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的這首詩,大部分人都沒有看過,飽含惋惜與無奈……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宋 陸遊《小舟游進村,舍舟步歸》
元代劇壇中,要說成就最高的,必定少不了高明的《琵琶記》,劇中講述了趙五娘與蔡伯喈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其實,最早提及趙、蔡故事的應當是陸遊,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寫下了這首詩。據傳,陸遊當時去一位友人家做客,適逢友人請了說書人助興,可能有說到趙、蔡的故事。期間,朋友們起鬨,讓陸遊藉此賦詩一首,他倒真沒推辭,這才有了這首詩問世。
這首詩乍一看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可實際卻蘊含了他真實而鮮活的思想。文學家與藝術家不同於常人的地方,表面看是他們的作品,可實則是他們的思想。他們總是能比常人看得更加透徹與前衛,不管是在創作上,還是世事中。畫家梵高生前曾這樣跟自己的弟弟說:「當畫家死後,人們就會出大價錢來買他們的畫。」一個被世人稱作是「瘋子畫家」的梵高都能洞察世態,更何況是學富五車的陸遊呢?
陸遊筆下的「蔡中郎」即蔡邕,字伯喈,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蔡伯喈不僅通經史、音律、天文、散文,還長於碑記,他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在書法上也有成就,創造了「飛白」書。不過,和大部分才華橫溢的文人一樣,他的仕途之路也十分坎坷。因上書獲罪,被流放幾年後又被宦官陷害,亡命天涯,直到董卓專權後,他才得以任職為官。可沒想到,董卓遇害,他也被捕,於獄中喪命。
要說這樣一位有所作為的文人,死後應當被載入史冊才對,現實中他也確實被人們記住了,只不過卻是以被「非議」而記住。在後人的眼中,蔡伯喈是一個不忠不孝不義之人,每每談起他,總是帶著唾棄的。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民間以訛傳訛的故事,在宋代的戲文《趙貞女蔡二郎》中則更甚。劇中寫蔡伯喈高中狀元,他貪戀榮華富貴,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他的妻子趙貞女獨自一人侍奉公婆,吃糠充饑。公婆死後,她賣發買葬,背著琵琶,上京尋夫。然而蔡不僅不認,還放馬踩踏,最終,天神動怒,蔡伯喈被暴雷轟死。
陸遊是一位文人,因而他更能體會文人被誤解的辛酸。「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一句,飽含無奈,也更像是為他惋惜、為他辯解,斯人已逝,是是非非誰又說得清,誰有解釋得開呢?看到蔡伯喈的遭遇,陸遊怎麼能不聯想到自身,世事難料,也不知他以後會如何?後人又會如何看他呢?
直到高明的《琵琶記》問世,陸遊的這首詩才算找到了知己。高明一改蔡伯喈「不忠不孝」的形象,將他塑造成一個「全忠全孝」的正面人物,孝子節婦,團圓結局,也算是「雪伯喈之恥」。高明在創作《琵琶記》之前,曾這樣說過:「因感劉後村『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之句,乃作《琵琶記》傳於世。」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陸遊的這首詩,流傳至今的偉大作品《琵琶記》才得以誕生。高明尋尋覓覓的「知音君子」,也可能就是陸遊這樣的人。
文|漸悟之於(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望著她一襲紅妝,他恍然如夢: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你,可喜歡他?」——憶昔花間初識面,紅袖半遮,妝臉輕轉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