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風不度玉門關(五):私會

春風不度玉門關(五):私會

原標題:春風不度玉門關(五):私會


卻說竇融下朝返回家中,心事重重,數日寢食不安。這天,他命管家送出請柬,請幾位故人到府一敘:梁統、馬援、班彪。為什麼單要請這三位?班彪自不必說;梁統也是竇融舊部,現任太中大夫;馬援則是在滅隗囂之戰中相識,現任虎賁中郎將。這還不是最重要的,竇融的長子竇穆尚宗室內黃公主(當時「駙馬都尉」還不是專有名詞,做公主夫婿稱為「尚」),侄子竇固尚劉秀之女涅陽公主,梁統的長子梁松尚劉秀之女舞陰公主,馬援的女兒嫁給了東海王劉陽,都是皇親國戚,在數日後宴會的出席之列。


梁統和班彪先到,班彪躬身行禮:「梁大夫,久未拜訪,恕罪恕罪。」梁統朗聲笑道:「叔皮(班彪的字)言重了,別來無恙。」班彪請梁統先行,一起見過竇融,問道:「不知大司空召喚,所為何事?」竇融說:「無甚大事,我在後堂備下薄酒,請幾位故人敘敘舊。」

兩人也沒有多問,隨竇融款款入座,主賓寒暄一陣,樽中酒溫,才看見馬援大大咧咧地走了進來。梁統、班彪連忙起身迎接,說道:「下官恭迎將軍。」馬援答禮,又向竇融拱手道:「馬援拜見大司空。」竇融招手讓座,馬援也不謙讓,徑直坐在次位上。


竇融命人斟酒,舉起羽觴說:「西北一別數年,公事纏身,怠慢各位了。今日難得一聚,來來,滿飲此觴。」眾人飲下一觴熱酒,冬日的寒氣一掃而光,往日情景湧上心頭,紛紛打開了話匣子。


馬援快人快語:「當年我隨從聖上親征隴西,與竇司空、梁大夫相遇,兵馬雄壯衣甲鮮明。聖上在陣前賜宴,雖然粗食淡酒,卻是人心振奮,不負大丈夫之志,痛快呀!當然還有班先生,見機知命,早棄隗囂而去,說服大司空一同歸漢。這真是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啊。」


梁統也說:「我本是隴西人氏,更始年間出任酒泉太守,誰知不過一年,赤眉軍就攻破長安。同僚舉薦我統領河西五郡,我自知沒有這樣的魄力,堅決推辭,推舉大司空為河西大將軍。大司空審時度勢,率領我等入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如夢一般。還是叔皮說得對,治亂無常,天命有數!」

班彪連連謙讓:「二位謬讚了。我不過是一介書生,做不了什麼大事,無非自幼讀了些書,聊以自娛。說來慚愧,我去西北是為了逃難,不敢與各位比肩,只能戲作《北征賦》明志:夫子固窮遊藝文兮,樂以忘憂惟聖賢兮。達人從事有儀則兮,行止屈申與時息兮。君子履信無不居兮,雖之蠻貊何憂懼兮?」


他們有說有笑,不覺又飲了幾觴,竇融面色微紅,突然長吁了一口氣,低頭不語。


三人看出異樣,也停杯不飲,詢問竇融:「大司空,今日歡宴,怎麼突然長吁短嘆?」竇融抬起頭來,揮手打發走僕人:「你們都到前廳去,無事不要進來。」等僕人們走遠了,他才緩緩地說:「只是當日的意氣風發,恐怕再也無法重現了,陛下已經不是當年的陛下了。」三人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班彪試探著問:「大司空何出此言呢?難道說……廟堂上的風波還未結束?」


竇融默默地點頭:「自古母子一體,哪有廢后不易儲的道理。陰後也有兒子,東海王英明睿智,向來為陛下所喜,入繼大統,恐怕是遲早的事。」馬援一愣,握著筷子的手停在半空:「這……是真的嗎?太子忠孝仁愛,從無過失,在儒臣中很有聲望,即使陛下廢后,想來也不至於廢太子吧。」


梁統也若有所思:「老子有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陛下以柔道治天下,更偏向太子才對,東海王太過明察,似乎與國策不合。我因通曉法律,曾向陛下進言,應當以重典治國,但陛下將奏章留中不發,最終也沒有批複。我看太子有當年文帝的風範,是個守成之君。」

竇融又接過話頭:「二位說的也有些道理,然而陛下神威難測,非我等所能揣度。本朝與前漢不同,高祖起自寒微,親信功臣沒有根基,異姓諸侯也被逐一剷除,文帝自然可以做太平天子。而陛下崛起河北,從龍之臣不是豪強大姓,就是地方軍鎮。陛下在時尚可駕馭,一旦山陵崩,太子恐怕難以應付,為江山社稷著想,易儲也在情理之中。」


班彪隱約猜到,那日君前奏對結束後,陛下與竇融密語,估計已經透出口風,便順水推舟地說:「只是自古廢太子少有善終,太子仁柔,若是不能妥善應付,必然凶多吉少。太子太傅張湛是指望不上了,我看郅惲剛正而不惜身,可以通過他從中轉圜,或許能保王侯之位。」馬援、梁統聽他這樣一說,也不再議論,轉身目視竇融。


竇融沉思一陣,悻悻地說:「目前看來,也只有依叔皮所言,為太子謀條後路了。只是我位居三公,一言一行都為人矚目,無法親自出面,還要勞煩叔皮找機會與郅惲商議。」酒是喝不下去了,馬援、梁統起身告辭,竇融乾笑著說:「不好意思,掃了各位的酒興。今日實屬無奈,還請各位保守秘密,此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http://mp.weixin.qq.com/s/_PztiybfG7inGuaRrmCqX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眼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子亂談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見塵霧

TAG:另眼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