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為何能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反敗為勝?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德國最好的陸軍將領之一,但是公平的說,他並沒有反敗為勝,而是利用蘇軍的冒進成功扭轉了南方的局勢。希特勒的瘋狂和固執能取得進攻的出其不意和大膽合圍,但是在戰略防禦上肯定是一敗塗地,曼施坦因只是改變了德軍戰略防禦的僵化和死板,在兵力弱勢下採用大規模機動作戰,各個擊破。但是對於整個戰爭還是作用不大,無法真正的反敗為勝。
也可以這樣說,哈爾科夫戰役是南部德軍在當時條件下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一定程度上扶大廈於將傾,拯救了東線德軍,阻止了全線的崩潰。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結果由多方面造成:
1、參戰雙方是否對自身實力和處境擁有實事求是的認識: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全殲德第六集團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蘇軍指揮層的樂觀情緒,在接下來的「跳躍」和「星」計劃中,雖然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但仍有很多指戰員相信德軍大勢已去,最高統帥部的很多指示不切實際,存在很多的冒進現象,而經過幾個月的連續戰鬥,蘇軍其實已是強弩之末,裝甲力量嚴重不足,並不能對德軍形成絕對優勢;而另一方面,德軍一路敗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蘇軍,但更重要的事,黨衛軍將領豪塞爾從事實出發,拒絕了希特勒「與哈爾科夫共存亡」的命令,保留了珍貴的機動兵力,為後來的反擊打下基礎。
2、德軍指揮得當:在機動兵力有限的情況下,積極防禦,以曼施坦因、霍特為首的德軍指揮層,精準地預判了蘇軍進攻的方向,以機動兵力實施突擊包圍(小範圍內「閃擊戰」的翻版),成功覆滅蘇坦克第三集團軍。而在局部戰役中,以「裝甲」邁爾為首的各級指揮官作戰靈活,隨機應變,充分表現機動作戰的想像力。
3、德軍(黨衛軍)的實力體現:「警衛旗隊」師、「帝國」師、「骷髏」師充分體現德軍精銳的實力和意志力,在防禦至反擊的整個過程,超常發揮,將戰鬥力一定程度上發揮到了極致。
4、德軍擁有制空權:德空軍在奪取制空權的情況下,積極投入對地進攻,極大消耗了蘇軍的裝甲力量,這其中施圖卡功不可沒。
5、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保盧斯的軍隊掙扎到最後一刻,也算為曼施坦因的反擊爭取了時間;反之,蘇軍對既得戰果過分追求,在斯大林格勒投入過多兵力,沒有及時對德第四裝甲集團軍給予致命打擊。
總之,一次哈爾科夫戰役不足以完全扭轉東線局勢,而最終,也沒達到曼施坦因想要的效果(夾斷庫爾斯克突出部),但德軍,在曼施坦因指揮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或許,這短暫的喜悅,只是為庫爾斯克的失敗埋下伏筆,又或許,對曼施坦因來說,不是失敗,只是一場「失去的勝利」。
※同是戰敗國,德國有國防軍和國防部,為何日本只有自衛隊和防衛省
TAG:圖趣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