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紐約 | 曾經他們像神一般降臨紐約,現在卻如老鼠般亂竄……

紐約 | 曾經他們像神一般降臨紐約,現在卻如老鼠般亂竄……


在紐約曼哈頓,有一個已經消失了的火車站。



 他叫賓夕法尼亞車站(後面簡稱「賓站」)。




100年前的紐約,紐約人要去曼哈頓,要坐火車到江邊,再換乘渡輪。




▲隧道建成前,賓夕法尼亞鐵路往返於哈德孫河上的火車渡輪




不用說,這太麻煩了。人們都想坐著火車直接到曼哈頓,甚至當時有一句話

「誰把鐵路鋪上曼哈頓,誰就控制了紐約」。




但由於技術、資金等種種原因,隧道和橋都建不了,人們急切需要便捷的鐵路通行。




就在這時,有一個狂人出現了。他叫亞歷山大·卡薩特,是賓夕法尼亞鐵路的總裁,也一心想搶下這門生意。




前賓夕法尼亞鐵路總裁,亞歷山大·卡薩特




1901年,他去歐洲考察了巴黎的奧賽火車站後,發現這事可行:干!




沒多久,曼哈頓紅燈區里,來了幾個拎著大箱子的人。




他們用500萬美元的現金,悄悄地買下了整整兩個街區。




這就是卡薩特的雄心,他要修一條隧道,直通曼哈頓,並且要建一個舉世無雙的車站。




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狂想,卡薩特找來了一個建築師,查爾斯·麥金姆。




建築師,查爾斯·麥金姆




粉紅色花崗岩立柱,撐起50米高的玻璃穹頂,




陽光從天窗瀉進候車室,打在大理石地板上,




入口頂部,鮮花少女和雄鷹拱衛著一個時鐘。






如同凱撒的雄鷹守護著羅馬帝國,卡薩特的雄鷹,象徵著自己征服了紐約。




1910年,車站建好了。但遺憾的是,卡薩特和設計師在1906年和1909年相繼去世,都沒能見證這個宏偉作品的誕生。




▲1910年8月1日,賓夕法尼亞車站正式開放,壁龕中為鐵路已故工程師兼總裁卡薩特的雕像




候車大廳里,拎著皮包的商人,快步從這裡走過,去見商業夥伴;




離家出走的少女,忐忑期待著未知的旅程;




情侶在這裡擁吻、告別;




結隊的士兵從這裡走上戰場,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到這裡……






火車站有種神奇的魔力,裝下了無數人的淚水與歡笑,焦慮和興奮,不安和期望。




▲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的大廳  攝影師:Drahomir Josef Ruzicka




每一個走進賓夕法尼亞車站的旅客,他們自豪地感受到,

這樣一座莊嚴而榮耀的建築是為自己而建,為了來去紐約的每一個人而建。






每年,1800萬的旅客在這個建築里停留、等候、出發,甚至走向死亡。




二戰後,高速公路、汽車和飛機興起了,坐火車的人越來越少。






賓鐵公司開始虧損,又碰上經濟衰退。1961年,公司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拆除賓站,出租土地求生存。




這下,紐約人可不幹了。很多建築師、設計師、市民走上街頭,呼籲留住車站。




▲簡·雅各布斯(左二)也參與了抗議




據說,當時的賓站已經髒亂差了,原本透明的玻璃穹頂,都被煙熏得看不見外面了。但人們還是認為,儘管時代拋棄了賓站,

我們不應該拋棄他,而是選擇性地保護。




抗議持續了兩年,仍然沒能挽救這個車站的命運。




1963年10月28日,一聲爆破把紐約人驚醒了:

這個車站真的要沒了。




粉紅色花崗岩石柱斷裂,卡薩特的雄鷹落在地上,曾經看著無數人進進出出的少女像,被隨意扔在了土裡……




有市民感慨,

這就像我的生命在我眼前消逝一樣。




對偉大建築的處決,標誌著無知時代的絕望。




如今賓站的遺骸之上,是新的麥迪遜廣場花園。地下的鐵路里,每天仍有30萬人進進出出。




但正如藝術史學家文森特·斯卡利(Vincent Scully)所說:




曾經我們像神一般降臨紐約,現在我們如老鼠般亂竄。




但賓站的死亡,喚起了人們的反思:

警惕城市斷裂性地建設,保護和尊重城市的延續性。




繼而一個組織誕生了——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然後有了《城市地標保護法》。




他們建築師、歷史學家、城市規劃專家等組成,

近一半是市民代表。




他們審核紐約1000多個地標的變動,就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洛克菲勒家族,要改動洛克菲勒中心,都要經過他們的審核和批准;他們能給不合規的改建下「停工令」……




▲紐約洛克菲勒中心




可以說,賓站的死亡,間接地保護了紐約大中央車站免遭拆除,也才有了後來的百老匯皇宮大劇院的重生。




▲百年歷史的皇宮大劇院是百老匯最有名的劇院,要整體向上抬升9米,變成時代廣場的大舞台。




近幾年,紐約又後悔了,準備重建賓站,想要恢復往日的榮光,但遲遲沒有動工。




▲賓站復建的效果圖




在我們的土地上,也上演過類似的故事。




1912年,德國人在濟南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這個頗具德國味道的車站,也是當時清華、同濟大學建築學教科書上的範例。






1992年,濟南鐵路局為了擴大站場,

不顧專家和學者的反對,全盤推倒,建了新車站。




就長這樣,眼熟吧:




戲劇性的是,21年後的2013年,濟南又後悔了,決定重建老火車站,但是沒有圖紙,沒有原材料,所有的參考就是老照片……




濟南老火車站,就這麼決絕地被拆除了,又武斷地重建。




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重建最大的意義是警示後人,




「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歷史,這是我們的恥辱碑。」




▲大,就是好嗎?




廣州火車站,今年也要開始改造,從火車站變成高鐵車站。




這個車站,是見證過改革開放、飛車黨、大冰災的廣州地標。

門口的大鐘、

「統一祖國,振興中華」8個大字,早就成為無數人的共

同記憶。




許多人都想能保留大鐘,保留這8個大字,但現在一切還在「研究中」。




新的車站會是什麼樣呢?說實話,我不太敢抱有幻想。




跟賓州車站一樣,濟南老火車站、廣州火車站,都是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了。




很多人會說,我們需要現代化,功能跟不上時代的,留著幹嘛?




但我想說,全球百年歷史的車站比比皆是,難道紐約大中央車站、巴黎奧賽車站的功能都不現代化嗎?




新的東西都會變老,30年後需要現代化時,我們又要推倒重來嗎?




▲使用了105年的紐約大中央車站




紐約《城市地標保護法》里,是這麼定義地標的:




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地標,

更是經歷時間沉澱、和人們生活記憶累積而成的精神地標。




拆掉一個精神地標,拆掉的是城市人的共同記憶,拆掉的是人們的歸屬感。




廣州火車站建成時的照片




拆真的,建假的,這種莫名其妙的城市化,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現在都說城市歸屬、文化自信,

正是城市的細微處,決定了我們的歸屬和自信:




我希望路過廣州火車站,大鐘和8個大字還在;




拆掉的就別復原了,好好保護現在的;




濟南的悲劇不在任何城市上演;




我希望能帶著我的孫子,站在車站大廳里自豪地說,




看,這就是我和你奶奶相識的地方。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想了解更多城市故事,只需動手點一點:






你的城市有被拆掉的精神地標嗎?


泰國 | 請幹了這碗冬陰功味兒的心靈雞湯。


 武漢 | 街頭護欄又卡死人,我盟應學到點什麼?


京都 | 隨處可見的青苔,在這裡活成了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紐西蘭 | 不吃成個兩百斤的胖子,都不敢隨隨便便走上街……
在海口土著看來,海南雞飯都是忽悠外地人的!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