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川菜中的蒜泥白肉來源滿洲菜

川菜中的蒜泥白肉來源滿洲菜

食貨志

李敏(圖書館員)

一直以為蒜泥白肉是東北菜。這麼粗獷原生態的做法,除了東北,還能是哪裡?

卻原來是川菜!

好在有清代的食神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將其來歷道明:白肉乃北人擅長之菜,以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肉皆白煮,例不準加鹽醬。甚嫩美。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紙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也就是說:蒜泥白肉的老祖宗是滿族人喜食的「白肉」。經過歷代的發展,由東北傳入中原,再傳至江南,最後發展成四川的蒜泥白肉,以煮至斷生的五花肉,拌入醬油、辣椒油、蒜泥,咸香鮮辣,蒜濃肉郁,惹味十足。

年少時,很怕過節,太累人!尤其是春節。剛過小年,家裡的女人們就忙開了,蒸豆包、包餃子、燉肉,從早忙到晚,全奔吃的。尤其是到年二十九的晚上,廚房瀰漫在熱騰騰的食物香氣中,兩個爐灶同時在煮肉,大鐵鍋里咕嘟著的,是一整隻的豬腿;鑄鐵鍋里美得冒泡、不時躥出濃膩香氣的,是三斤重的五花肉與各式豬雜,當然還有豬耳朵,同煮的除了一條大蔥,就是幾粒花椒、兩瓣八角,絕對不會放鹽。煮得熟爛爛,撈出來放在碩大的白底紅花的塘瓷盆里,由著它歪在盆里過夜。

到了年三十中午,主婦們將半凝固狀態的各式熟肉切成片,不管大小薄厚,一水兒地堆到碟子上,唯一的要求就是堆滿,再將搗碎的蒜泥和上醬油,直接淋上去。如果心情好體力佳,主婦們會先將肉片蒸熱,忙累了,一碟冷肉就擺上台。冷肉也別有風味的,只是有些臊氣,油膩膩的。

爸爸很喜歡蒜泥白肉,吃一片,贊一聲,覺得自己過上了理想生活,一臉的滿足。年少的我不喜歡這道菜,總覺得它像鄉村野夫,不上檔次,油膩醜陋。然而每年的年夜飯都少不了這道菜。當我離開家鄉獨立生活,再不肯與之相逢!

那年去成都,又遇到蒜泥白肉,大愛!當地朋友請客,滿桌的菜層層疊疊的,恨不能將本地菜都擺上台。當嬌小的服務員端著碩大的竹盤,晶瑩的冰塊上立著一座竹橋,上面懸掛著六片幾近透明、門帘式的五花肉,五花肉下壓著的是薄如蟬翼般的黃瓜片,這哪是蒜泥白肉啊!這明明是嬌柔的絲綢嘛!夾起一片如紙薄的五花肉,配上如翠錦般通透的黃瓜片,沾一點竹碟上艷麗麗的辣油蒜泥,送進口去,辣、香、滑、韌、綿、甜,慾望如野馬飛騰,胃口大開!

那是什麼樣的滿足與喜悅!以為家人圍坐在一起,深愛的人就在身邊,以為陽春三月,以為有一隻溫暖的手輕輕撫慰你濕冷的心,以為這世間,從來沒有別離、愁恨、相思與孤獨。此菜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嘗?

好長一段時間,但凡去川菜館,一定點上一道蒜泥白肉,以為那是生命中的一盞光,照亮通往幸福的路。然而豬肉太多,好廚太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又驚艷的蒜泥白肉,就像再也回不到十八歲時一尺八的腰身,再也遇不到一個可以愛上的人。

南方都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旗人的傳統節日:走百病、添倉節、領神節
滿族人的《燒香》 ——跳家神(一)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