性高潔,孩子自然會成為人中之龍,人中之鳳!
雖然禪宗有關育人的公案遠不止這兩個,方法手段有前兩個那樣潤物細無聲的菩薩低眉,也有勢如千鈞般的金剛怒目,但最終的目地都是直指人心,使得受教育者明理,人一旦明理了,人一輩子該怎麼過,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是沒必要做,了了分明,毛病習氣就如霜露遇慧日般消除,那麼人格也就完成了。
(歡迎訂閱最上藍色字體「深圳育兒經」)
或者掃描此二維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