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主父偃:早年受冷遇,最後亡兩國,一個人的報復心可以有多強?

【讀史札記】主父偃:早年受冷遇,最後亡兩國,一個人的報復心可以有多強?

原標題:【讀史札記】主父偃:早年受冷遇,最後亡兩國,一個人的報復心可以有多強?



漢武帝時曾經頒布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法令,用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這就是推恩令。


具體操作起來很簡單,就是把按照傳統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推而廣之,讓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們也可以雨露均沾。


這個法令看起來似乎只是擴大了恩寵的範圍,推行過程中也很受歡迎,實際上卻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由於諸侯王們大都兒子眾多,一旦推恩到所有的兒子,諸侯國的封地就會在不斷的推恩過程中迅速縮小,與中央對抗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一旦有事,中央很輕鬆就能將其各個擊破。

這種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主意,可謂狠辣至極,能夠想出這種辦法的,一看就絕非儒家,也非法家,而是擅長搞合縱連橫的縱橫家。


提出這一設想的人名叫作主父偃。


話說,推恩令這種辦法很有些離間別人骨肉的意味,主父偃之所以會想出如此毒辣的辦法,非要通過「溫水煮青蛙」的辦法把諸侯王們搞死,很難說多大程度上是出於站在國家或皇帝角度的考量,而是與其早年遊歷諸侯國時的經歷不無關係。換句話說就是,主父偃就是要將諸侯王們置之死地而後快。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主父偃是齊國人,生在曾是古齊國首都的臨菑。


按說,齊魯之地多儒生,比如曾經做過御史大夫的齊人兒寬就是儒生。可是,主父偃卻沒有學儒,至少前半輩子沒有學儒,而是學了縱橫術,也就是蘇秦、張儀那一套。


縱橫術不像儒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縱橫術是門實用學科,必須用於實踐,用於「修」別人,而不能用於「修」自己。可是,在主父偃成長的年代,天下已經大一統且承平日久,縱橫術基本喪失了使用價值。就像一個人苦練幾十年終於學會了屠龍術,卻突然發現天下原來沒有龍一樣,那種孤獨與懊喪可想而知。


大概也是看到了歷史的天平在傾向儒術,所以,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在自己的晚年又學習了易、春秋等儒家經典,希望以此找到晉身之途。


與思維方式有關的東西,一旦成形,很難再接受別的思想,或者即使勉強接受了,原有的思想也會時不時地冒出來發揮其影響,或者產生干擾,更何況「術業有專攻」,一個半路出家的人混在專業學習儒術的人堆里,不遭受排斥和排擠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齊國無法立足的主父偃,轉而向北,去了燕國、趙國和中山國,希望在那裡能夠找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可惜的是,北國之行,除了繼續遭受挫折和羞辱之外,主父偃仍然一無所得。

對諸侯王們感到失望的主父偃,轉而西進,在漢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來到了長安。在長安,他見到了求賢若渴的大將軍衛青。


衛青很認真地聽取了主父偃關於軍國大事的主張,認為此人可堪大用,便向漢武帝進行了舉薦。此時的漢武帝剛剛二十二歲,正雄心勃勃地招徠天下英才,而此時的長安也正是人才濟濟,擠滿了來自天下郡國的豪傑之士,年輕的皇帝更喜歡年輕的人才,像主父偃這樣的半大老頭根本入不了皇帝的法眼。主父偃再次碰壁。


學縱橫術出身的主父偃大概天生自帶一幅隨時可能挑撥別人關係的模樣,在長安一眾和他一樣前來謀求晉身之階的士人堆里,主父偃仍然是最不受歡迎的那一個。人際關係怎麼都處理不好,盤纏也日漸稀少,實在是混不下去的主父偃絕望之感越來越強烈。


於是他決定孤注一擲,再試最後一次。這一次,他將自己關於律令和北伐匈奴的文章直接遞交給了皇帝。


文章是早晨送進宮的,焦急等待消息的主父偃在宮門外苦苦守候了一天,終於在傍晚時分等來了喜訊——皇帝要召見他。


主父偃關於用兵匈奴的主張獲得了皇帝的賞識,武帝甚至感嘆「何相見之晚也」。


這次的會見雖然只讓主父偃得到了個郎中的小職位,便隨著後來的多個建議陸續被武帝採納,主父偃很快升為中郎、中大夫。


這些建議里,最重要的就是推恩令和築城朔方。推恩令消弱了諸侯的權力,築城朔方則加強了對北方匈奴的防範,這些都正是武帝想要的。


主父偃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他說,我遊學在外四十多年,一直鬱郁不得志,親戚朋友不理我,兄弟姐妹討厭我,寄人籬下時,連和我一樣身份的賓客們也討厭我,集體孤立我,這種日子我早就受夠了。我活著的時候不能像大夫那樣「五鼎食」,死了之後用五鼎把我烹了也值了。所以,我做事就是要追求和別人不一樣,「倒行而逆施之」!


才能深得武帝之心的主父偃開始展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報復那些曾經讓他心靈受到傷害的、在他看來直接導致他前半生鬱郁不得志的人們。

報復的第一個對象是燕王。


燕國是主父偃離開家鄉齊國後到達的第一個諸侯國。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感受到的歧視,會比在家鄉時更加的強烈。作為一個無論到哪裡都不怎麼受待見的人,主父偃對於自己在燕國的遭遇大概過於刻骨銘心了,所以,當自己開始參與到武帝的決策中來的時候,他第一個告發的就是燕王劉定國。


說起來,燕王的死也不能怪主父偃,因為這位燕王自己實在是「作」,而且「作」得實在是過分,過分得荒唐——竟然與自己父親的姬妾私通,還生下了一個兒子。不僅如此,他還搶奪弟弟的妻子,並與三個親生女兒通姦。後來有人想向皇帝舉報他,他還派人殺人滅口。


劉定國的事情在燕國是個公開的秘密。在燕國備受冷遇的主父偃早就存了一顆報復的心,如今得到了皇帝信任和器重,身在京城又沒有什麼顧慮,於是找個機會就向皇帝舉報了劉定國。


事情很快查明,武帝徵求公卿大臣們的意見,眾人紛紛主張處死。劉定國與武帝血緣關係較遠,加上自己的兒子也都等著封地呢,所以,對於這麼個王,武帝也懶得護他,最後,此事以劉定國被迫自殺了事。


報復的第二個對象就是統治著自己家鄉的齊王。


主父偃上書武帝,舉報齊王驕奢淫逸、德行有虧。由於來自齊國,又是個很有見識的人,所以,主父偃的話得到了武帝的重視,武帝相信了他,派他回到齊國,擔任齊王的相,輔佐齊王,同時也藉以規範齊王的行為。


回到齊國的主父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招當年一塊兒混的兄弟們,挨個賞賜了一筆錢,然後又挨個罵了一通:當年我窮困潦倒的時候,你們都看不起我,沒有人肯接濟我,搞得我常常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我做了齊國的相,你們卻跑出幾百里地去迎接我,跟我稱兄道弟!我主父偃沒有你們這樣勢利的朋友!從此絕交,不許你們再登我主父偃的門!


損完了兄弟們,主父偃開始對付齊王。不幸的是,這齊王也確實有把柄落在主父偃的手裡——齊王與自己的妹妹私通。


主父偃不斷地讓人跟齊王講這件事,不停地威脅說要繼續向皇帝舉報。有燕王的前車之鑒,齊王嚇得整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擔心皇帝治自己的罪,擔心自己落到燕王那樣的下場,可是又想不到解脫的辦法,有一天終於撐不住,心理崩潰直接上吊自殺了。

有道是唇亡齒寒,眼看著燕王、齊王都被主父偃給搞死了,趙王再也坐不住了——這也不難理解,主父偃遊歷過三個諸侯國,燕、齊一亡,下一個肯定是自己,況且自己也確實有些不能讓皇帝知道的事兒。


有道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在主父偃搞燕王時候,趙王就開始了秘密收集主父偃貪污受賄證據的工作。只是因為當時主父偃還在都城長安,趙王不敢派人去給皇帝遞交舉報信。


等到主父偃一離開長安赴齊國上任,趙王立刻派人去了長安。


趙王舉報主父偃收受諸侯賄賂,借推恩令之便為諸侯子弟謀封賞,還說主父偃故意用手中的把柄逼死燕王。一開始武帝並未重視這封舉報信,等到齊王自殺,把燕王與齊國的事情聯繫起來一琢磨,立刻大怒,認為主父偃是在有意離間劉氏皇族,要求收捕主父偃。


主父偃承認了收受諸侯賄賂一事,但絕口不承認逼死燕王和齊王之事。


武帝憐惜他的才幹,一開始還不想殺他,但丞相公孫弘認為兩度逼死諸侯王之事「非誅偃無以謝天下」,於是武帝下令族滅了主父偃。


主父偃的人緣確實不是一般的差,權勢最大時,有上千門客圍繞在他身邊,可是,等到被皇帝族滅時,沒有一個人說句好話,甚至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除了一個叫孔車的人。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主父偃是一個十足的小人。有道是「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不幸的是,沒有人料到這個小人有朝一日會得勢,而且得勢之後會如此的猖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楠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札記】三歲看老,從童年審鼠看張湯的酷吏潛質
【讀史札記】酷吏張湯:被老鼠改變的一生

TAG:張楠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