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成時儒家,敗時道家?

中國人成時儒家,敗時道家?

一提到國學這個詞,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國學是什麼?不僅,普羅大眾很難界定,學術界對「國學」一詞的定義也爭議頗大。

不過,有一點共識:國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

徐洪興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洪興:國學,是跟人息息相關的。跟西方哲學不同,西方偏於研究外物、探索自然,比如宇宙的起源。而中國的哲學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是關注人自身。

如果總結為兩句話:第一、修己治人;第二、知人論世。

對於中國人來說,講究的是實用理性,看重的是人際關係,追求的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本期海上暢談,徐洪興教授將從國學中的儒家和道家切入,為我們細細解讀。

徐洪興:儒家叫我們做加法,做乘法,道家叫我們做減法,做除法。加減乘除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運演算法則。

儒 家

儒家討論的,是在「有」的世界(即已經規定好的世界)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

儒家最關心的問題,是社會管理和人生修養。比如說,怎麼讓老百姓有衣服穿、有飯吃、有房子住?怎麼樣使這個社會更和諧安定?

儒家的特點就是它的預設與起點都是自己,然後不斷地往外推。也就是「內聖外王」。

儒家的許多思想也不是自孔子才開始有的。如《易經》中的許多思想、西周的「禮樂」傳統等,早在孔子以前就已存在。

孔子本人也不是儒家人格最高的精神代表。因為儒家人格最高的精神體現是「聖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孔子只是宗師。

孔子的思想很豐富,但其核心不外是「禮」和「仁」,前者是他繼承傳統而來的,後者是他創新發揮的。

前傳統儒者注重禮樂文化,到孔子時代,他發現禮樂已經僵化了,徒具形式而不復有生命力。禮樂本來只是一種象徵,但象徵的背後還應有其本質的東西,那是什麼呢?孔子認為那就是藏在人心中的真誠。孔子把這種真誠叫做「仁」。

孔子認為,「仁」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基本原則,其基礎和起點是血緣關係。因為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最先與之發生的無疑就是家庭血緣關係,即首先是他與父母及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關係。這種關係簡稱就是「父子」,在這一層意義上「仁」的體現就是「孝悌」。

當然,人會長大,要進入社會,於是逐漸又會生出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同事、國人等關係。進而可衍生出個人與民族、國家、社會、自然等關係,乃至可衍生出集團與集團、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等一系列關係。而處理這些關係的原則,就是把孝悌精神向外「推」,按儒家的說法就叫「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儒家有一個短板,儒家太剛。就像林語堂所言,中國人成時儒家,敗時道家。只有和道家在一起,才能剛柔相濟。

道 家

作為儒家「入世」思想的對立補充面,宣揚「出世」的道家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道家討論,我們這個世界到底從哪裡來?老子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母,「母」是什麼?老子取名為「道」。

「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能說出來,就不是道了。老子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道」是老子以史家眼光從歷代興亡中總結出來並提高到哲學高度的智慧。

太極圖就是根據老子的話演繹出來的,就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氣」,古人對物質世界的一種描述。

道家為我們提出一種反命題,也就是否定性思維。比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徐老師指出「道」運動的規律是事物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人們的行為應當守弱勝強,順應自然,以無為而無不為。

接觸道家,更能夠訓練我們的思維。因為,有和無,是一種東西,兩種看法。

播出時間

3 月 22 日 FM93.4 晚上八點

3 月 23 日 FM90.9 中午十二點

本期合作方 | 東方講壇

海 上 暢 談

博 采眾 長開 聽

FM 93.4 上海新聞廣播 Mon. ~ Fri. 20:00

FM 90.9東廣新聞台Mon. ~ Fri.12: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上暢談 的精彩文章:

《聲臨其境》大飽耳福,譯製片卻會終將逝去嗎?

TAG:海上暢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