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花的區別,百聞不如一見
看到辦公室外這一片金黃色的灌木叢,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去年春天,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把野迎春當成迎春了。
這片灌木叢妙就妙在,它把兩種迎春混植在了一起,非常方便直觀地對比。以前說到雙莢決明與傘房決明的那個比喻也適合這一對:野迎春像煎雞蛋,金黃色是一坨一坨的;迎春像蛋花湯,是星星點點的黃。
野迎春含金量十足
野迎春花大,含金量足,相比之下,迎春孱弱,足足小了幾個號。若隔著一定的距離,比如我現在這樣,站在辦公室窗前,看到馬路對面的小區里有金色的一條花,那必是野迎春無疑。
金腰帶這個別名,野迎春更名副其實。
野迎春,花直徑可達4.5厘米
迎春花,花直徑2厘米左右
左迎春,右野迎春
它們的花形也有微妙的不同,這種不同從花蕾就開始了。野迎春的花蕾,上半部是很肥腴的,像迫不及待要綻開一樣,總之頭重腳輕。而迎春的花蕾呢,就比較瘦小。花蕾下部的花萼裂片也不同,野迎春的萼裂片寬,像小葉子;而迎春的萼裂片細而短,披針形。
野迎春的花蕾,上半部很肥碩,花萼裂片似小葉
迎春的花蕾,明顯較纖瘦
等到開花再來看,野迎春的花冠裂片很舒展,裂片比花冠筒更長,至少也是近等長;從側面看,整朵花就像一隻漏斗。迎春呢,花冠裂片遠遠短於花冠筒,從側面看,更像一隻高腳杯。
野迎春花冠漏斗形
迎春花冠高腳碟形
兩種迎春花的不同,其實很多。就我的觀察來說,野迎春是花柱異長的,即有長柱花,也有短柱花;花心還有一圈極美麗的橘紅色的放射狀條紋。而迎春,我只觀察到一種,在花心只看得到花柱,2枚雄蕊藏在花冠筒里。另外,迎春的花心也是純黃色的。
花瓣的質感也不同,野迎春摸起來蠻厚實,而迎春薄而柔弱。另外,城市裡栽培的野迎春常有重瓣花,而迎春沒有,都是單瓣。
野迎春花心有橘紋,這朵是重瓣長柱花
短柱花
迎春花心為純黃色
若在其他季節,兩種迎春就更加涇渭分明了。野迎春四季常綠,身形高大;而迎春,我曾在秋天某個暖煦的下午欣賞過陽光灑在它枝條上的美妙光影,但卻沒認出來它是誰。因為這枝條幾乎是光禿禿的,且灌叢的高度不足半人。
混植的灌木叢,後面深綠色的是野迎春,前面嫩綠色的是迎春
兩種的葉片
迎春灌叢即視感
重慶城市綠化選用的,絕大多數都是野迎春。這也不奇怪,因為野迎春本來就是西南地區的原生物種,自然分布區僅限於四川西南部、貴州及雲南,如今各地均有栽培。野迎春有個好聽而形象的別名,叫雲南黃素馨或雲南黃馨。
素馨屬的名字Jasminum來自於阿拉伯語yasmin,是一種灌木的名字,英語中茉莉花就叫jasmine,也是源於同一詞根。野迎春的種加詞mesnyi來自於英國的威廉·麥士尼將軍(William Mesny),他本是一名冒險家、作家兼植物收集者,清朝時活動於中國。
這一叢野迎春,十足土豪金
陶陶媽。攝於成都
迎春,迄今為止我就只見過這麼一處。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迎春更多見於我國北方,「根據細胞學的研究,迎春花有可能是野迎春的北方衍生種」。從南到北,原來的常綠灌木也變成了落葉灌木,想來是適者生存吧。它的種加詞nudiflorum意為「裸花的」,表明它是先花後葉。
事實上,去年春天的推文發了以後,拈花惹草部落的小山群主就跟我交流過,他認為我寫這種是野迎春。可是,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呢?
事實上,中國植物志里清楚地這麼寫著:「野迎春和迎春花很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為常綠植物,花較大,花冠裂片極開展,長於花冠管;後者為落葉植物,花較小,花冠裂片較不開展,短於花冠管。」今天看來,區別一目了然啊。為什麼仍然搞錯了呢?
我想了又想,終於發現了答案,姑且稱之為「檢索表相對論」。
野迎春與迎春的第一個區別,就是常綠VS落葉。但,關鍵在於,植物志上的特徵描述,通常都是相比較而言的,不可單獨去辨識。檢索表用的是二分法,二者必居其一,就看哪一個特徵更突出些。
去年春天的時候,我還沒有親眼見過迎春,對它的落葉形象缺乏直觀的印象。相反,野迎春灌木叢里,也常見光禿禿的枝條,我就是據此而錯誤地判斷了。
像這個,單獨看,你覺得是落葉還是常綠呢?
在植物辨識這件事情上,百聞不如不見。一株植物,攜帶的信息是全方位的。能親眼看到,最好再能親手摸一下花與葉的質感,聞一聞氣味,它才算長進了你的心裡。這樣得來的印象,色香味俱全,是讀一百篇描寫它的文章都比不了的。
這算是迎春花給我上的重要一課吧。
文章與植物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均為作者原創
若你喜歡,請分享,謝謝支持^_^
植物上癮者
微信號:plantfiend
發現每種植物的獨特之美
TAG:植物上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