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洋深處的核「金魚」,蘇俄鈦合金核潛艇

大洋深處的核「金魚」,蘇俄鈦合金核潛艇

採用全鈦合金建造的攻擊型核潛艇是蘇俄海軍所獨有,這種頗具神秘色彩的核潛艇,其在 下潛深度、水下航速等技術性能方面的巨大優勢絕對令人嘆為觀止、印象深刻,但巨大而高昂的 造價也令它們獲得了不無挖苦意味的 「 金魚 」 之稱。前蘇聯/俄羅斯海軍歷來對核潛艇青睞有加, 其裝備的核潛艇數量之多、噸位之大、型號之雜令美國海軍都難以望其項背。金制之 「 魚 」在美蘇爭奪全球霸權的時代,核潛艇作為 「 二次核打擊能力 」 的核心,是戰略核力量的中堅,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國都因此不遺餘力、不借代價地在核潛艇建造方面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競 爭。 20世紀 50年代中期,為趕上美國當時在核潛艇技術和數量方面的雙重優勢,前蘇聯的核潛 艇設計專家獨闢蹊徑,積極研究使用鈦合金建造攻擊型核潛艇。

前蘇聯專家認為,下潛深度是攻擊型核潛艇一項重要的戰術技術要素。核潛艇加大潛深具 有以下作用:一是可減少被反潛飛機上磁探儀發現的可能,而且鈦合金又具有低磁性的優點,更 是適合建造潛艇的材料;二是可利用水面艦艇聲吶在深海的盲區,避開水面艦艇的搜索;三是可 延緩螺旋槳空泡的出現,從而降低螺旋槳雜訊;四是在遭敵深水炸彈攻擊時,具有更長的機動時 間,降低了潛艇被深水炸彈命中的可能;五是可以擴大潛艇坐沉海底的範圍,以及通過反潛區的 可能性。另外,用鈦合金製造艇體,可以大大減輕艇的排水量。鈦合金與特製鋼相比,具有強度 大、質量輕的明顯優點,並且更耐海水。因此,前蘇聯決定開工建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全鈦合金核潛艇。

「 帕帕 」 先河

此後,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進行了一系列製造艇體和試驗鈦合金的工作之後,開工建造了 1艘用作試驗艇的 「 帕帕(PaPa )級全鈦合金巡航導彈核潛艇(661型),簡稱 P 級。這些都充分 說明了前蘇聯專家提出的採用鈦合金製造攻擊型核潛艇是可行的。 當然, 前蘇聯在建造全鈦合金 核潛艇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困難,除成本太高外,技術方面也舉步維艱。主要難題 是:要加大潛艇的下潛深度,不僅會對耐壓艇體承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還需要提高所有承受 舷外海水壓力的潛艇系統以及一些密封件的承壓能力等一系列問題 。 鈦合金的焊接也是施工中相 當棘手的問題。在焊接時,必須用惰性氣體防護好正在冷卻的焊縫金屬及與其相鄰的母材區域, 以免與周圍空氣中的氧、氮和氫氣發生作用,不然就會使焊縫本身和焊縫周圍部分產生脆性並導 致裂縫。

在前蘇聯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鈦合金用於製造艇體的工藝終 於得到解決。為生產具備更大潛深的 「 阿爾法 」 級鈦合金攻擊型核潛艇,負責設計的第 143特種設 計局 (現在的孔雀石設計局) 後來又向鈦合金的研製單位提出了性能更優、工藝更好的鈦合金的 要求,隨後也得到了滿足,這為前蘇聯建造三級全鈦合金攻擊型核潛艇奠定了基礎。從 1963年至 1988年的 20多年間 , 前蘇聯共建成了三級 12艘全鈦合金攻擊型核潛艇, 包括 7艘 「 阿爾法 」 (Alfa ) 級、 1艘 「 麥克 」 級和 4艘 「 塞拉 」 級。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 「 阿爾法 」 級和 「 麥克 」 級核潛艇分別創造了戰鬥潛艇的最快水下航速和最大潛深兩項世界紀錄,並保持至 今。 「 塞拉 」 級則是前蘇聯建造的所有鈦合金核潛艇中綜合性能最好的。

「 阿爾法 」 之殤 。「 阿爾法 」 級又簡稱 A 級,海軍代號 「 天琴座 」 ,設計編號為 705,由 「 孔雀石 」 設計局設計,是 前蘇聯海軍的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 1968年 6月 20日,該級首艇開始建造,到 1981年 9月共 建造了兩批 7艘。第一批共 4艘,在列寧格勒市海軍造船廠建造,舷號分別為 K-377、 K-316、 K-373、 K -463。後一批 3艘為該級的改進型,設計編號為 705K ,由北德文斯克市 402造船廠 建造。 「 阿爾法 」 級採用水滴線形設計、雙殼體結構,是前蘇聯建造的攻擊型核潛艇中排水量最小的,艇員編 制 45人(均為軍官),自持力 60晝夜。艇上安裝了 6具 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載發射 2 0枚 53型兩用魚雷或 24枚水雷。

「 阿爾法 」 級採用了眾多的新技術,創造了前蘇聯核潛艇建造史上的 「 六個第一 」 ,它一問世就 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稱為是 「 超越時代的核潛艇 」 。其採用的新技術包括:首次採用了 新型戰鬥情報指揮系統,具有高度自動化水平。由於技術複雜,艇員一律為軍官,而且潛艇也像 飛機一樣由地勤人員負責維修;首次採用了 155兆瓦的 OK-550/BM-40A ( 67lB 型改為 1部 V M-4O )液態金屬(鉛 -秘合金)大功率反應堆,以新型的液態鈉冷卻反應堆,功率密度為普通反 應堆的 4倍,因而具有極高的航速;首次採用了 400赫茲、 380伏的動力電源系統,從而大大 地降低了電氣設備的尺寸重量;首次安裝了氣動液壓式魚雷發射裝置,該同口徑的武器;首次設置了漂浮救生艙,可在應急情況下保證 全體艇員的逃生;首次採用了三維流線型的轎車式指揮室圍殼、全部可收髮式升降裝置、摺疊式 的艏升降舵,因此潛艇的機動性和操縱性都很好。當然, 「 阿爾法 」 級最令世人涼艷之處還在於其 集大潛深和高航速於一身,其最大潛深達 914米,僅次於 「 麥克 」 級;水下航速 42節,世界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 「 阿爾法 」 級的最大航速實際上要略遜於 P 級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大速度達 44.7節),但後者只是一種試驗型號潛艇。有報道稱,美國海軍 1979年春首次發現 「 阿爾法 」 級核潛 艇能潛入 900米的深海時竟不知所措 --當時的各型魚雷甚至都達不到這一潛深 , 根本無法對其實 施攻擊。不過, 「 阿爾法 」 級採用了大量當時還不是很成熟的技術,其性能並不是很穩定, 「 阿爾法 」 級最為人垢病之處在於其在低速巡航時與前蘇聯其它型號攻擊型核潛艇的雜訊相差不大 , 而在全 速航行時輻射雜訊驚人 。 據美國海軍稱 , 設在百慕大的監聽站竟然都能夠收聽到位於挪威海的 「 阿 爾法 」 級核潛艇的螺旋槳雜訊。這一說法雖有些誇張,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 「 阿爾法 」 級的雜訊的確 是相當大。同時, 「 阿爾法 」 級排水量較小,艇載的武備量也相當有限,攻擊能力不是很強。因此 可以說, 「 阿爾法 」 級是一級前蘇聯海軍單純追求 「 高航速 」 、 「 大潛深 」 而犧牲了其它性能的 「 怪胎 」 。 另外, 「 阿爾法 」 級的可維護性也不好,可靠性不高。

阿爾法 」 級的可維護性也不好,可靠性不高。該級首艇 K-377 號在 1971年 12月投入試 驗性運行,但在 1972年就發生了嚴重事故,被海軍從序列中除名, 1974年報廢被拆毀。 197 9-1983年間批量生產的 6艘也故障頻發,成批生產的首艇在 1988年被拆毀,其餘 5艘也在 20世紀 90年代全部退出現役被拆解。

「 共青團員 」 號海難「 麥克 」 (Mik )級簡稱 M 級,前蘇聯國內代號為 「 魚翅 」 級,設計編號 685,由 「 紅寶石 」 設計 局設計,北德文斯克 402造船廠建造,為前蘇聯海軍同時設計建造的三型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 之一。該級艇僅建有一艘,舷號 K-278,於 1978年 4月 22日正式開工, 1983年 5月下水, 1 984年 8月至 1988年 7月間進行了海試。 1988年 9月 13日, K-278艇由一艘試驗潛艇正式編 入前蘇聯海軍現役,成為執勤在第一線的戰鬥潛艇,這在前蘇聯潛艇歷史上還是首次。同年, K -278被評為 「 優秀艇 」 ,並被授予 「 共青團員 」 號的艇名。該艇採用鯨魚型水滴型設計,外形酷似魚 雷。艇的長寬比為 10:1,雙殼體結構,內、外殼間距較大,共分為 7個艙室,艇員編製 64人。 艇上的反應堆採用了 1台 190兆瓦壓水式反應堆。艇上安裝了包括導航系統、搜索雷達、聲吶、 戰鬥情報系統、無線電通信裝置等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武器系統較 「 阿爾法 」 級也有明顯增加, 設有 6座 533毫米和 6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 SS-N-21巡航導彈, SS-N-15、 SS-N-16反 潛導彈和魚雷,並可攜帶 64枚水雷。在試驗性運行過程中,該艇曾潛至 1250米的深度,創造 了戰鬥潛艇潛深的世界紀錄,這一紀錄同樣至今未被打破。可以說,在該艇上彙集了前蘇聯當時 最新的 技術成果,為目前在建的第五代 「 北德文斯克 」 級攻擊型核潛艇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圖片]不幸的是, 1989年 4月 7日, K-278「 共青團員 」 號核潛艇在水下航行試驗結束返回時,在 挪威海熊島西南 180公里處發生了事故。該艇的第 7艙發生了火災,艇隨即上浮。火災引起了 短路,艇員進行損管作業,未能奏效,艇失去了電源和高壓空氣儲備。艇員開始離艇,但救生筏又離艇很遠,艇員又乘不上。最後,該艇沉沒在 1685米的 海底深處,共有 42名艇員在這次事故中喪生,部分艇員獲救。發生火災的原因未能查明。由於 缺乏資金,打撈困難,又擔心在打撈過程中再發生事故,最後前蘇聯政府決定放棄打撈,而為 K -278號艇修建了一座石棺,讓它永沉海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絡西 的精彩文章:

1945年納粹德國宣布投降時,德軍剩餘總兵力竟然還有二百多萬人
介紹一下我國軍機編號常識

TAG:絡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