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全國拆拆拆,老房子怎麼死裡逃生?

全國拆拆拆,老房子怎麼死裡逃生?

在舉國上下城市化大運動中,有倖存下來的老社區嗎?

有,但是不多。包頭就有一個。

時間回到上世紀50年代。

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正湧向包頭:聽說新建的包鋼長招人,而且是職工!

那時,你只要有一紙證明,不管是結婚證,還是交團費的單據,就可以在這個蘇聯援建的「新潮」企業里,為國出力。

但一個草原城市,怎麼容納這麼多新移民呢?

包頭學習蘇聯,建造了「街坊」,配備有幼兒園、商店、運動場等。批量化的街坊,吸納了大量的新移民。

1956年建成的32號街坊, 位於鋼鐵大街與白雲路交匯口西北角,是包頭第一次批量建造的房屋。

三層小樓,磚紅外牆,屋頂裝飾著三角形山花,門前修了別處沒有的柏油路。能住進「蘇聯樓」,是莫大的榮譽。

在包鋼,只有領導、勞動模範和高級技工能住進這裡。

他們從五湖四海而來,把32號街坊變成了家。

36棟居民樓,和樓前樓後的楊樹,是他們的小世界。

夏天,風吹樹葉沙沙響,嗦著5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棍,是那個物質匱乏年代最暢快的時刻。

樓間的空地上,女孩們跳皮筋、跳房子、丟羊骨頭玩;

男孩們扇煙盒、玩彈弓、騎馬乾仗。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幾乎都在那時候認識的。

停課鬧革命的日子,批鬥大會從車間鬧到了街坊空地。

時代洪流交織著個人命運,32號不僅是見證者,更是一起成長的老夥計。

趙彩香如今年過九旬,從1957年搬進32號,已經61年了。

她說:「我的兩個孫子都是在這裡出生的,這裡有太多的記憶。」

歷史向前,市場經濟開始,門前的鋼鐵大街拓寬成了10車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

32號周圍建起了包頭百貨大樓、王府井等大商場,這裡成了包頭的黃金地段。

與周邊的繁華相比,32號街坊就像一位晚景凄涼的老人家:電線老化,夏天漏雨,冬天暖氣不暖,還經常停水。

一到冬天,住在三樓的張大爺總擔心屋頂的瓦片會掉下來。

1996年,包頭地震。32號只倒了幾個煙囪,頑強地保護著身下的包鋼人。

但推土機可比地震厲害多了。同時期落成的街坊陸續被列為「棚戶區」,很快都成了一堆瓦礫。

2004年至2016年間,呼得木林大街1號和2號的變化。

地理位置優越的32號街坊,自然也成了房企眼中的「香餑餑」。

這個曾經的家園,突然面臨著生死抉擇。就連它守護的居民們,都分成了兩派:

支持拆遷的,一邊罵這裡「髒亂差「「老掉牙」,一邊等拆遷拿賠償。

反對拆遷的,多是有感情的老居民。他們寧願老死在街坊里,也不願搬離。

正在兩種聲音爭持不下時,一群香港人打破了平衡。

2009年,一個香港房企進到32號,花了兩三個月進行精確的測量計算,得出一個結論:這裡拆遷無法贏利!

又有好幾家房地產企業來測算,結果和香港的那家一樣:不賺錢!

就這樣,這個60歲的老夥計,死裡逃生。

2014年4月,包頭政府學習瀋陽一個類似小區的改造,把32號街坊作為歷史遺存,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改造。

換水暖電,換磚瓦,換窗框,刷綠漆……陪著包鋼人走了60年的老街坊,彷彿又回到當初建設時的熱鬧。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說:「老建築對於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所謂的老建築,我說不是博物館之類的老建築,也不是那些需要昂貴修復的器宇軒昂的老建築,而是很多普通的、貌不驚人和價值不高的老建築,包括些破舊的老建築。」

正是這些老建築,留住了多樣的居民,讓城市因為多樣性,充滿了活力。

32號街坊正是這樣破舊的老建築。在一個甲子里,它見證著一座城市從0到1,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守護著從全國各地而來落地生根的新包頭人。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在金錢當道的社會裡,32號街坊卻因為金錢而逃過一劫,成了國內罕見的完整保留下來的社區。

死裡逃生的32號,也能為這些守護了一個輪迴的人們,繼續守護下去。

活了大半輩子,深諳世事。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爸媽對不起,我想回家還真不是為了你
一個城市成為墓地只需一秒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