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標中外垃圾分類,我們有何差距?

對標中外垃圾分類,我們有何差距?

垃圾治理,是個全球性難題。日本用了27年,形成全民參與氛圍,德國把垃圾分類當一項系統工程,大約40年才見效果。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哪些獎懲措施?推行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環衛科技網七大微信群恭候您加入,請添加微信號130 0659 0068,驗證信息註明「加群,姓名-單位-職務」。

垃圾分類,是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我國早在2000年就啟動垃圾分類工作,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率先試點,實行17年來,效果並不理想。

垃圾治理,是個全球性難題。日本用了27年,形成全民參與氛圍,德國把垃圾分類當一項系統工程,大約40年才見效果。其他國家和地區有哪些獎懲措施?推行過程中遇到過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對標之一:垃圾桶去哪了

街頭難尋回家細分vs隨處可見標識混亂

曾飽受垃圾問題困擾的台北,1996年起實施「垃圾不落地」——街頭不再設置垃圾桶,改由垃圾車定時定點回收。媒體人徐迅雷在國家級環保期刊《綠色視野》撰文回憶,台北街道較清潔,除旅遊點和交通樞紐,基本不擺垃圾桶,平常要把垃圾帶回家先分類。180條垃圾回收專線,每天定時開行。市民等車到來,再分類投放。亂丟垃圾,最高將被罰新台幣6000元(約合人民幣1200元)。

台灣家庭主婦出門處理垃圾。《致愛麗絲》和《少女的祈禱》兩首樂曲是垃圾車的標誌,聽到這歌的旋律就提醒你可以去倒垃圾了。視覺中國圖

在日本街頭,想找垃圾桶也很難。「這和日本人的分類意識較強有關,另外,很多便利店有垃圾桶,有部分替代作用。」旅居日本多年的談震認為,街頭不設桶,一舉多得:店員負責清理,政府省開支;顧客扔垃圾時,可能順便進店消費;城市更整潔。為防止隨地亂扔,日本《廢棄物處理法》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並罰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

日本東京一居民門口已分類好的可回收垃圾供社區保潔員回收。視覺中國圖

反觀上海,在街頭、公園、商場和地鐵站內,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但設置不統一:分類標識不清晰,顏色區分不明顯,左右桶類別不固定……對推廣垃圾分類沒有實質幫助。

全面實行「垃圾不落地」,需法律法規及時配套和全民分類意識跟進,上海目前撤走街頭垃圾桶未必合適,但相關設置有必要改進。在統一標準、設置合理的同時,不妨因地制宜地調整。比如,在小吃街或美食廣場,濕垃圾量比較多;公園和商場的干垃圾更多;而在居民小區,還應增設廢電池、熒光燈管等有害垃圾收集桶。

上海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垃圾分類。新民晚報圖

對標之二:定時定點回收

嚴格遵守一絲不苟VS流於形式責任不清

與「垃圾不落地」政策相關的重要環節,是「定時定點回收」。

日本各地垃圾基本都細分到10種以上。知曉每天回收哪一類,是民眾的必修課。個人和單位都按時分好類,放到門口指定地點,由垃圾車定時定點運走,錯過就要等下一次。

德國也推行類似制度,每戶門外有4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清運機構按日期清運不同垃圾。分類不合格,會被拒收。

台北剛推出「定時定點回收」時,居民們也覺得不方便。徐迅雷介紹,在大湖公園家小區,居民每晚8時到垃圾收集車前排隊。「有時要冒雨丟垃圾;萬一錯過,垃圾可能在家發臭。」2010年,社區管委會徵集業主意見,在地下車庫改造了一間垃圾收集室,花數萬元貼瓷磚、裝除臭機,買來冰櫃儲存廚餘垃圾,避免異味滋生。其他可回收垃圾分門別類裝進十幾個密封桶。室內還加裝攝像頭,監督住戶按規定扔垃圾。

台灣的垃圾處理都由垃圾車每日在固定時間回收。視覺中國圖

上海也有部分小區試行「定時定點」。涼城路一個小區內的垃圾箱房被一分為二,右側干垃圾投放口敞開,左側投放口緊閉,且註明「濕垃圾投放時間6:30-8:00、18:00-19:30」。可讓人費解的是,棕色濕垃圾桶卻放在箱房外,「定時扔」變成了「隨時扔」。

不少上班族反映「定時定點」有難度,但業界普遍認為,對標成功經驗,此舉必不可少。和上班時間衝突怎麼辦?「可拜託鄰居扔,或暫存家裡,周末再扔。台北某些經驗值得借鑒——用冰櫃冷凍濕垃圾,再擇機統一扔。」上海愛芬環保科技諮詢服務中心項目總監郝利瓊說,當務之急,是落實社區、物業和居民的責任,讓「定時定點」真正發揮作用。

對標之三:「胡蘿蔔加大棒」

少扔少付按量計費VS綠色賬戶激勵有限

縱觀各國和地區的成功案例,除了靠民眾素質,還離不開嚴格的激勵約束機制。

台北2000年起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一般垃圾必須投入專用付費垃圾袋,廚餘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則免費投放。到2010年,台北日均垃圾量減少三分之二,實現「零掩埋」。民建上海經濟工委會員吳小龍和陳兵撰文分析,這得益於「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專人抽查扔垃圾,違者將遭上千元重罰;製造、販賣假冒收費垃圾袋,還可能入獄1至7年。

從事垃圾資源化研究多年的王政認為,按量計費是台北的關鍵經驗。2000年前,台北隨水費收垃圾費,繳費額與垃圾投放量無關。「隨袋徵收」後,分得越細,繳費越低。民眾意識到「少扔垃圾少付費」,分類積極性大增。

德國也實行「污染者付費」,居民按垃圾桶大小繳納垃圾處理費。工作人員清運時會抽檢,並有權開罰單。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規定「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上海能否借鑒台北經驗,對不可回收垃圾,推行「污染者付費」?

申城近幾年力推綠色賬戶,但激勵效果有限。一名推廣人員透露,積极參与者以老人居多,大都為積分而積分,分類意識並不強。申領、積分和兌換起初限制較多,催生不少「殭屍卡」。好在,相關通道已拓寬,個人可在支付寶註冊綠色賬戶,自助掃描積分,兌換超市優惠券、共享單車月卡等產品,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但宣傳力度依然不夠。

推廣垃圾分類,市民應得實惠,還要有制約性措施,「如果違規者無『痛感』,那麼垃圾強制分類很難實現。」市綠化市容局研究室的周海霞感嘆說。

對標之四:課堂里學分類

各類學校都有課程VS素質教育有所提及

台北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近些年明顯提高。吳小龍和陳兵研究發現,宣傳教育功不可沒——製作各種宣傳資料,詳細解釋分類意義;政府官員隨身攜帶垃圾袋,隨時宣傳;成立資源回收及專用垃圾袋推動小組,通過海報、折頁、街頭標語、現場說明會等方式宣講。學校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宣傳陣地。台北幾乎所有學校都開設資源回收再利用課程,小學生個個都是垃圾分類高手,堪稱家庭資源回收教育的「種子部隊」。

日本有些地區的垃圾手冊列出500多項條款,民眾都會自覺遵守,與他們在學校和家庭長期接受環保教育有關。日本很早就對學生開展環境教育,把垃圾分類納入課本。「父母也重視訓練孩子從小養成分類習慣。」談震說,很多小朋友喝完飲料,會自覺撕下瓶身包裝,放到不可燃垃圾里,飲料瓶歸可回收物,瓶蓋另行處理。

小朋友在志願者指導下學習垃圾分類。新民晚報圖

2011年,上海向市民廣發《垃圾分類指導手冊》,計劃每年辦500場次宣傳教育培訓班;積極招募培訓志願者,協助宣傳、指導和巡視;每月第二個周六定為「社區資源回收日」。這一系列宣傳活動中,堅持至今且成效顯著的並不多。

市教委2015年曾推出「常青樹」老年教育項目,教綠色賬戶積分兌換。學習能力更強、家庭影響力更大的中小學生,卻缺少類似課程。在去年的一次專題研討會上,市政協常委黃鳴指出,浙江很重視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比如杭州就有一套基礎教育教材,從幼兒園開始,相關內容不但進了教材,還納入了教學計劃。她建議,上海教育部門儘快讓垃圾分類進教材、進課堂,成為學生必要的實踐內容,而不是僅在素質教育中有所提及。

目前上海已明確將垃圾分類知識和要求納入本市學前及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去年,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開館,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全年組織204批次、9541人次參加「垃圾去哪兒了」公眾體驗活動,130場愛心暑托班也加入了垃圾分類宣講內容……宣傳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深入推動全民宣傳,貴在堅持。

原載:新民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衛科技網 的精彩文章:

光大國際獲得亞開行1億美元貸款,同時透漏了兩個「小目標」

TAG:環衛科技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