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折戟沉沙 矛頭頓挫—瓜島戰役日軍戰敗分析
原標題:(深度)折戟沉沙 矛頭頓挫—瓜島戰役日軍戰敗分析
1942年中途島慘敗後,日軍統帥部仍不肯正視現實,計劃依託拉包爾基地奪占索羅門群島,切斷美澳新運輸線實現海上遮斷,屏護南太平洋的進攻作戰,為此派兵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修建前進機場。但與此同時,美軍也計劃自南太平洋開啟反攻作戰,對瓜島也是勢在必得。戰局變化讓瓜島成為當之無愧的焦點,對戰雙方圍繞這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和島上的亨德森機場展開了針尖對麥芒的激烈對抗,史稱瓜島戰役。
瓜島戰役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但隨後雙方為爭奪機場而逐次增兵,並同時在海陸空展開激烈攻防,是一次典型的聯合戰役。歷時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美日雙方共在瓜島附近進行了6次海戰,雙方損失驅逐艦以上的艦隻噸位分別為12萬噸和13萬噸,並包括3艘航空母艦,日方還有1.2萬登陸部隊隨船沉入海底,瓜島西北海域因沉船過多而被稱為「鐵底灣」,至今仍會干擾過往航船的羅盤。在空中,美軍駐島的「仙人掌」航空隊共出動了2000多架次,擊落425架日機,日方中途島海戰剩餘的空戰精英也消耗殆盡。在陸上作戰中,日軍缺少重裝備和補給,一次次決死衝鋒帶來巨大傷亡,據日軍統計,島上陸戰共死亡2.1萬人,其中包括第2和第38師團在內的陸軍精銳。最終日軍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隱蔽撤軍,美軍得以完全佔據瓜島。此後美軍在總結瓜島作戰經驗的基礎上越戰越勇,而日軍則徹底喪失了戰役攻擊能力,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美軍傾斜。故瓜島戰役和中途島戰役一起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開啟了太平洋大反攻。
折戟沉沙 矛頭頓挫
瓜島戰役乃至二戰後眾多當事人和歷史學家對對陣雙方的得失進行了分析,舊日本海軍軍令部的參謀們在海軍戰敗反省會上進行了秘密研討,昭和天皇也在《昭和天皇獨白錄》中總結過敗戰原因,美國則拍過一系列紀錄片進行回顧。縱觀整場戰役,日軍的「武士道」精神和作戰經驗,沒能挽救其失敗的命運,這是由於其侵略戰爭的「不義」性質決定的,但其在指揮決策和裝備研發上的失誤更大大加速其在瓜島的失敗。
戰略判斷和決策失誤
錯判中途島戰果,仍視南太平洋為進攻重點。在中途島戰役中,日飛龍號航母的艦載機梯隊兩次攻擊了美約克城號航母並將其擊沉,但在最終計算戰果時,誤以為擊沉了美方兩艘航母。加上誤判有一艘航母(珊瑚海海戰中被擊傷的一艘,同樣是約克城號)尚在大修,導致日方判斷美航母編隊實力和其一樣,在中途島受到重大損失,而其海軍所剩的翔鶴和瑞鶴等航母仍有強大的作戰能力可以支持陸軍奪取包括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南太平洋,進而搶在美國強大工業機器啟動之前逼使美國講和。而另一方面為維護國內軍民士氣,中途島的慘重損失並未全部通報全國全軍,南太平洋前線的各級將士對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完全蒙在鼓裡,驕縱輕敵思想有增無減。「守則不足,攻則有餘」,錯誤的形勢判斷導致了錯誤的決策和行動,從而為整個瓜島戰役的失敗種下了火種。
缺少情報偵察,未對瓜島機場進行有效防禦。日軍在瓜島修建前進機場,可以使進駐的航空兵配合拉包爾基地的海空兵力,屏護南下登陸部隊的側翼,威脅美澳交通線,並對南太平洋的美軍實施空中偵察。但在如此重要的兵力行動前,日軍並未對美軍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活動進行有效偵察,並在1942年6月底機場動工修建時僅派出了240人組成的警衛部隊押解2700人的朝鮮勞工進駐。而美軍此時在紐西蘭和斐濟的基地聚集了大量兵力,目標直指索羅門群島。日軍的警衛部隊在美軍2個特混編隊登陸時完全無法進行有效防禦,導致整個瓜島戰役的最重要支點—亨德森機場在開戰時已喪失。進駐亨德森機場的仙人掌航空隊給予瓜島防禦作戰以強有力的支持,制空權的喪失則成了日軍的噩夢。
指揮協同不暢,錯誤選擇決戰地點。佔有亨德森機場的美軍在瓜島擁有巨大的空中優勢,其仙人掌航空隊的F4F地獄貓戰鬥機在瓜島上空擁有更久的滯空時間,而日本零式戰鬥機卻需要從拉包爾和布爾維干島起飛,到達瓜島上空時油料已所剩不多,在空戰中擁有明顯劣勢。而日航母編隊也由於顧忌自身損失,未敢過分接近瓜島而只敢選擇在東所羅門海域尋機殲滅美航母編隊或將艦載機轉移到陸上使用,不可能對瓜島上己方登陸部隊提供足夠的空中支援。而在指揮協同上,駐特魯克的聯合艦隊和駐拉包爾的17軍分屬兩套系統,陸軍並不了解美日海軍航母部隊實力的消長,聯合艦隊的指揮官也不清楚在夜間如何利用艦炮對登島部隊的衝鋒進行近距支援,而且雙方高層間協同交流還需要靠大本營參謀辻政信來中介。情況不明、決策失誤以及指揮協同的不暢,導致日方大批老練的飛行員和陸軍精銳都白白消耗在形勢於己不利的瓜島。
瓜島戰役成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戰役戰術行動失誤
夜戰衝鋒火力準備引起美方注意。夜戰近戰是日軍的優勢,瓜島戰役的日軍指揮官也多想利用「武士道」精神激勵的萬歲衝鋒突破美軍的陣地防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夜間的火力準備往往不是大口徑的艦炮和航空炸彈,而是陸軍自帶上島的小口徑迫擊炮。這些有限的火力準備難以對美軍陣地造成大規模殺傷,加上高喊的衝鋒口號反而暴露了日軍攻擊的時間和方向,讓日軍失去了進攻的突然性,而讓美軍有所警惕和準備。結果日軍雖登島成功,衝到美陣地前的日軍卻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如果登島的日軍不那麼驕狂輕敵,而是採取隱蔽接敵、重點突破的策略,戰鬥結果可能會改寫。
添油行動導致兵力運用分散。日軍大本營得知美軍在瓜島登陸後,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要按既定計劃迅速攻佔莫爾茲比港,主攻方向不明,兵力分散。薩沃島海戰得手後,17軍的司令百武晴吉錯判形勢,只派出了1000多人的一木支隊作為第一攻擊梯隊,全軍覆沒後組織的第二攻擊梯隊仍只有一個川口旅團,在無海空支援的情況下仍舊死傷慘重,最後上島的第三梯隊終於達到了2個師團近3萬人,但美軍陣地已得到了鞏固,各項物資充裕,在美海空兵力的支持下日軍已沒有得手機會。
未攻擊美方後勤補給物資。日軍作戰長期秉持「因糧於敵」的後勤策略,希望繳獲敵方物資給養保障己方作戰,在瓜島作戰的日軍開始也認為瓜島上的大量後勤物資最終會為己所用。故在瓜島近岸的多次海戰中,日軍的巡洋艦和戰列艦編隊對美軍艦艇和亨德森機場都給予了沉重打擊,卻唯獨未攻擊瓜島灘頭堆積如山的作戰物資,拉包爾等地起飛的轟炸機也將亨德森機場作為主要攻擊目標,而無視顯眼的物資給養。最終良好的後勤保障使首次參戰的美軍大大提升了戰鬥力,而缺乏供應又使兇悍老練的日軍衰落到幾乎無力行走,戰役失敗的結局也就不可避免。
喊聲震天的萬歲衝鋒
武器裝備研發失誤
雷達研發滯後。日海軍在甲午海戰、對馬海戰中奠定了大國海軍的地位,二戰中也多次試圖進行主力戰列艦決戰,其海上偵察裝備的發展理念卻極其呆板滯後。日軍為了保證在海戰中先敵攻擊,將目視觀測作為裝備發展的重中之重,辦法是將不斷加高戰列艦的艦橋,擴大觀察員的視野,同時挑選視力極佳的士兵擔任觀察員,給予充足的魚肝油供應,並不斷進行超遠距和夜間目視訓練。這些方法在瓜島戰役初期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美軍先進對海對空雷達的應用,日方自視甚高的夜間海戰已無優勢,空中對戰也因為亨德森機場雷達的先敵預警作用而完全處於下風。
登陸運輸裝備缺失。在瓜島戰役之後的貝里琉島登陸作戰中,美方依靠坦克登陸艦將30輛謝爾曼式M4A2坦克送上灘頭,這些坦克不但給登陸的步兵以強烈的信心,同時在日軍發動反衝擊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點作用。反觀日軍,完全沒有研發配發專門的裝甲登陸艦或兩棲坦克,在沒有港口的瓜島,日軍只能利用夜間通過驅逐艦讓步兵隱蔽泅渡上島,沒有坦克或其他重裝備的支援,喊聲震天的決死衝鋒也只不過讓步兵去當炮灰。而沒有專門的登陸運輸船,導致物資運輸能力薄弱,日軍只能利用浮桶靠潮汐海浪進行運輸補給,不可避免的導致上島日軍因飢病交加喪失戰鬥力。
海軍艦艇防空反潛能力弱。日軍長期堅持「進攻第一」的戰略,其海軍艦艇的防禦能力研發和裝備一直不足,而由於「主力艦決戰」帶來的輝煌戰史,又使日艦政本部認為防禦艦炮攻擊是最重要的,艦艇的對空防禦和反潛能力發展更為不足。在瓜島附近的聖克魯斯海戰中美軍南達科他號戰列艦一戰擊落26架日機,顯示了強大的對空作戰能力,給航母主力以強大支援,反觀日軍即使隨後大和號的決死衝鋒也未達到此戰績。除此之外,瓜島戰役期間日軍的多艘艦艇被美潛艇部隊襲擊甚至擊沉,但日軍卻缺少有效的聲吶進行反潛,大大制約了日軍艦艇的活動區間。
縱觀整個太平洋戰爭,美日雙方實力在瓜島戰役中最為均等,雙方作戰思想的高下得到了集中體現。美軍雖然在戰鬥勇氣、技能和經驗等方面不如日軍,但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海陸空聯合作戰協同較為緊密,在強大武器裝備的支撐下,最終在瓜島全面壓倒了日軍,使整個戰爭形勢發生轉折。而日軍只能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讓給美軍,無奈地轉入戰略防禦。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一體化聯合作戰成為基本作戰形式,戰場空間向太空、網路、深海、極地拓展,信息主導、體系支撐、聯合制勝成為其鮮明特徵。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改革也已基本完成,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也已深度推進。立足新的聯合體制編製,打贏現代化多維立體戰爭也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課題。瓜島戰役對陣雙方實力均等、戰場多維一體、指揮協同複雜的特點,可以給當前的一體化聯合作戰以重要啟示,美日雙方的作戰得失也值得現今的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經《軍事文摘》授權轉載
2017年2月刊
責任編輯:張傳良
※(焦點)作死:萬豪酒店將港澳台和西藏列為「國家」並在推特給"藏獨"點贊
※(新年送書啦)《我在伏龍芝學軍事》揭秘戰鬥民族!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