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病蟲害該如何防治?這篇秘籍教你打敗這「五病二蟲」
馬鈴薯是我省傳統的糧菜兼用作物。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7年全省馬鈴薯播種面積達106.35萬畝。然而,根據監測調查,馬鈴薯病蟲害在我省產區呈逐年加重之勢,如馬鈴薯晚疫病、環腐病、病毒病和馬鈴薯蠐螬等病蟲害發生較重。當前,春馬鈴薯已播種出苗,正是抓好田間管理的重要時期,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合理應用農藥,嚴格控制病蟲害,為馬鈴薯增產增收打好基礎。現將馬鈴薯種植期間常見的病蟲害癥狀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真菌病害,在各種植區普遍發生,且危害較重。不抗病的品種在晚疫病流行時,產量損失可達 20%-50%,窖藏損失輕者5%-10%,重者30%以上。
病害癥狀:植株被病菌侵染時,首先在葉片的頂端或邊緣發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圍是黃綠色,為水漬狀斑點,濕度高時,病斑邊緣有白色稀疏的霉輪,葉背面白黴更清楚;嚴重時,病斑可擴展到主脈或葉柄,使葉片萎蔫下垂,最後整個植株變黑枯死,呈濕腐狀。塊莖被感染後,表皮下陷呈現褐色,薯肉變為鐵鏽色,與其它病菌共同侵染後變軟腐爛。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晚疫病病菌孢子能趁水濕從葉背氣孔或塊莖表皮皮孔侵入組織,而後發展成病斑。陰雨天或晨露時,葉片被水浸濕,是病菌孢子入侵的機會。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是24℃,(最高30℃,最低10℃),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飽和濕度,土壤一般不傳病。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及流行主要是種薯帶菌,在高溫高濕度條件下,形成中心病株,蔓延擴散而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種植抗病品種,播前嚴格淘汰病薯。如發現中心病株,及時噴施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10天左右噴一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發展。厚培土,使病菌不易進入土壤深處,以減少塊莖發病率。
環腐病
近年來,馬鈴薯環腐病發生比較普遍,嚴重地塊可減產30%-60%;且在貯藏期間,還會造成大量腐爛損失。
病害癥狀:環腐病細菌主要在植株和塊莖的維管束中發展,使組織腐爛。病株在開花前後癥狀明顯,部分枝葉萎蔫,下部葉從邊緣變黃並向內捲曲,枝葉慢慢枯死。塊莖發病嚴重時,馬鈴薯肉一圈腐爛,呈棕紅色,用手指擠壓,則肉和皮層分離。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帶病種薯是主要病源,尤其是切塊播種時,病薯可通過刀具把病菌傳給健康塊莖。病菌還可通過運輸工具如草袋、筐和機具傳播,但土壤並不傳病。環腐病菌的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0℃-23℃,田間發病的適宜溫度是18℃-20℃,土壤溫度超過31℃病害受抑制。
防治方法:種植脫毒種薯,用小型種薯實行整薯播種,播前淘汰病薯,切塊的刀具用酒精或火焰消毒,選用抗病品種。
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原在北方地區發生較為普遍,近年來隨著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加上種薯多從北方調運過來,該病在我省馬鈴薯產區也呈多發趨勢,植株發病率輕者佔2%-5%,重的可達50%左右。病重的塊莖,播種後未出苗即爛掉,有的幼苗出土後病害發展到莖部,也很快死亡,所以常造成缺苗斷壟。
病害癥狀:黑脛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帶病塊莖生長的幼苗植株矮小,莖稈變硬、節間短,葉片發黃並向上捲曲,莖基部腐爛而死亡,受害植株因莖的基部變黑腐爛易拔起。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主要通過帶病的種薯傳播,病菌可由切刀傳病,也可從塊莖皮孔侵入組織後發病。帶病的塊莖,病菌從匍匐莖進入塊莖,並先在臍部組織發生腐爛,而後擴展,使整個塊莖腐爛。植株的發病率和土壤濕度成正比。
防治方法:使用無病種薯,播種前淘汰病薯。選排水條件良好的田塊種植,播前用0.1%的升汞溶液浸種20分鐘左右,或用0.2%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鐘,而後取出晾乾播種。收穫、運輸、裝卸過程中防止薯皮擦傷。貯藏前使塊莖表皮乾燥,貯藏期注意通風,防止薯塊表面出現水濕。
軟腐病
軟腐病常引起馬鈴薯生育後期和貯藏期的塊莖腐爛,造成豐產不豐收。
病害癥狀:馬鈴薯莖、葉及塊莖都會受害。植株上的病斑是暗褐色條斑,嚴重時莖髓部腐爛,形成中空而倒伏。塊莖發病後,表皮呈淡褐色,嚴重時軟化腐爛,並發出特殊的臭味。馬鈴薯生育後期和貯藏期間出現的薯塊腐爛現象,大都是由軟腐病引起的。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軟腐病是一種細菌病害,病菌發病的適宜溫度為32℃-33℃,最高40℃,最低0℃-3℃。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時間較長,存活期長達3年多,且喜潮濕,怕乾燥。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自薯塊傷口侵入引起腐爛。
防治方法:嚴格淘汰病薯,選擇無病、無機械損傷、無碰撞薯塊作種。加強中耕培土,注意田間排水及通風。噴硫酸銅液(0.5公斤硫酸銅兌水500公斤)或等量的波爾多液。
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是一個包括許多種病毒病的綜合名稱,各地普遍存在的病毒病和各類病毒,雖有十幾種,而主要危害馬鈴薯的病毒只有x、y、A、S、M、PLRV病毒,類病毒只有一種PSTV病毒,它是造成馬鈴薯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使馬鈴薯減產20%-50%,嚴重時達80%以上。
病害癥狀: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皺縮、捲曲、變黃,葉脈壞死,塊莖紡錘狀,結薯少,薯塊小,產量低。
防治方法:使用脫毒種薯。防治蚜蟲傳毒,噴葯防蚜,拔除病株。
蠐螬
生活習性和為害癥狀:蠐螬為金龜子的幼蟲。金龜子種類較多,各地均有發生。幼蟲在地下為害馬鈴薯的根和塊莖,可把馬鈴薯的根部咬食成亂麻狀,把幼嫩塊莖吃掉大半,在老塊莖上咬食成孔洞,嚴重時造成田間死苗和毀滅性的災害。
金龜子種類不同,蟲體大小不等,但幼蟲均為圓筒形,體白、頭紅褐或黃褐色,尾灰色。蟲體常彎曲成馬蹄形。成蟲產卵於土壤中,每次產卵因食量多寡而不同,少者16-30粒,多的100粒左右,9-30天孵化成幼蟲。幼蟲冬季潛入深層土壤中越冬,土溫在13℃-18℃時,蠐螬活動進入高峰期;當土溫5℃時,即轉入越冬期,越冬深度多為23-50厘米。金龜子繁殖一代需1-2年,幼蟲期長達400天,蛹期一般為20多天即羽化;當日平均氣溫12.4℃-18℃時,是成蟲出土的適宜溫度。10厘米土溫日均溫度13.8℃—22.5℃之間。沒有這樣條件,成蟲基本不出土。
防治方法:施用農家肥時,要經高溫發酵,使肥料充分腐熟,以殺死幼蟲和蟲卵;播種時用種衣劑拌種。
地老虎
生活習慣和為害癥狀:地老虎為夜盜蛾,以幼蟲為害作物,又稱切根蟲。地老虎有許多種,為害馬鈴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地老虎是雜食性害蟲,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需重播,1-2齡幼蟲為害幼苗嫩葉,3齡後轉入地下為害根、莖,5-6齡為害最重,可將幼苗莖從地面咬斷,造成缺苗,影響產量。
地老虎一年可繁殖數代。每頭雌蛾可產卵400—1000粒,土壤肥沃而濕潤的田裡產卵多,產卵後7-13天孵化成幼蟲,幼蟲6個齡期平均40天。除大地老虎外,成蟲均有強烈的趨同性,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強。地老虎發生數量和為害程度,受多種生態因素的綜合影響,溫度適宜、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旱作較多的地塊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清除田間、地邊雜草,使成蟲產卵遠離本田,減少幼蟲為害,並在作物幼苗期結合鬆土,清除出雜草;漚肥或燒毀可消滅大量卵和幼蟲;誘殺成蟲,可用黑光燈、糖、醋、酒、誘蛾液誘殺成蟲;也可用毒餌誘殺,以8%的敵百蟲可濕性粉劑500克加水溶化後和炒熟的菜籽餅或秕谷20千克拌勻,或用鮮草約80千克,切碎,和葯拌勻作毒餌,於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誘殺;用毒土防治,用75%辛硫磷1斤,加水少量,噴拌細土250-350斤或辛拌磷1斤拌細土20斤,順壟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寬葯帶,每畝撒毒土40斤即可。
本報綜合
TAG:農村信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