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為何不願立太子?有三點理由 最後一個原因讓他痛心

乾隆為何不願立太子?有三點理由 最後一個原因讓他痛心

清朝雍正皇帝發明的「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宗法制下家族傳承製度的一種改革和創新。

與過去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在秘密建儲制度下,皇位繼任者的選擇完全出於皇帝本人的好惡,而與皇子的出身無關,這讓皇帝的其他幼子和庶子,都有了成為皇儲的機會。同時,皇位的繼任人選,也只有皇帝臨終前才會揭曉,這意味著「太子」成為了名存實亡的一個身份。

雍正秘密建儲制度實踐的結果,就是在他臨終時開啟鐍匣,宣布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即後來的乾隆皇帝。

雖然雍正自稱秘密建儲有很多好處,但對天下臣民來說畢竟是新鮮事物,大家總覺得流行了幾千年的立太子制度才是正道。為了讓眾人接受秘密建儲制度,乾隆也是向大家反覆解釋,頗費了一番心思。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東巡時有個叫金從善的秀才攔路上書,質問乾隆「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氣得乾隆火冒三丈,口稱「我朝得天下之正,實非漢唐宋明所可比!」

但與此同時,乾隆也意識到這位秀才的質問,其實代表了一大批臣民的想法,所以也連忙寫了幾份詔書,向大家解釋自己不立太子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點,也是乾隆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立太子的制度弊大於利。

乾隆熟悉歷史,以史為鑒,說起來頭頭是道:「朕歷覽諸史,今古異宜。知立儲之不可行,與封建井田等,實非萬全無弊之道也。蓋一立太子,眾見神器有屬,幻起百端。」

首先,太子的人選一旦確定,如果其他皇子中還有有野心之輩,太子會變成眾人攻擊構陷的對象,比如漢朝時的巫蠱之禍。其次,乾隆覺得立嫡立長的做法也不可取,因為諸皇子中,嫡長子不一定最有才能。如果一定要用嫡長子繼承製,選了無能的太子繼承大統,對江山是有弊無利。

總而言之,乾隆的意思是,我爹雍正發明的方法就是好,是最科學最先進的傳位方式,所以才選了這麼優秀的我來當皇帝。

第二點,乾隆認為權柄不可下移。

說到這裡,乾隆深有感觸,大吐苦水說大家「以為君為樂,而不知為君之難也。」乾隆自認為算是一個非常勤政愛民同時又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人君一日二日萬幾,庶司百職之事皆其罪。非躬親總攬,則柄或下移,其弊將無所底止,豈能稍自暇逸。」如果一旦立了太子,大家知道了未來天命歸於何人,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丟失權柄。

乾隆覺得自己這些兒子治國能力確實不如自己,所以只要自己身體健康,就會親自治國理政,而不會「圖遂一已之佚樂,而不顧國計之重輕」,為了偷懶而立儲禪位。

而第三點,是乾隆一直以來的一個心病,為了這件事情,乾隆在很長時間裡既未明立太子,也未暗立皇儲。其中緣由,乾隆在詔書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跡。

在乾隆剛剛登基之時,他心中早有未來儲君的人選,即乾隆原配孝賢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璉。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已經把永璉的名字寫進了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可惜不到兩年,年僅9歲的永璉就得病死去了。

永璉死後,乾隆想改立孝賢皇后的另一個兒子永琮為皇儲,但永琮更加命薄,2歲早夭。接下來,乾隆曾考慮過立長子永璜,後來又考慮立能力出眾的五阿哥永琪,但兩人都英年早逝。

自己心中的合適人選接連死亡,導致乾隆一度心灰意冷,沒有再考慮立儲一事。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年過花甲,覺得確實應該留下立儲詔書,免得萬一自己突然駕崩導致皇子之間手足相殘,這才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寫進了詔書中。

但由於上述所舉的種種弊端,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禪位以前,乾隆都一直沒有公開皇儲的人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為何嘉慶在乾隆剛駕崩馬上收拾和珅?三點理由證實:和珅必須死!
乾隆與油雪糕 (歷史傳奇故事)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