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那些初學佛的誤區

那些初學佛的誤區

寬見法師

由於無始以來煩惱業障的染污,人們大多具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缺失,病態的心理是一個世俗凡夫的正常現象。剛剛接觸到佛法的時候,沒有經過系統的佛法熏修,或者沒有明師的引導,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見者的誤導,或本身對佛法的誤解,往往在學佛的過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確的知見。如果不理清這些知見障礙,就會導致嚴重的信仰誤區,從而誤導他人,嚴重影響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舉幾例初學佛法過程中的知見問題,以期起到舉一反三、拋磚引玉的作用。

1、素食主義與學佛

素食主義是大乘佛教倡導的慈悲法門之一,即從不殺生戒延伸為對生命的普遍尊重與關愛,以大悲心及菩提心為基礎,對菩薩自利利他情懷的踐行,斷食眾生肉(腥)及對身體有害的蔥、蒜、韭、薤等五辛(葷)。由於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中社會各個階層,素食主義也有全面禁食葷腥及每逢佛菩薩聖誕等吃素的不同形式。從營養衛生學這個角度來說,斷食或少食葷腥非常有利於健康,尤其是現代生產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防腐劑等各種毒性物質,時刻危害著我們的身體。佛教的素食主義思潮與衛生學、營養學、環保與保健等科學意見一致,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前衛人士及新貴一族率先成為素食主義者,影響甚為深遠。

然而,有些學佛者誤解了慈心不殺與愛生護生的素食主義者的本意,誤解了學佛的內涵外延,單純地將吃素等同於學佛,消極地認為學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學佛,以吃不吃素為學不學佛的標準,甚至對他人橫加指責,造成不利的影響。

對於剛剛學佛的信徒,應當先受持不殺生戒(包括不自殺、不叫他殺、不為殺業提供因緣等),廣泛參與佛教環保、護生及生命關愛等活動,條件具備的可以在佛菩薩聖誕日吃素。如果自己發心成為素食主義者,也只能是個人實踐佛法的高雅生活行為,盡量不給家人帶來麻煩,不強求別人效仿,更不能歧視沒有吃素的人。

2、遁世隱居與學佛

現在人一般誤以為佛教是消極的避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學佛者受到這種風尚的影響,生起強烈的悲觀厭世情結,忘記了大乘菩薩道的慈悲濟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間的圓融。初學佛法時,大事未明,見地不正,依止善知識遠離憒鬧專心致志地修學佛道,是有必要的;但應知道,放下一切,一心修學,目的是濟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學,解行相應,知行合一,就應該發廣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護持三寶,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為凈化世道人心盡一份力。

因為個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靜,喜歡獨處閑居,不適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麼,遠離塵囂的紛擾,作無事逍遙人也無妨。不過,佛教主張自覺覺他、以四攝法自利利他,圓融真俗二諦,效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精神,是最圓滿的修學生活方式。

3、持戒與學佛

釋迦牟尼佛在圓寂時,要求弟子們「以戒為師」,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緊密團結在一起,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組成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團。戒律是倫理道德的基礎,也是保障我們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禦困難的精神力量,更是我們提升人格素養、凈化自心的動力。

持戒是一種心靈的自我管理,其表現為止惡防非與進德修善兩方面。止惡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護,防止一時的過失給自已帶來永久的痛苦。進德修善是戒律的積極作用,要求我們以利益眾生為宗旨,實踐佛教博大精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廣泛開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菩薩事業。

有的初學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條主義的窠臼,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個性孤僻,行為怪異,甚至發展為偏執的禁欲主義,遠離人民大眾,以戒律衡量他人,說四眾過失等,與佛陀的慈悲教誨相違。

作為佛陀的弟子,應當謙虛謹慎地廣泛地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在實踐佛法的歷程中,如何融攝工作與學佛等世出世間法的關係,尤為重要。總之,在修學的過程中,充滿希望,充滿法喜,充滿智慧,說明學佛就有進步。

4、神通感應與學佛

修學佛法的清凈善信,有的人會出現一些感應道交的事,這是因為個人的身體或心理素質而導致的自然現象,不可執著。如果因修學出現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眾,惑亂世人,就容易入於魔道。

雖然佛陀告訴我們修學佛法會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現象,但神通並不能貪求,即使獲得了神通,如不是為了弘法利生因緣,也決不能顯現,更不可作為稱譽天下的資本,應該平平淡淡地真實面對。如果在人道不說人話,一味談玄說妙,言神言鬼,顯然已經偏離了佛道,應該及時糾正。

5、佛油子或泛亞聖主義

一般將學佛中不求勝解,好夸夸其談而不重實修的人稱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聰明,不願意下功夫學習,在理論上持「相似佛法」的見解,乍聽起來似乎很圓融,實際見地不清,知見不明。這種浮泛的心理對以後修學佛法會造成很大的障礙。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學習佛法,常常自以為是,輕視末學後學,自詡悟境高深,誤以為已經證果成聖,常以亞聖自許,這種人就犯了泛亞聖主義的毛病。泛亞聖主義最終是畫餅不能充饑。不僅如此,此種未證言證的行為是犯大妄語罪,誤人誤已,必遭惡報。

在信佛初機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相當多的,比如口談隨緣而淪為自然外道,提倡多元文化包容導致鬼神不分,不明了萬有因果律產生的機械因果論,為福修善而導致有福少慧的相似善業等,都值得注意。

備註:

有福少慧的相似善業是不究竟的,有時還帶來很不好的影響,應引以為誡。豐子愷先生曾是弘一法師的學生,他在其散文《佛無靈》中說:

「信佛為求人生幸福、我絕不反對。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顧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樂道,引為佛;(抗戰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難者,時有所聞。)受了些小損失就怨天尤人,嘆「佛無靈」,真是「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他們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誦經。但他們的吃一天素,希望得到比吃十天魚肉更大的報酬。他們放一條蛇,希望活一百歲。他們念佛誦經,希望個個字變成金錢。這些人從佛堂里散出來,說的都是果報:某人長年吃素,鄰家都燒光了,他家毫無損失。某人念《金剛經》,強盜洗劫時獨不搶他的。某人無子,信佛後一索得男。某人痔瘡發,念了「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痔瘡立刻斷根……此外沒有一句真正關於佛法的話。這完全是同佛做買賣,靠佛圖利,吃佛飯。這真是所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佛法中神奇的夢境,它們都代表了些什麼呢?
不要用凡夫心來測量佛菩薩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