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泰山腳下的市井生活,泰安1942年
原標題:老照片:泰山腳下的市井生活,泰安1942年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市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山東省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商城臨沂,西瀕黃河。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聖地曲阜市74.6千米。
泰安城因山而建,山城一體,金代文廟碑稱:「有岳祠壯觀其中,有岱宗、徂徠、泮汶、漕、濟以環抱其外。」 泰安府的設立,標誌著泰安地位的提升,也讓這座城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舊城全長七里,設有四門。全城以岱廟為中心。
據明人張岱描述:每值春季,這裡「貨郎、掮客錯雜其間」,「其餘空地鬥雞、蹴粷、走解、說書,相撲台四五、戲台四五,數千人如蜂如蟻」 。「四民輻輳,最稱浩穰」 。西門外是商業區,「煙火數千家,百貨雜陳」 ,清末有商號六百餘家。
西城區還有許多接納香客的大店,泰安的南門是驛道所經,交通暢達,南北旅客,多經此門,泰安驛站便設於此處。北門則是登山要途,旅遊服務業十分繁盛。到了清代後期,泰安城已發展成的魯中一大都會。歷代帝王登封巡幸泰山,都要重修廟宇,大興土木,每一次都給泰安城帶來新的變化。
中華民國初期,廢州、府、改省、道、縣三級制,原泰安府所轄各縣,分屬濟南、濟寧、東臨三道,1927年廢道。1937年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泰安劃為第12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始置歷城,後移至泰安縣陵查(今新泰市境內)。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劃為第15行政督察公署,專署駐泰城。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泰安專署於1940年3月在萊蕪縣成立,始隸魯中行署;1943年1月泰安境內共產黨領導下的泰西專署、遠東專署合併為晉冀魯豫邊區第16專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兩專署又分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均改屬魯中南行署。
1950年5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合併為泰安專署,駐泰城;1958年11月,泰安專署撤消;1961年5月復置;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區革命委員會」;1972年7月改為泰安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5月撤區,原縣級泰安市升為地級市。截至2016年,泰安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2個縣。
依照山城一體的風格特點,泰安的街巷從命名到選址、建設都夾雜著濃濃的泰山韻味。曾經的泰安古城八大街巷,如今有的依然裹挾著以往的歷史風貌,在現代化的新城中遺世獨立,有些則隨著時代的變遷,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泰安,1942年。攝影資料:海達·莫理循】
※三十年前的影像 記憶里的北京味道
※清朝一品大員林則徐的故鄉 民國十七年福州
TAG:舊影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