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那麼久,但為何沒有形成高等文明?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那麼久,但為何沒有形成高等文明?

恐龍曾經地球上的霸主,在地球上生活了8000萬年,但恐龍為何沒有進化成恐龍人,沒有形成高等文明。3000萬年的人類歷史,讓人類的科技如此發達,而比我們多5000萬年的恐龍文明卻沒有什麼科技,這是為什麼?

自地球誕生生命以來,各物種之間及生物體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物種與大自然之間的抗爭就持續不斷地演繹著,能適應自然者被選擇存留下來,不適應者則被淘汰,只有生物不斷地進化,以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才能繼續生存下來。

恐龍作為地球中生代時期的代表,曾一度長期處於當時地球生物物種的統治地位。但按照地質研究顯示,恐龍的種類相當多,體形和習性生存方式各異,就體型上有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就生存空間或是地域分布上,有天上飛的有地上爬的也有水裡游的等等。這樣看來,與其說恐龍是當時地球上的主要物種,倒不如說是當時期所有物種的統稱。

由於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不斷吸收隕石、星際塵埃等物質,使地球體量日漸擴容,重力增大。恐龍種群生存壓力加大,特別是那些大型群體越來越難於承載其龐大的體型,不得不在生存方式上、個體特徵上做出選擇和漸進演化,天上的部分演化為烏鴉等族群,地上部分一支向水中過度如鱷魚,一支軀體縮小如蜥蜴等,其餘大體型未轉型群體則遭遇淘汰。

而作為地球特殊生命體的人類同樣經曆數次演化過程,只不過他的選擇比恐龍更靈活,進化更徹底。但最終仍然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進化成為人類,一部分則選擇了森林成為猿猴。總的來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是所有生物進化的必然結果。

恐龍是蛋生的,人類是胎生的,而且人類嬰兒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養育。

大家都知道,像蛇BB一出生就會捕獵;哺乳類動物BB帶個一兩年也能獨立了;就人類嬰兒是最廢物,啥都不會幹還惹事,能懂事就要先養個兩三年,然後學習知識到獨立卻要十幾年。

正是人類嬰兒這種落後的繁殖方式,讓前人的知識一代又一代的得到了積累和傳承,加快了後代的知識儲備,由量變引起質變,從而出現了文明。比如上一代人研究出了勾股定理,那麼下一代人直接學習和應用就行了,在勾股定理上再研究出新的定理,無需重複研究。

而蛋生的動物都有一個問題:上一代生了下一代孵完蛋就基本不管了,鳥類還管一下,管到會飛也就不管了,根本扯不上下一代的教育。

即使恐龍突然有一個有奇思妙想,甚至有所發明。到下一輩誕生,下一輩也不知道,這樣知識的傳承或積累就斷了。就算下一代也聰明過龍,同樣的奇思妙想和發明也要花上同樣多的時間,根本無法再擴大。比如恐龍爸爸研究出勾股定理,但是無法告訴給恐龍BB,因為找不到恐龍BB,或者見到它就把它吃了。恐龍BB又要花時間重新研究出勾股定理。

一切都要從頭來過,別說8000萬年了,給8億年都形成不了文明。

早期地球含氧量很大,很適合像恐龍這樣的大型生物繁衍生息,隨著氣候的變化,包括恐龍以及它們的食物,都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所以最後走向了滅絕,恐龍在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有些分支已經有很高的智商了, 比如快盜龍、傷齒龍等,但是環境的急劇變化沒有給它們機會,

人類則不同,首先人類是食動物,菜譜比較廣,而且人類會使用工具,這就造成人類不但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好,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改變環境的能力,所以人類祖先可以從樹上到地上,從洞穴到平原,從狩獵到養殖,一步一步學習和發展,通過社會化的活動,這些知識又可以傳給下一代,生生不息。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化成高等生命。最根本的是人具有勞動能力。勞動不但能夠主動改造世界以適應於人類的需要,而且勞動生產促使人的大腦向高級智能發展,人類能夠建立目前的高等文明就是與人有一雙會勞動的手分是不開的。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五月 的精彩文章:

最讓愛因斯坦後悔的錯誤,就是把宇宙常數引入相對論!
為什麼有的人會害怕社交,甚至不會打招呼?

TAG:易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