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房四寶毛筆系列:毛筆起源

文房四寶毛筆系列:毛筆起源

GIF

堂堂導語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毛筆的歷史 ,據考古資料 ,大約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及磁山文化 。迄今考古尚未發現商朝所使用的毛筆。但據董作賓的考證,在商代,人們的日常書寫中就已經使用了毛筆。在已出土的龜甲、獸骨片上,發現有用毛筆書朱實物。

毛筆 戰國

現今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屬於戰國時期。《說文解字》載:「筆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毛筆的稱謂各不相同。1953年,長沙戰國墓葬中發現了一支毛筆。筆毛用絲線捆在桿的一端,毛長2.5厘米,直徑0.4厘米。這支最早的毛筆實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就形制而言,筆毛還是捆在桿的一端,技術尚未成熟。這種原始的製作方法存在著許多弊端。由於捆紮的原因,筆體中虛不宜發力,易開叉,不能書寫大字。而且,筆毛難於捆牢,容易脫落,不耐用。1974年,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發現一支毛筆。不同的是,這支筆桿頭部被劈分為數片,筆頭則被夾在其中,然後再用絲線繫緊。又如湖北荊門楚墓出土,筆桿用葦,筆毛長3.5厘米,徑約0.7厘米,筆頭被回漢兔毫筆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群出土夾在被劈分的桿中間。製作從捆紮在桿外到被夾到桿中,這是制筆技術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突破。這標誌著固定筆頭技術的逐漸成熟。南方盛產蘆葦,蘆稈中空,人們自然選擇了它來制筆桿。即使到了唐代,仍然有蘆葦桿毛筆。可見,筆桿的選擇大多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惟筆桿,更重要的是筆料的選擇大多也是如此。這說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能製造出較為成熟的毛筆。

「白馬作」毛筆 漢代

秦筆在戰國筆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我們熟知的蒙恬造筆的說法應該在這個角度上理解。蒙恬的貢獻在於改良了毛筆製作工藝。據晉崔豹記載:與竹管兔毫不同,蒙恬筆以枯木為桿,用鹿毛為柱,羊毛為披。蒙恬根據西北的物產,因地制宜利 用枯木,以鹿毛和羊毛混合制筆,這大概是披柱法的雛形。

毛筆 漢代

漢代隸書漸趨於成熟,碑版大字隸書的興盛,蔡倫發明造紙術及東漢造紙技術的發展,要求毛筆形制更大,表現力更加豐富。漢代出現了專門讚美毛筆的文章。蔡邕《筆賦》贊云:「惟其翰之所生,生於季冬之狡兔。」據文獻,朝廷月供有大筆。漢《官儀》曰:「尚書令、仆丞郎,月給赤管大筆一雙。」紅管大筆具體多大不得而知。從出土實物可知,漢代毛筆製作沿襲舊法,一種是將筆頭裝入空腔,另一種將筆桿頭部劈分為數片夾住筆頭。1985年,江蘇連雲港漢墓中出土了毛筆,其中有一枝毫長4.1厘米,竟有2厘米儲入管內。將筆毛的一半納入腔中,這正是漢筆大料制小筆的特點。一則由於技術的局限,因勢利用紫毫的特點;再則為了增加鋒尖的彈力,筆頭短,鋒穎自然比較突出,更富有彈性。這種短而粗的形制一直影響到唐代,唐代著名的雞距筆可謂此種形制的極致典型。物極必反,至唐末短而粗的形制漸漸發生了轉變。這是後話。漢朝的毛筆逐漸重視筆管的質地,還用金銀鑲飾。據葛洪《西京雜記》載:「天子筆管以錯寶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可見,筆桿的造型和裝飾日趨考究,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使之成為精緻的工藝品和身份的象徵。這種工藝化的傾向對後代影響頗為深遠,到清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毛筆 西漢

至魏晉時期原始毛筆製作大致成熟,以王羲之《筆經》所述方法為代表。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與蒙恬同時期的秦代毛筆,已經有考古發現。在雲夢睡虎地墓地出土三支毛筆,筆桿為竹質,上端削尖、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桿上端削尖,證明了奏代「簪筆」現象。沈約《宋書》載:「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由夾在桿中到插 入空腔,無疑又是一次重大的進步。從此以後,筆毛如何固定在筆桿的問題基本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處理,利用空腔固定筆頭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毛筆 東晉前涼

三國兩晉南北朝,草、行、楷等書體的相繼興盛,尤其造紙業技術發展,對毛筆影響較大。竹簡慢慢退出書寫舞台,毛筆製作工藝便相應作了許多調整與改善,以適應新的書寫材料。繼漢張芝制筆以後,一個新的特點——不少書家們參與制筆,也促進了毛筆的進步,並出現了制筆的專著。韋誕擅長制筆,他用兔毫為筆柱,以青羊毫為筆披。「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 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韋誕著有《筆方》:「桀者居前,毳者居後。強者為刃,懊者為輔。參之以麻,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澤以海藻。」以優質的毛為筆心,摻八少量的麻以輔助筆柱,使之更加堅挺而又團聚。所謂「無麻 不成筆」,淵源有自。這反映了漢魏時期「披柱法」的製作工藝。據載,王羲之常自製筆,而且極佳。晉王羲之著有《筆經》,以青羊毫雜兔毛為柱,用優質羊毫裹在柱外為筆披。王羲之主張筆管必須輕便,反對漢代以來以琉璃、象牙、金屬等為筆管過度華飾的現象。《筆方》、《筆經》是極為重要的史料。可推知,當時制筆技術又有諸多方面的發展。用漆把筆頭固定在空腔里,比以前用絲線系筆更加牢固便利。利用羊毫作為輔毛,提高了毛筆的蓄墨能力,書寫字數增多,以適應紙張尺幅的增大。而且,羊毫產量高,價廉物美,大大地豐富了材料的來源。當時還有鼠須筆、鹿毛筆等。

仿唐代雞距筆

自漢以來,毛筆短而粗的形制到唐代發展到頂峰。之後,這種形制漸漸地變得細長一些,彈性有所減弱。唐代盛行短而有力的「雞距筆」堪稱典型,筆頭外形如公雞未著地之後腳趾般粗壯,為文人名士所推崇。自居易《雞距筆賦》稱:「足之健兮,有雞足。毛之勁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奮發者利距。」雞足勁健而敏捷,可以想像這種紫毫雞距筆的彈性。宣城是唐代制筆中心,尤以諸葛氏及陳氏為著。從吐魯番古墓出土的毛筆看,筆桿增粗,筆頭粗壯,呈短鋒型。歐陽詢、虞世南皆喜用紫毫筆,歐陽通囫明留青竹雕文林便用管貂毫筆管長9cm管徑1.6cm帽長6.3cm清官日藏則喜用以狸毛為心,以兔毫為筆披的毛筆。晚唐,柳公權不喜用短鋒雞距筆,他批評這種筆出鋒太短,過於勁與硬。柳氏認為筆鋒要長些,筆徑要小些,書寫方能做到「點畫無失,洪潤自由。」柳公權還強調筆管要細,以便省力。可推斷,這些制筆的標準對散卓筆的形制影響頗大。在唐代中後期,已經出現了散卓筆。宣筆以外,湘筆也佔有一席之地。嶺南一帶少兔,羊毫、雞毛等兼毫筆也有一席之地。

毛筆 宋代

宋代,宣城仍然是制筆中心。由於高桌椅等傢具的盛行,書寫姿態改變甚大,制筆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唐代出現的散卓筆在宋代大行其道,頗受文人喜愛。卓,指高遠的形狀,就筆而言,筆鋒較長的毛筆。宋代毛筆鋒一般比唐代長。1988年,在合肥城郊宋墓中出土了五支毛筆,筆心最長6.2厘米,露出管外的筆頭為2.8厘米,最短的毛全長5.1厘米,露出管外為1.9厘米。兔毫一般長度不超過5厘米,可知,出土的筆不屬於兔毫筆。殘存的筆心,有麻纖維絲的成分,這五支筆屬於長鋒有心筆。1975年,江蘇省金壇縣南宋墓中出土毛筆一支,筆頭長2.8厘米。這枝筆的筆頭長度大大地超過了以前的毛筆。長鋒筆在宋朝較為盛行的,以至於蔡襄埋怨道:今世筆例皆鋒長難使,等到鋒銳稍稍受損,則鋒禿不中用了。」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一大批筆匠革新傳統,創造出無心散卓筆,其特點偏於柔軟而且鋒長,這為黃山谷的書風提供了客觀可能性。「熙寧後,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變。」北宋中囫清黑漆酒螺鈿管竹絲回紋斗狼毫提筆管長16.6cm管徑0.8cm斗長2.5cm斗徑2cm清宮舊藏後期,無心散卓筆普遍流行。就材料而言,筆毛種類越來越豐富了。宣城紫毫筆畢竟少而貴,而且主要進貢或供達官使用。因此,在許多地方狼毫筆、羊毛筆、鹿毛筆、雞毛筆等也頗有市場。據宋代文房專家蘇易簡所載,江南一帶亦少兔,因此,民間多以山羊毛為輔料制筆。四川地區也有用羊毛作筆的,往往不比兔毫少。

毛筆 西夏

元代,湖州逐漸取代了宣州,成為制筆中心。其原因大致有:其一,宋室南遷,政治文化中心隨之南移。其二,宋末元初,大量的筆工迂往湖州或徽州,以避戰亂。其三,湖州地區制筆的歷史悠久,原材料豐富。「國初此法流,吳興自馮應科、陸穎輩首被趙文敏賞識,而宣州之筆始無聞焉。」可知,太湖地區的書畫家對筆工的提攜,作用不小。據文獻資料,湖州帶,家家制筆,筆工不計其數。所謂「浙間筆工麻粟多」,當時,湖州筆工不但最多,而且聲名最著。一些研究者以為湖州自古以來只生產羊毫筆,其實不然。在元代,湖筆延續了宣筆的傳統,主要生產紫毫筆及兼毫筆。元人沈夢麟描寫的湖州制兔毫筆的繁榮景象,其詩云:「山下人煙如井邑,家家縛兔供文苑。」元人孔齊《筆品》詳細地記述了元代湖州及錢塘一帶主要盛產的以免亳為心的三幅筆、純兔毫的棗心筆、純免毫的散卓筆以及部分羊毫蘭蕊。「予幼時見筆之品,有所謂三副二毫者,以兔毫為心,用紙裹來年羊毫副之,凡三層。有所謂蘭蕊者,染羊毫如蘭芽包,此三副差小,皆用筍籜葉束定入竹管。有所謂棗心者,全用兔毫,外以黃絲線纏束其半,取其狀如棗心也。至順間有所謂大小樂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線束其心,根用松膠緞入竹管,管長五尺以上,筆頭亦長二寸許,小者半之。後以松膠不堅,未散而筆頭搖動脫落,始用生漆,至今盛行於世,但差小耳。 其他樣皆不復見也。」此外,山西太原、湖南、江西等地也出產名筆。

彩漆描金雙龍紋管花毫筆 明嘉靖年

紅雕漆人物圖管紫毫筆 明代

明代前期延續了元代的作風,湖州仍為制筆中心。一般而言,各種形制及毛料的筆,比如紫毫筆、狼毫筆及兼毫筆、長鋒羊毫筆」等應有盡有、各有所長。從考古及博物館的藏品來看,在明代紫毫及狼毫一類的硬毫筆與兼毫筆仍然佔據主流地位。明中後期,受建築空間增高的影響,毛筆的形制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大幅立軸行草書盛行,對筆的形制要求更大更長。於是,人們 製造出能書寫大字的斗筆及楂筆,長而硬的豬鬃、馬鬃等材料逐漸為人們所利用。「明永樂初,吉水鄭伯清 以豬鬃為筆,健而可愛,予少時甚愛之。」毛筆的筆頭形狀有所變化,除了傳統的竹筍形、蘭花蕊形外,湖州創新出葫蘆形的筆樣。這些變化利弊兼有。此外,陳獻章用植物纖維製作的茅龍筆,別出心裁。據《廣東新語》載:「白沙書晚年用茅筆,奇氣千萬丈,自成一家。」在廣東一帶影響頗為深遠。

黑漆描金壽字管紫毫提筆 清乾隆年

掐絲琺琅管羊毫提筆 清晚期

清以後,羊毫筆較為盛行。這與當時篆隸書及碑學的復興有關係。生紙使用的盛行,對於毛筆蓄墨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也是羊毫筆增多的原因。從博物館收藏及出土的毛筆來看,羊毫筆的比重明顯增加,關於羊毫的文獻記載也多了。「筆工姚國祥向為余制筆,昨自吳興封寄新制羊毫四十管。」「食葉璽耳羊,毛潔如霜霰。」羊毫筆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製作得法的筆工受到了書家的稱讚。朱彝尊擅長隸書,他稱歸安近多筆工,錢叟所制羊毛筆最為得法。李調元《沈利羊毫筆歌》有云:「我道宜行不定楷,只作柔毛問價買。」可見,當時人們認為羊毫也適宜於書寫行書。羊毫筆興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羊毫價廉。「今吳興兔毫佳者直百錢,羊毫僅二十回清竹管大書畫紫毫筆管長18.7cm管徑1.1cm清宮舊藏32分之一。貧士多用之,然柔而無鋒。」清人許多書家包括碑派書家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尤喜用羊毫,羊毫長適合製作大筆,且羊毫能表現篆隸厚重及金石蒼茫之氣。當然,其他種類的也應有盡有。

黃楊木雕西遊記圖管筆 清代

象牙刻獅子滾繡球管提筆 清代

民國的情形大體與清代相似。此後,由於硬筆及電腦的興盛,使用毛筆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毛筆的製作技術逐漸衰落。在社會提倡民族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毛筆的製作水平有轉好的跡象,但復興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與努力。

知識是藝術高度的階梯

關注三求堂公眾號,更多活動提前知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求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求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