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中國白酒,為什麼不能走向世界?
近幾年來,中國的白酒銷量逐年下跌,產量也隨之減小,從出口量看也不及「洋酒」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
同樣是蒸餾酒,為什麼白酒就不能像金酒、朗姆、威士忌、伏特加、白蘭地一樣,走向年輕人,走向全世界?
首先,幾大蒸餾酒之間的差異,無非是原料和釀造方法。威士忌一般用大麥、黑麥、燕麥、小麥或玉米做原料,其釀造方法「橡木桶發酵」則為其豐富了產品文化敘事,無形中提升了身價;伏特加的主料是馬鈴薯或玉米,味道純凈,也有其獨特的文化標籤;朗姆和白蘭地比較類似,朗姆的原料是甘蔗,算是一種製糖業的副產品。白蘭地一般用葡萄做原料,也有用櫻桃、蘋果等水果。
白酒理論上也是糧食釀造,但是只要喝過酒的人,就絕對不會把白酒和同樣無色又度數高的伏特加弄混。白酒和以上幾種「西方」蒸餾酒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白酒是六大蒸餾酒中,唯一主動加入黴菌參與發酵的品種。 酒麴的原料是發霉穀物。酒麴釀酒,使白酒中含有大量的醛類,醛類和醇類發生酯化反應,也就形成了複雜的,不同於其他蒸餾酒大類的濃郁香味。當然,在不會喝酒的人或者不能接受白酒的外國人看來,這個味道並不友好。
白酒除了廣義上的「味道濃郁」,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同香型之間,風格差異太大。在1979年,中國輕工業部舉辦的全國評酒會中,白酒開始按不同香型分類。 醬香型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濃香型酒:窖香濃郁、綿甜甘冽、香味協調、尾凈香長;清香型酒:清香純正、諸味協調、醇甜柔口、餘味爽凈;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綿柔、落口爽凈、回味怡暢。 後來官方又認定了馥郁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董香型、豉香型、鳳香型等更多香型,評語也都是類似的寫意風格。雖然描述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從化驗結果看,不同香型之間成分確實不大一樣。中國白酒複雜的香型劃分體系也就此形成。
過於複雜的香型劃分是阻擋白酒「走出去」的一道坎。在世界著名的烈酒中,與中國白酒有更多相似之處的就屬伏特加了。在口感以及釀造原料上二者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伏特加雖然是烈酒,但在其他國家的銷量卻非常大。在美國酒吧里,雞尾酒有六成以上加了伏特加。
有人說,伏特加的流行,是因為它是一種百搭酒,可以與各種飲料調配飲用。在原產地它被親昵地稱為「燃燒的水」。也因為這種「水」的特性,讓伏特加酒最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和變通性,可以做多種調製雞尾酒的基酒。
伏特加百搭酒的屬性毋庸置疑,但是在二戰之前,它在美洲只是在墨西哥部分的酒吧中流行,它的真正推廣有賴於打了一手好的品牌廣告。絕對伏特加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軍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伏特加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廣告宣傳運動,並成功地通過廣告,創造了絕對伏特加品牌的個性化。
絕對伏特加的廣告被認為是最經典、最成功的廣告案例之一。其著名系列包括絕對城市、絕對季節、絕對藝術、絕對話題等,主題鮮明,非常具有時尚感。通過廣告,絕對伏特加賦予消費者自信、高雅的感覺,並使其本身超越酒的概念,成為文化、個性和品位的象徵。
同為白酒的日本清酒則是藉助日本料理而走向國際的。烈酒專家鄂雷分析道:「日本文化在美國的輸出非常強大,美國消費者從很多電影、電視劇、動畫裡面經常看到日本清酒,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美國消費者影響很大。所以現在美國年輕人喜歡吃日本料理吃壽司喝清酒,在日本清酒被視為『老人酒』,年輕人不愛喝。到了美國美國年輕人則認為喝清酒很時尚,大家喜歡喝。」
美國人吃日本餐喝清酒,吃墨西哥餐喝特基拉酒,可吃中餐「從未有過自然而然的佐餐酒」。可見,日本清酒的傳播很大程度沾了日本料理的光,但中國白酒似乎沒有搭上中餐拓展的順風車。
中國白酒雖然不及洋酒「吃香」,但最近幾年也有「逆襲」傾向。在美國,許多年輕人正在逐步接受白酒,他們稱白酒為「Firewater」,除了像國人一樣直飲外,他們更喜歡將白酒作為一種代替龍舌蘭的雞尾酒基酒。在許多華人聚集的大城市如紐約、芝加哥,許多的雞尾酒吧都會提供一些以白酒作為基酒的雞尾酒,這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酒類愛好者,並使白酒的名號在酒類愛好者中傳播開來。隨著Lumos——位於紐約市的美國第一家專註中國白酒的酒吧的正式營業,白酒在美國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顯著。
白酒想要打入中國以外的市場,要輸出白酒文化。人們觥籌交錯,互相離開座位敬酒,說著在談判桌上一般不會說的親密話語。「中國酒」應該是一劑催化劑,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了。一位美國朋友也講中國白酒的賣點就是乾杯,他覺得乾杯是一個傳統是一個儀式,是一個能講故事的地方。白酒的乾杯文化其實是在傳統中國的飲食特質,大家團聚在一起 的場景,呈現真摯的感情。這種能迅速熱起來的方式其實很容易吸引外國年輕人。
※日本與美國無能為力的重大工程,出高價求中國幫忙修建
※汪精衛妻子陳璧君為何拒絕宋慶齡與何香凝的搭救?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