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剛:用一座座購物藝術中心打造中國千禧世代新文化
鄭志剛肖像。攝影:Inga Beckmann
過去十年間,K11 藝術基金會已然穩步地在國際藝術界聲名鵲起。是誰在弗里茲倫敦藝博會期間大量買進前衛藝術作品?K11。2014軍械庫藝術展覽會期間的的中國論壇,和藝術家程然於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 New York)的駐留和展覽項目呢?皆由 K11 贊助。威尼斯雙年展上由蓬皮杜藝術中心策展人洛伊克·勒加爾(Lo?c Le Gall)策劃的梁遠葦快閃展覽呢?也由 K11 協辦。倫敦蛇形畫廊、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紐約新美術館和 MoMA PS1 在上海和香港舉辦的快閃展呢?沒錯,全在 K11。
自從2010年成立以來,K11 藝術基金會便在香港和上海開設了展覽空間,又在武漢創辦了藝術家駐留項目,至今所舉辦的60多場展覽,無一不在定義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最前沿。K11 擴張的下一階段,將在下一周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啟動,即基金會首個非海外合作機構策劃、由新上任的藝術總監劉秀儀策劃的大型群展,以及一座即將在廣州以藝術家陳維的個展拉開帷幕的新美術館。
K11 在藝術界遍地迅速崛起,不僅昭示著基金會創始人、中國地產巨賈和珠寶生意繼承人鄭志剛(Adrian Cheng) 的雄心,也是藝術產業的軸心轉向亞洲的例證——藝術商們和各大機構均有意動員亞洲地區日益崛起的億萬富豪,一齊展現亞洲藝術家騰飛的影響力。
今年38歲的鄭志剛,言辭之間毫不吝嗇於展示自己的野心。去年11月份,在上海一座摩天大樓頂層的一間木牆裝飾的會客廳里,鄭志剛告訴我,他的目標完全就是要「打造一個中國特有的當代文化」。鄭志剛掌握主要股權的兩大企業(即皆由鄭志剛祖父鄭裕彤創建,分別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和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正位於這棟大廈中,而大廈的地下三層空間,就是集 K11 藝術基金會展覽空間和零售業務兩大功能為一身的 K11 購物藝術中心。
K11 購物藝術中心,K11 藝術基金會供圖(以下簡稱 KAF)
「我所說的這個當代中國文化,是為中國新世代打造的文化,是屬於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文化,」鄭志剛說。他希望這一迅速發展的新世代文化,如同正在創造和消費著它的年輕一代一樣,將會把中國推向世界舞台更中心的位置。
這一代年輕人中(尤其是那些可能會在 K11 購物或仔細觀展的人)巡遊世界或是在歐美受教育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回國後自行創業或是接手家產。鄭志剛本人就曾在哈佛讀書。
隨著中國過去二十年間的經濟騰飛,又也許得益於特朗普時代的「美國第一」政策對美國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造成的消極影響,中國的新世代迎來了正如上世紀下半葉的美國曾經歷的文化軟實力爆發。鄭志剛自然視 K11 為這股潮流的生力軍。
「隨著中國愈發富裕,人們需要更多的文化認同,」鄭志剛說。「我們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且認為中國有當代的新文化相當重要——不僅是藝術,還有設計、建築和傢具。年輕一代渴望融入這股代表新中國的新興文化認同感;他們想要與之一同成長,當然也希望新的中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能嶄露頭角。」
購物藝術中心的誕生
2009年,鄭志剛的第一家 K11 購物藝術中心在香港開幕。一年後,K11 藝術基金會宣布成立。將當代藝術和奢侈品零售空間有機結合的消費新模式,旋即被其他地產商復刻,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鄭志剛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K11 的母公司——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手握規模宏大的「土地銀行」(2017年末,該集團在香港擁有98萬多平米的土地,在內地則有近799萬平米);他對如此規模的 地產也有著十分清晰的戰略運營規劃,即把藝術放在 K11 品牌的中心;他更敏銳地捕捉到,大眾消費行為模式近年來愈發明顯的轉變,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於體驗的追求,促使購物商場必須轉向發展零售之外的潛能。
在美國,面對那些興建於上世紀中期、如今愈發冷清的商場,開發商們也不得不做出反應,從蹦床公園,到「感覺博物館」,再到虛擬高爾夫,各種體驗式概念令人眼花繚亂。眼觀這股趨勢,不斷拓展著自己的購物帝國的鄭志剛機智地在數家 K11 購物中心中划出一塊空間,作為「藝術遊樂場」,還附帶了其他的活動,比如上海 chi K11藝術空間樓上就設有烹飪課堂。
K11 購物藝術中心,KAF 供圖
2009年,香港的藝術市場早已發展成熟,鄭志剛為城市注入當代藝術的新鮮血液讓市民們期待不已。首屆香港藝博會舉辦於2008年,幫助國際畫廊和當代藝術在香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關注度。藝博會後,這些參展的大畫廊紛紛在香港開設起了空間。2011年,也就是 K11 藝術基金會成立後的一年,巴塞爾藝術展收購了香港藝博會,一舉將香港推上亞洲藝術之都的寶座。
中國內地的藝術受眾發展得要比香港晚一步。K11 購物藝術中心2013年在上海開張,緊隨藝術藏家王薇和劉益謙的龍美術館的開幕,還比印尼華裔企業家余德耀的余德耀美術館開幕早了一年,後兩座美術館如今也已成為上海的藝術地標。K11 展覽空間在2014年展出了40幅莫奈的畫作,吸引了全城藝術愛好者排起長長的隊前來觀展。在購物商場裡面展出藝術,令國際藝術界頗為驚訝——誰會這樣做?
然而為什麼不呢?莫奈的展覽在三個半月的展期間所接納的20餘萬名觀眾的這一記錄,便回答了這個問題。莫奈展大獲成功後,K11 又舉辦了一場達利展,呈現了來自這位超現實主義大師足足240件的作品。基金會還不斷支持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海外的展覽,比如陳天灼在巴黎東京宮的個展,和張鼎在倫敦 ICA 當代藝術中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的個展。過去兩年間,當代藝術界最矚目的名字,如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別名小漢斯),勞倫·康奈爾(Lauren Cornell)和克勞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都曾受邀前來 K11 策展,有時是與他們各自擔任策展人的倫敦蛇形畫廊、紐約新美術館和 MoMA PS1 聯合呈現。這些重量級人物的加持,讓剛剛起步的基金會迅速站穩了根基。
「印象派大師-莫奈」展覽現場,K11 藝術基金會,chi K11藝術空間 B3 層,上海 K11 購物藝術中心,2014年3月
2016年,小漢斯和阿米拉·賈德(Amira Gad)共同策劃的展覽「駭客空間」(Hack Space)呈現了曹斐、西蒙·丹尼(Simon Denny)和 aaajiao(徐文愷)等眾位中西藝術家的作品,也開啟了他們與 K11 在香港和上海的一系列高質量的展覽合作。2017年,K11 又和 MoMA PS1 聯合舉辦了「.com/.cn」展覽,由比森巴赫和 PS1 的首席策展人彼得·艾爾力(Peter Eleey)策劃,呈現了一系列關注科技在牆裡牆外帶來的影響的創作。
與 PS1 建立的多方面合作是 K11 基金會致力於與各大國際藝術機構達成的夥伴關係的典範。雙方於2015年正式形成合作夥伴關係,之後舉辦了「.com/.cn」展覽,已經在 PS1 持續了兩屆,有足足可容納1500人出席的春節派對狂歡,還有一項持續進行的挖掘中國青年藝術家的研究項目。
據比森巴赫稱,他起初是通過藝術家曹斐被引薦給 K11 的。PS1 自90年代起就致力於為中國當代藝術家提供一個在美國展示的平台,曹斐發覺這與 K11 基金會的使命不謀而合。比森巴赫提起 MoMA PS1 曾在1998年舉辦的展覽 「由內向外:新中國藝術」(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這場里程碑式的展覽將蔡國強、谷文達、陳箴和張洹等中國當代藝術家展示給了紐約藝術界,他們比 K11 通常關注的藝術家早一輩,是 PS1 參與、宣傳中國當代藝術的鮮明實例。
「鄭志剛比我年紀輕許多,他為多年來持續演進的中西藝術對話注入了新一代藝術家的血液,」比森巴赫說道。「而且他有 PS1 的全力支持。」
「.com/.cn」 展覽現場,由 K11 和 MoMA PS1 聯合策劃,KAF 香港臨時展覽空間,2017
2016年,鄭志剛加入了 MoMA PS1 的董事會。另一位年輕的中國藏家,執掌著由家族開辦的寺上美術館的劉麟瑤,也於2017年加入了該董事會。比森巴赫在中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他們其中一方工作。然而,他說這些關係並非只為籌資,而是從更全方位的角度為美術館的觀眾帶來更好的展覽服務,維持美術館在當代藝術的先鋒地位。
「MoMA PS1 的參觀者中,有19%是亞洲人或是亞裔美國人,」他說,其中年輕中國遊客佔了一大部分。曾有一次,一位中國遊客在美術館走廊里把他拉到一邊,告訴他在看了 K11 合作舉辦的「.com/.cn」展覽後,他們決定必須要來紐約參觀 PS1 。比森巴赫每次到中國,都會和鄭志剛一同訪問藝術家工作室,這是他們合作研究項目的重要一環,該項目促成了生活在北京的年輕藝術家厲檳源在 PS1 的首展,即將於今年4月15日開幕。
chi k11藝術空間,KAF 供圖
比森巴赫或許是最活躍的從中國藝術界尋求增長機遇的美國美術館長,但他絕不是唯一一位。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ACMA)館長邁克爾·戈文(Michael Govan)每年都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舉辦最令人期待的派對,這可以視為促進美術館向跨太平洋的文化機構轉型的舉措。
K11 新上任的藝術總監劉秀儀稱,K11 與合作夥伴在過去幾年間為中國與西方藝術界建起了橋樑,達成了其孵化中國青年藝術家的核心使命。然而,如今這一切已經步入正軌,K11 是時候以更加獨立的姿態繼續拓展了。
「在這些合作中,我們得以和合作方交換許多觀點、知識和視角,」劉秀儀說道。「但我認為,現在是時候重新回顧和審視這些年來我們積累的視角,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的東西了。以 K11 獨特的視角來展示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以及哪些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建立藝術生態系統
鄭志剛稱,K11 接下來的發展會進一步利用他掌握的地產資源,在所有中國主要城市建起 「K11 藝術生態系統」。他所說的生態系統,如今包含了位於武漢中心工業基地的八間藝術家工作室(官方名為 K11 藝術村),於去年11月重新開啟運營;還有3月31號即將在擁有1400萬人口的廣州開幕的新空間。到2022年末,位於大中華區9座城市、共覆蓋近213.7萬平米的29座購物藝術中心將全面開始運營。鄭志剛的目標是讓 K11 的每場展覽都巡展到多個城市, 讓曝光度最大化。
為了發展 K11 生態系統,鄭志剛已經完成了招兵買馬。去年秋天,他正式宣布聘任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的前 CEO 薛梅,還有曾任 OCAT 深圳館館長及尤倫斯顧問策展人的劉秀儀來指導 K11 各地區的本地團隊。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從2015年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20餘人。這讓基金會得以通過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當下中國藝術實踐的發展進程。
「比起從前的模式,本土的團隊能夠更加準確和更早地感知到當下動向,藝術在何處興起,值得關注的藝術家是誰,他們在做什麼,」鄭志剛說,他們能洞察和預測文化趨勢,這不僅停留在藝術層面,還涉及其他領域。
本土團隊也能幫助基金會意識到如何更好地在全國範圍內促進對當代藝術、當代中國文化的關注。比方說,鄭志剛的團隊很早就認識到,中國近期藝術史方面的研究和檔案記錄工作相當匱乏,不難想像,這顯然是中國藝術市場急速擴張促成的。
陳天灼表演作品《三十三天》(Trayastrimsa)現場,KAF 供圖
「人們過於關注市場,卻忽視了對學術成果的記錄和存檔。」鄭志剛如是說。
為了回應這一現象,K11 在展出更為新潮和當代的藝術家的同時,成立了研究和出版項目,回溯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代的藝術史運動。「這是為了重建當代中國藝術史,」鄭志剛如是說。他們同時在發展教育項目,具體計劃尚未公布。
K11 的轉型,在基金會對其內容和使命的措辭的轉變中有更加微妙的體現——這從建立中西方對話的橋樑,演變成了探究普世性問題。從軟實力的角度來分析,這一轉變是驚人的:不光是 K11,在過去兩年內不少其他文化機構都相繼開始將中國的青年一代視為國際舞台中央的新聲。
「藝術是普世性的語言,」鄭志剛補充說道,「K11 展出的藝術家並不視自己為中國藝術家,因為對他們來說,藝術家的身份是一個開放式的結構。藝術家的身份無關乎國籍。藝術就是藝術。」
反映全球視角
K11 即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開幕的展覽 「翡翠之城」(Emerald City)就是基金會將目標轉向建立普世性對話的起點。這是基金會在沒有國際策展夥伴的參與下獨立舉辦的第一場展覽,將跨時代的中西方藝術家作品一同在香港展出——這些藝術家包括阿什利·比克頓(Ashley Bickerton)、多拉·布多爾(Dora Budor)、尼娜·加奈爾(Nina Canell)、彼得·哈雷(Peter Halley)、沈莘、 田名網敬一(Keiichi Tanaami)和張恩利等。談到如何把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藝術家集結成展覽,劉秀儀指出,他們的作品實質上都以幾何形體這一「普世知識」作為用來描述空間的語言。
Clarissa Tossin,Ch』u Mayaa(劇照),2017。舞台表演 Crystal Sepúlveda,攝影 Jeremy Glaholt,作品原由洛杉磯市文化事務部委託創作
「幾何像是真理,能被用在不同類型的空間、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中,」劉秀儀說。「不論在中國還是紐約,你都可以用同樣的規則去測量空間。沒有模稜兩可之處。展覽語境中,這種『模稜兩可』可以說是對差異性的隱喻。」
劉秀儀說,展覽對幾何學這種普世性知識的關注有著雙重目的:首先是挑戰受眾對一個由中國的女性策展人領導的香港基金會所呈現內容的預設,同時再度審視藝術界本身的全球化本質,並展開對話:作為全球公民,以全球化視角討論當代藝術的人們,如何繼續正視、理解並擁抱差異。
阿什利·比克頓,Seascape - Floating Ocean Chunk No.1,2017。圖片由藝術家和立木畫廊紐約和香港共同提供
王凝慧,《無題》,2016。圖片由藝術家和膠囊上海共同提供
這個議題在當下再恰切不過,也呼應著基金會擴張視野的雄心——從聚焦具體(比如貫通中西的數字世界),轉為面向普世性議題的探討,以擴大基金會的文化影響力。今年的展覽計劃還包括柏林藝術家凱瑟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同時基金會還會繼續支持嶄露頭角的中國藝術家,比如剛在 chi K11藝術空間有個展開幕的趙洋,和即將舉辦個展的沈莘。
把藝術帶給大眾
K11 最新的發展或許可以理解為完成了從測試版向第一號正式版的蛻變。鄭志剛還將通過他的策略和影響力完成更多升級計劃。
鄭志剛無意在上海西岸藝術區再建一兩座美術館,或是像紐約的弗里克收藏博物館(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或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an Art, New York)那樣,建起自己的收藏後,將管理工作交給委員會,向公眾展出。他寄望 K11 承擔起的角色、以及他個人的貢獻,能持續生髮廣泛的文化影響力。
王浩然《新東方花園》展覽現場,chi K11藝術空間,KAF 供圖
「我們想創造出能在國內外產生文化影響力的東西,展現中國的創造力,」他說。「不僅是藝術,我們有意將文化領域的不同面向加以融合,讓藝術和時裝跨界,讓藝術和建築、傢具和名人文化接壤。」
比如,鄭志剛在去年邀請影像藝術家程然創作了一件由女演員趙麗穎參演的作品;他稱趙麗穎為「人民的明星」,她也是鄭志剛旗下周大福珠寶的品牌形象大使。劉秀儀指出,這類跨界嘗試的規模會因項目而異,「並不是說我們每個展覽都要和時尚掛鉤,或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就一定要在展廳里表演嘻哈和流行音樂。」
但是,鄭志剛和劉秀儀都將當代藝術視為當代文化的組成部分,認為應該促進二者的關聯。
「和當代藝術家工作時,我需要了解他們的創作是基於何種當代文化語境,包括時尚、音樂等等。」她補充道。
「我們想把藝術帶給大眾。自2010年起,我們就開始培養中國當代藝術家、策展人,以及新一代受眾,」鄭志剛說。
「這就是新的開始。」
●
TAG:Artsy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