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cebook被罰看大公司不作惡有多難
從Facebook被罰看大公司不作惡有多難
1 Media特約撰稿人|Coney
編輯|Lulu
熟知矽谷文化的年輕人一般都會把它視作一個理想的烏托邦。谷歌、Facebook等辦公場所愜意舒適,完全打破了傳統無趣的格子間;員工享受著加州最美好的風景和空氣,以及公司提供的美食、健身、醫療等各項plus級待遇。更重要的,是這裡蘊藏著美國最為進步性(progressive)的力量,它追求開放、平等的網路空間,倡導用智慧和創新去改變世界。與東岸華爾街那些精緻利己的old money 相比,這裡的氛圍簡直不能更正能量了。
可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孕育出的Facebook,最近卻深陷侵犯用戶隱私、售賣用戶信息給濫用數據的公司、並可能對特朗普最終贏得大選產生重要影響等負面新聞之中。事實證明,不作惡(Don』t be evil),這個最初由谷歌提出、近期又被谷歌母公司放棄的口號,真正踐行起來卻無比艱難。
以近日的負面新聞為例,Facebook被指將5000萬用戶信息開放給一家名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大數據公司使用。而這家公司則受雇於彼時的特朗普競選團隊,負責分析、研究選民的政治偏好,確認關鍵選民,並通過精準地投放政治廣告、假新聞等對對選民的政治行為、選擇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一行為對民主帶來的危機不言而喻,而Facebook對此並非一無所知。據報道,Facebook在至少兩年前就已經知曉這一問題。可是,在這兩年期間,它並未作出任何追究和補救的措施。
因為這樣做,與Facebook作為互聯網巨頭的商業邏輯是完全違背的。人們愛Facebook,不僅是因為喜歡它希望連接起世界的願景,還因為它讓用戶在網路世界也能與親友聯繫,展現自我的同時也能隨時知道別人在做什麼。這幾年,Facebook還承擔起了一個新的職能,變成具有媒體性質的平台。據皮尤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45%的美國人會用Facebook了解新聞。
當然,不要忘了,人們之所以喜歡Facebook,還因為它是免費的!可是,天下畢竟沒有白吃的午餐,Facebook也不可能僅靠虛幻的願景來養活幾萬員工。不管扎克伯格對外如何包裝這家公司,它的本質都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互聯網巨頭。
而其盈利來源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收集和分析用戶數據,並將其售賣給第三方機構。這其中的數據幾乎囊括了每個人的方方面面:你的姓名、性別、年齡、有多少好友、你們如何認識、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買過什麼東西等等。
所以,對Facebook來說,有兩項業務是居於核心的:一是保證用戶的穩定增長、提高用戶粘性;二是通過售賣數據、發布廣告等方式實現企業盈利。而在這兩方面,Facebook都難以實現完全不作惡。
首先,要想實現第一個目標,就必須要想方設法地讓用戶離不開你。或者說,Facebook最好能做到讓用戶上癮般地使用它。而前段時間的臉書屬性之爭,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
Facebook深知,現在的人越來越對傳統、平衡的新聞報道不耐煩,而更喜歡閱讀、傳播立場性強、甚至是聳動性的新聞。Facebook通過程序推算,可以通過信息流為用戶推送無窮無盡的類似新聞。很明顯,這不僅會加深人們固有的成見,使社會更為撕裂,也直接造成了假新聞泛濫橫行。
Facebook當然知道這其中的危害,可它在媒體曝光這一問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選擇對此閉口不談、默默從中獲利。用傷害用戶的方式留住用戶,Facebook已然踐行了不作為之惡。
至於在盈利問題上,Facebook更無動力去自行改變,嚴格監控第三方機構對數據的應用。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人力,還意味著這樣就相當於主動放棄大量的客戶。
Sandy Parakilas曾任Facebook的一名運營經理,在給《紐約時報》寫的一篇文章中,她就指出:Facebook其實對一些潛在的問題早已知曉,可是只有當媒體大面積報道或是監管者介入時,他們才會尋求改變。而且,當一些媒體指出Facebook的問題時,他們最開始做的其實是把這些新聞給壓下去。
我相信,扎克伯格在最初開創Facebook時的確是一個充滿理想的白衣少年,也承認他想要連接世界的願景十分鼓舞人心。但是當一家開創於車庫、大學宿舍里的初創公司成為人們通往互聯網的入口,並逐漸成長為行業獨角獸時,它就必然被捲入以利益為核心的商業機器之中。當用戶利益與股東、客戶利益發生衝突時,堅守「不作惡」的信條十分艱難。
可以說,在這一點上,矽谷這些自視特別的極客們與華爾街那些old money們並無不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不能假設這些公司都是天使,即使是Facebook。
舊文重讀《幫英國退選、讓川普獲勝後,這家公司還要做什麼?》
Facebook已經回答了我們一年前的提問。
TAG:1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