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十境料簡,更明互發

十境料簡,更明互發

問:何意互發?

答:皆由二世因緣。昔有漸觀種子,今得修行之雨,即次第發;昔有頓觀種子,即不次第發;昔有不定種子,即雜發。昔修時數具,即具發;昔修時數不具,即不具發。昔曾證得,今發則成;昔但修不證,今發不成。昔因強,今不修而發;今緣強,待修而發。昔因今緣,二具善巧,迴向上道,今發則益;昔因緣中雜毒,是則致損。發所因處弱,則不久;發因處強,是則久。麁細住,乃至四禪,傳傳判強弱(云云)。

善易發,關遮輕;善難發,由遮重。惡難發,由根利;惡易發,由根鈍。惡欲滅而告謝;善欲生而相知,則一而不更。善欲滅而求救;惡欲興而求受,則更更更更。此中皆須口決,用智慧籌量;不得師心,謬判是非。爾其慎之!勤之!重之!

私料簡者:

問:法若塵沙,境何定十?

答: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數方不廣略,令義易明了,故言十耳。

問:十境通別云何?

答:受身之始,無不有身。諸經說觀,多從色起,故以陰為初耳。以陰本,陰因、陰患、陰主、善陰,又陰因別陰等(云云)。

通言煩惱者:

見慢同煩惱;陰入病是煩惱果;業是煩惱因;禪是無動業,業即煩惱用;魔即統欲界,即煩惱主;二乘菩薩即別煩惱攝(云云)。

通稱病患者:

陰界入即病本;煩惱見慢等,即是煩惱病。《凈名》云:「今我病者,皆從前世妄想諸煩惱生。」業亦是病。《大經》云:「王今病重。」即指五逆為病也。魔能作病,三災為外過患,喘息喜樂是內過患。禪有喜樂,即病患也。二乘菩薩即是空病,空病亦空。

通稱業者:

陰入是業果;煩惱見慢是業本;病是業報;魔是魔業;禪是無動業;二乘菩薩是無漏業。

通稱魔者:

陰入即陰魔;煩惱見慢即煩惱魔;病是死魔;魔即天子魔。余者皆是行陰魔攝。

通稱禪定者:

禪自是其境。陰入煩惱見慢業等,悉是十大地中,心數定攝;魔是未到地定果,亦是心數定攝;二乘菩薩凈禪攝。

又,三定攝之:上定攝菩薩二乘;中下二定攝八境(云云)。

通稱見者:

陰入即我見眾生見;煩惱具五見;病,壽者、命者見;業禪等,作者見,亦是戒取見;魔是使作者、使受者、使起等攝。又,生死即邊見攝;慢即我見攝;二乘、方便菩薩等,皆曲見攝。

通稱慢者:

陰入,我慢攝;煩惱即慢慢攝;病患,不如慢攝;業即憍慢攝,由憍故造業;魔即大慢攝;禪即憍慢攝;見亦大慢攝;二乘菩薩,增上慢攝。

通稱二乘者:

四念處四諦法,攝九境也。

通稱菩薩境者:

以四弘誓攝得九境。

問:境法名具通者,行人亦通不?

答:《大經》云:「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前九境人亦通稱菩薩人也。通是二乘,則有四種聲聞。增上慢聲聞,攝得下八境人也;佛道聲聞,攝得菩薩人也。

問:通是無常不?

答:《寶性論》云:「菩薩住無漏界中,有無常倒。」

問:通是有漏不?

答:漏義則通;有義小異。

問:通是偏真不?

答:偏義則通;真義異。

問:通義可領,別復云何?

答:十境不同,即別義也。復有亦通亦別:陰是受身之本,又是觀慧之初,所以別當其首,此一境亦通亦別。後九境從發異相受名,但得是通是別,不得是亦通亦別也。

問:若爾,煩惱亦是諸法之本,元為治惑,亦是觀初。病身四大,亦是事本,元為治病,亦是觀初。何意不得亦通亦別?

答:若身因煩惱,屬前世。若今世煩惱,由身而有,病不恆起,為本事弱。諸經論不以病為觀首,故不亦通亦別耳。

非通非別者,皆不思議,一陰一切陰,非一非一切。

問:九境相起,更立別名者,陰入解起,應立別名。

答:陰解起時,非條然別,還是陰入攝。若執此解,即屬見。若約解起愛恚,屬煩惱;招病來魔,隨事別判。若解發朗然,無九境相者,此則止觀氣分。但得通別,不得亦通亦別耳。

問:十境條然別不?

答:四念處,是陰別;觀空聚,是入別;無我,是界別;五停心,煩惱別;八念,病別;十善,業別;五系,魔別;六妙門,禪別;道品,見別;無常苦空,慢別;四諦十二緣,二乘別;六度菩薩別。

問:五陰具是境;色心外,別有觀耶?

答:不思議境、智,即陰是觀。亦可分別:不善、無記陰是境;善五陰是觀。觀既純熟,無惡、無無記,唯有善陰。善陰轉成方便陰,方便陰轉成無漏陰,無漏陰轉成法性陰,謂無等等陰。豈非陰外別有觀耶?小乘尚爾,況不思議耶?

問:若轉陰為觀,報陰亦應轉?

答:《大品》云:「色凈,故受想行識凈,般若亦凈。」《法華》云:「顏色鮮白,六根清凈。」即其義也。陰雖轉,觀境宛然(云云)。

問:十境與五分云何?

答:五分判禪,十發約境。今當會之:若次不次,一發至後,則進分也。齊九已來,住分也;作意矜持,護分也;一發即失,退分也;達分可知,若於境境皆作五分者,可以意推,不俟分別。然五分十境皆是法相,可得互有其義。六即十地行位淺深,不得相類。

問:念性離,緣性亦離;若無緣無念亦無數量,云何具十法界耶?

答:不可思議,無相而相,觀智宛然。他解:須彌容芥,芥容須彌,火出蓮華,人能渡海,就希有事解不思議。今解:無心無念無能行無能到,不思議理。理則勝事。

問:十法界互相有,為因為果?

答:具相有,而果隔難顯,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獄界發佛心。如未得記菩薩,輕得記者,若不生悔,無出罪期。更引諸例:凡聖皆具五陰,不可言聖陰如凡陰。又,佛具五眼,豈可以人天果報釋佛眼?佛具五行:病行是四惡界;嬰兒行是人天界;聖行是二乘法界;梵行是菩薩法界;天行是佛法界。

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

答: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云云)。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以心空故,畢竟清凈(上)
道偉法師:生活中如何修行?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