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蕉:會跳舞茶樹,最打動我的東半山
一日在朋友的茶店喝茶,朋友給我泡了一款臨滄茶,第一口下去,心就被它緊緊抓住,好喝。
朋友跟我說這是那蕉茶,是勐庫東半山最出名的寨子。那種入口微微澀,但快速化開的感覺一直縈繞在自己的心間。心中便生出了對那蕉茶的更多好奇。
像藤蔓一樣的茶枝
朋友給了我一本詹英佩著的《茶祖居住過的地方——雲南雙江》,說書中有關於那蕉的部分,又在網上查閱了些資料。關於那蕉茶的點滴,聚合在一起。我的那蕉,就慢慢構建起來。
那蕉地理
那蕉茶區位於雲南西南部的雙江縣的勐庫鎮。雙江縣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於縣境而得名。這裡是勐庫大葉種茶的原產地,也是全世界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勐庫鎮往東22公里就到了那蕉村委會的背陰寨,從這開始,不僅能看到古茶園,還能看勐庫東半山、西半山兩大山脈的大好風光,只是通往那裡的道路均為土路,交通極其不方便。
那蕉的村寨海拔都超過1700公尺,每個寨子都背靠東半山,面對西半山,俯看是勐庫壩子,仰看對面是延綿百里的邦馬大雪山。沿著繞山公路,那蕉村委會的七個寨子依次排開,背陰寨、南壩田、三家村、石頭寨、大寨、撇坡寨、橄欖山寨,除了大寨外,其他六個為拉祜族寨,這七個寨子每個寨子都有古茶園。
芽頭肥壯的藤條茶
很早以前,那蕉當地少數民族還沒有把茶做成一個大產業,只是用來換購其他日用品。清朝中後期,隨著漢族人陸續遷來東半山。他們將山中的野生藥材、茶葉馱到臨滄、耿馬、緬甸等地去賣,再將各種商品販賣回來,由此帶動了茶葉的種植和發展。那蕉的古茶樹多以清朝末年種植的居多。
在拉祜族那蕉寨古茶園,家家戶戶以茶為生。全寨土地面積2.43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2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1800米至2300米高的海拔,自古不是有高山雲霧出好茶的說法嗎?這樣的起伏落差,正是孕育好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
那蕉茶:藤條茶,會跳舞
那蕉茶屬於勐庫東西半山中的東半山,那蕉茶的生長方式一半以藤條為主。茶客還對它有一種更為鮮活靈動的形容——「會跳舞的古樹茶」,只因其條枝形如髮辮,柔如藤蔓,韻如柳,微風吹過,茶樹好似在翩翩起舞一般而得名。茶樹的葉片很少,主幹和岔枝裸露可見。叉枝上長著上百根又軟又長的細藤,每根細藤只有藤條尖頂長著幾個嫩芽和嫩葉,這就是「藤條茶」。勐庫東半山就是以藤條茶名震江湖,而那蕉茶區的藤條古茶園無論是從生態環境,還是茶園規模,或是樹齡大小在東半山中都是極其少見的好。
藤條茶製成的曬青毛茶條索粗壯肥碩,白毫顯露,耐沖泡。藤條茶與水相遇,其湯色透亮,滋味勁揚,飽含山野之氣,回甘迅猛,唇齒間滿滿的香甜。據當地茶農介紹,如果是一兩年的新茶,水溫不可過高,能夠保持在90度比較好,如果陳放三年以上的,則用100度水溫的水恰到好處。
藤條茶茶芽
藤條茶的形成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通過一種特殊的「留采法」採摘方式後天形成。這種採摘手法源於清末民初,是將每根枝上新發的兩根新梢手工采凈其中一根,讓另一根繼續生長,如此周而復始長成藤條樹狀,操持其最純正的頂端優勢。這樣獨特的採摘方式和自然環境,都造就了藤條茶豐富飽滿的口感,茶氣強而有勁,氣韻長且足。
隨著對那蕉茶的深入了解,自己對那蕉的喜歡,依舊只增不減。可能大家都在痴迷於勐庫的冰島、大戶賽、小戶賽、懂過,而依舊喜歡那蕉的那種味道,那種感覺只為我存在的味道。
作者:兮淺丨弘益茶道美學編輯
? 本期編輯?離蘇
? 圖片來源:網路
? 參考資料:
《中國古茶樹》 虞富蓮 著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詹英佩 著
看完文章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
最下方可以留言
▼點這裡,找茶找書
※賞一首詩 喝一杯茶 安安然然度大寒
※喝茶的女性都應該看看這些利弊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