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博物館:美國「奇爾沙治」級戰列艦
「奇爾沙治」級戰艦是美國海軍第二批建造的前無畏艦,以海岸防衛為主要目標。雖然海軍在設計奇爾沙治級時,已得悉印第安納級戰艦的設計有所缺憾,但礙於實際經驗不足,且負責造船的設計署與武備署又在設計上有重大分歧,故新艦設計仍處於摸索階段,與眾不同。在武備署及馬漢的「混合炮」思想影響下,「奇爾沙治」級雖然只有2座主炮炮座,但每個炮座均有兩層火炮:底部為一門雙聯裝330毫米艦炮,而疊於其上的則是一門雙聯裝203毫米艦炮。設計官署同時嘗試改善艦體的防禦裝甲效率,不過海軍內部對新艦設計一直有極大爭議。
「奇爾沙治」級戰列艦
「奇爾沙治」級戰列艦艦長114.4米,水線長112.1米,型寬22.02米,吃水7.16米,標準排水量11540噸,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5070海里/10節。艦員編製553人(水兵513名、軍官40名)。
裝甲防護:舷側裝甲356毫米至178毫米(7英寸),甲板裝甲厚70毫米(2.75英寸),炮塔裝甲127毫米(5英寸),艦炮裝甲381毫米(15英寸)至50.8毫米(2英寸),炮座裝甲381毫米(15英寸)至152毫米(6英寸),指揮塔裝甲254毫米(10英寸),隔艙裝甲305毫米(12英寸)
武器裝備:2座雙聯裝330毫米/35倍主炮;2座雙聯裝203毫米/35倍副炮;15座單管127毫米/40倍速射炮;20座單管76毫米(6磅)速射炮;19座20毫米(1磅)機關炮;4座魚雷發射管。
「奇爾沙治」號炮塔特寫,下邊的是330毫米主炮炮塔,而上邊背的是203毫米主炮的「第二主炮塔」。
「奇爾沙治」級戰列艦最大的特色是330毫米主炮和203毫米副炮都放在同一個炮座上,這在戰艦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但這個特色卻帶了很大的麻煩。這個重疊式炮塔是機械連接的,無論主炮還是副炮都不能獨立自由旋轉,這極大的限制了艦炮的反應速度和命中精度。此外,炮口煙霧也加劇了觀瞄和命中精度的問題。主炮和副炮使用同一炮座,增加了操作難度,330毫米主炮的炮彈裝填時間達到了每發/13分鐘的速度。此外,這個炮塔和安裝在內的主炮並沒有磨合好,兩者分別由兩個機構設計,導致最後舾裝時才發現炮門似乎設計的略大一點。
「奇爾沙治」級雖然是「印第安納」級戰列艦的改進型,但依然以近海作戰為主,遠洋性能並不佳。從某種意義上,這個重疊式的奇葩炮塔,也是被噸位限制逼出來的。
「奇爾沙治」級戰列艦建造時,美國海軍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美西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向遠洋進軍,作為近海岸防艦設計的「奇爾沙治」級很快就跟不上美國海軍的腳步了。服役之後,進行了多次現代化改裝。
BB-5「奇爾沙治」號戰列艦
BB-5「奇爾沙治」號:1896年在紐波特紐斯廠開工建造,1898年下水,1900年服役。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奇爾沙治」為名的軍艦,以繼承南北戰爭中北軍的一艘同名單桅縱帆船。由於該帆船的戰績彪炳,美軍特意將新一艘戰列艦繼承其艦名,而非按傳統以美國州份命名。
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奇爾沙治」號編入大白艦隊第2分艦隊第4中隊,按照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環球航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奇爾沙治」號主要在近岸訓練,直到1920年退役為止。退役後奇爾沙治號改裝為起重船,在1941年更改艦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協助維修及裝設多艘美軍軍艦。1955年奇爾沙治號除籍,並出售拆解。
改裝起重救助船的「奇爾沙治」號
「奇爾沙治」號退役後,被改裝成起重船一號,從事海上救援任務1939年,在SS-191「杜父魚」號潛艇的幫助下,救援了失事的SS-192「旗魚」號潛艇。
BB-6「肯塔基」號戰列艦
BB-6「肯塔基」號:1896年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898年下水,1900年服役。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奇爾沙治」號編入大白艦隊第2分艦隊第4中隊,按照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環球航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肯塔基」號主要在近岸訓練,直到1920年退役為止。退役後「肯塔基」號於1924年出售拆解。
TAG:哈特菲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