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香識中國:漫談香文化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聞香識中國:漫談香文化的起源、發展與傳播

全文共3012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

香,是文人雅士的上賓,也是尋常百姓的日常。香,是光陰,是祭品,是佛緣,是仙格,香是一段段人間煙火里的修行。

香,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

人類對香的喜好,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於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於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究其實,它出身本無固定之標籤,唯靈秀造化源於自然。宋代陳去非的詩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國古人對香的評價:

明窗延靜晝, 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 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 於今心醒然。

爐煙裊孤碧, 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 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 熏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 波定還自圓。

(一)香道起源: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確切時間已難於考證。 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歷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以春秋時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種類還不多,主要有蘭(澤蘭)、蕙(蕙蘭)、椒(椒樹)、桂(桂樹)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不僅已有焚燒,佩帶、還有煮湯,熬膏,並以香料酒。如《周禮》所記:「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蟲之事。」

那時的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到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蘇合香、雞舌香、沉香、木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傳入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道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於熏香的熏爐,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漢代時,香爐得到普遍使用,上層社會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現了調和多種香料的技術,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文人階層開始較多使用薰香。唐代時,香在諸多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其後,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與穩步的發展。

(二)香道繁盛: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唐,鼎盛於宋。

宋代時,香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具代表性的香譜是洪著《香譜》和陳著《香譜》。通常所說《香譜》指的是北宋洪芻(駒父)所著的《香譜》,分「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香之法」四個部分,屬於中國香專論較為完備的第一本著作。

而宋末元初的陳敬所著《香譜》可謂這一時期的集大成者,通常也稱為《陳氏香譜》,收錄了諸多前人所著典籍,包括沈力《香譜》、洪芻《香譜》、武岡公庫《香譜》、張子敬《續香譜》、潛齋《香譜拾遺》、顏持約《香史》、葉庭珪《香錄》等。

從劉向、李商隱、李煜、蘇軾、黃庭堅到朱熹、文徵明、丁渭,歷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從《詩經》到《紅樓夢》,從《名醫別錄》到《本草綱目》,歷代經典著作都有關於香的記錄……

以北宋黃庭堅所撰寫的《香十德》為例。

黃庭堅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書畫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香學大家,喜香、用香、和香,其《香十德》、《詠香詩》等作品對香的內涵和特質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評價。

「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除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里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香十德》乃是對香品內在特質的高度概括,對後世香文化的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要參透香十德,我們必須站在黃庭堅的文化立場和修養境界上去把握,免得簡單而通俗地理解其含義,比如「障」和「礙」字雖有相通之意,但也有不同含義的地方。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緻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描寫香道的詩句中,以朱熹的《香界》最有名: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洗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卧經行向此中。

(三)千里飄香:聞香識中國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相比西方的香,中國的香是理性的、含蓄的、養性的。正是因為其神秘而美好的文化底蘊,中國古代香文化正逐漸邁向世界舞台。

2018年3月9日,賽努奇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共同策辦的《中國芳香:中國古代香文化》展覽開展。5個月的展期中,觀眾可欣賞中國古代各種香具和書畫藝術品,了解中國的「香文化」。

該展覽選取法國和歐洲觀眾所熟知的「香」為切入點,以時間軸作為展線,通過91組姿態各異、材質多樣的香具,結合「香」為主題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來展現「中國香」。香是中國雅文化中的代表,也是目前收藏界的熱點之一,但西方觀眾卻所知甚少卻能引起共鳴與興趣,因此該展覽具有很強的普及意義和故事性,充分表達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動性。

身為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埃里克·勒菲弗本身就是中國藝術史專家,中文名「易凱」,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我們將通過器具和書畫,勾勒出從漢到晚清的中國香文化發展,還特別請法國香水師依照『古方』復原了一款中國『古香』,喚醒參觀者的嗅覺。」

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蕩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眾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於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著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亦可相信,香文化不會是一個因循守舊、疏遠時代的老人,而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玉樹臨風,超塵拔俗。

來源丨中國香文化網,中國保健協會,中國文化網

編輯丨楊易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互鑒 的精彩文章:

原來居然是四書「六經」?看看五經有哪些
自稱華夏兒女,深愛神州大地。中國別稱知多少?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