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擔心副作用?服用太煩瑣?那是你沒掌握這些痛風降酸葯的使用原則

擔心副作用?服用太煩瑣?那是你沒掌握這些痛風降酸葯的使用原則

理論上,痛風是一種比較容易診斷和處理的疾病。但實際上,對許多患者而言,包括那些已經正確診斷的痛風患者,處理得並不理想。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對痛風降酸藥物及其使用的了解不夠全面。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降酸藥物的作用機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人體的代謝;另外,患者需要在不同的時期服用不同的藥物,這讓很多患者感到擔心、覺得煩瑣。其實,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用藥原則,痛風的藥物治療也可以變得即安全又簡單。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痛風降酸葯有兩類,一種是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苯溴馬隆等等;一種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如別嘌醇等等。臨床上一般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腎功能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降酸藥物。在選擇降酸藥物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腎功能正常或輕度損害時,及尿酸排出減少或正常時,可選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2、中度以上腎功能受損者,或尿酸排出過多時,用尿酸促排葯會造成尿酸鹽結石,加重腎損害,故應選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需要注意的是,有尿酸排泄低下的痛風患者,容易增加抑制尿酸合成藥物的血中濃度,其蓄積可能會導致相關副作用的發生,因此為了減少副作用,對於尿酸排泄低下的痛風患者,原則上處方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

在決定降尿酸治療後,必須注意一個用藥的基本原則,即無論是選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還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起始用藥劑量都應採用小劑量,然後逐漸遞增。因為,如果使用大劑量的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可能使大量尿酸鹽沉積在腎小管及間質,引起急性尿酸性腎病;相應地,如果使用大劑量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可使血尿酸水平急劇下降,對有痛風急性發作的患者,血尿酸下降過快會使關節或組織內的痛風石表面溶解,尿酸遷移,形成新的尿酸鹽結晶,加重炎症反應,從而誘發新的痛風發作。

而且,痛風降酸藥物的小劑量遞增法還有利於發現藥物的不良反應。我國台灣省的痛風指南中就明確指出,別嘌醇相關葯疹(最常見和嚴重的副作用)平均出現時間為開始服用後47天,因此,該指南要求在首次開始服用別嘌醇後,一個月後才開始逐漸加量,目的就是儘可能減少別嘌醇相關葯疹的發生以及嚴重程度。在日本的痛風指南中,痛風降酸藥物的使用更為保守,無論是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還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均從「低於常規」的小劑量開始。

台灣痛風指南降酸藥物的用法:別嘌醇100mg 一天一次,一個月後逐漸加量,一般常用劑量為每天300mg,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該注意劑量的調整,因為這部分人群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日本痛風指南降酸藥物的用法:苯溴馬隆12.5mg 一天一次,別嘌醇50mg 一天一次,非布司他10mg 一天一次起始。

美國痛風指南降酸藥物的用法:別嘌醇起始劑量不應超過每天100mg,中、重度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從更小的劑量(每天50mg)開始,然後逐漸加量,找到合適的維持劑量,維持劑量可以超過每天300mg,但對於超過此劑量的痛風患者,應注意瘙癢、皮疹和肝酶升高,可以儘早發現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痛風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痛風病 痛風患者千萬別碰它
適宜冬季痛風患者食用的5種低嘌呤食物!

TAG: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