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另一種「安樂死」?這舒緩治療究竟是違背倫理,還是人性關懷?

另一種「安樂死」?這舒緩治療究竟是違背倫理,還是人性關懷?

若你面對生命最終要死去時,你會選擇怎麼樣的方式離開呢?

這種問題,在我們社會中或許是「避而不談」,又或者是成為一種禁忌。

曾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就給我們闡述了這個話題。

一位剛從東京回到鄉下老家的年輕大提琴師小林,

由於樂隊解散並無其他一技之長的他只好接受了入殮師這份工作。

在參與處理第一具屍體時,面對已經高度腐爛發臭的老人,

他第一次如今近距離面對死亡,對他心理產生了較大的衝擊。

他感到驚慌、恐懼和嘔吐,

在澡堂中不斷清洗自己接觸過的屍體;

在看到妻子準備的雞肉晚餐感到噁心嘔吐;

但同時他更加珍惜和迷戀妻子那溫熱鮮活的身軀。

隨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小林相繼面臨著更多的生離死別。

一家女兒輪流在她們的父親面頰下來留下紅唇印,一邊流著淚一邊大笑感謝和送別她們的父親。

一位丈夫悲痛地送別了在他心目中最美的,並且相愛一生的妻子。

一群兒孫們努力實現他們奶奶生前最後的願望,並且為她穿上了長筒襪。

幫助一位LGBT的男性生前想要成為一個女人的願望,並且按照女人的妝容和衣著入殮。

在社長的一舉一動的「言傳身教」下認真做好每一次的入殮儀式,小林看著那些往生者清洗、著裝、理表.....其溫柔而莊重的舉止讓這些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魅力,讓他們用最好的姿態去告別這個世界。

即便妻子與其他親朋並不理解小林這份工作,但他依舊沒有放棄。他看著在橋上鮭魚拚命上游產卵但卻最終難逃力竭而死,再聽著老社長對於:「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下去,想要活著就得吃東西,手中的食物何嘗不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呢?」

他領悟到了死亡並不可避免,人們活著究竟是為什麼呢?

死亡只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走向下一程......

因此看完這部電影,咱們回到了文章第一個問題:

生命最終都要死去,那你會選擇什麼方式來選擇離開呢?

當我們在面對死亡時,那些人間的情感與過往都註定隨著時間流逝而流逝。再回想起平日生活中的奔波、小事間的糾結,或許已經並不重要。

而在醫學上有一種治療原則,就是希望能夠讓患者有尊嚴離開這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

這種原則叫做:舒緩原則

世衛組織就曾在1990年就給舒緩治療原則:將瀕臨死亡視作為正常過程,減輕這一過程中的痛苦,既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為患者提供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與精神上的支持直到去世,並且同時還為家屬提供心理扶持安慰。

這種原則通過醫學、心理、宗教、社會等各種方式支持,為患者最後的生命能夠儘可能舒適、有尊嚴以及平靜祥和離世。

在不少歐美國家,這種治療原則已經逐漸被廣為接受。但由於我們這邊文化傳統影響,這樣的「死亡教育」或許是忌諱,或許是奢談。

對於往生者,有尊嚴、有舒適去告別這個世界,有時間、有精力去道謝和道別家屬朋友。

電影《入殮師》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入殮與死亡的關聯,它不僅是慰藉往生者,而且還以向死而生的態度與勇氣,去讓更多人感受到死亡的莊嚴和臨別的溫情。

正如羅琳在寫《哈利波特》中留下這句話:

我在結束時選擇了開始!

死亡並不是結束,

平緩、坦然、莊重的離開,能夠成為人生一次漂亮圓滿的謝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為了生個兒子連續吃一個月的面?盤點那些年我們曾「相信」過民間生子偏方
每年有3000萬女孩被迫割禮,然而這究竟給女性帶來什麼樣災難?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