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中部地區休閑農業考察分享

台灣中部地區休閑農業考察分享

2017年1月,由於項目需要,小編有幸跟隨導師在台灣進行了為期7天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考察。正值這兩年「田園綜合體」大熱,之前的考察報告在重新整理後以這次推文的形式與大家見面,內容主要是是相關景點的介紹、景區規劃的總結和小編自己的感悟,若有描述的不恰當之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此次考察的地點如下圖所示,大多集中在台灣省的中部。結合這些地方的性質,分為旅遊景區和休閑農業區兩部分。旅遊景區包括日月潭風景區、阿里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鳳凰谷鳥園。休閑農業區按照各自的特色分為生態教育型(桃米生態村、日月老茶廠)、產業依託型(鹿谷茶業文化館、杉林溪銀杏森林)、創意主導型(妖怪村)、人文歷史型(奮起湖老街)。

▲ 考察路線圖(出處:編者自繪)

旅遊景區

日月潭和阿里山是寶島台灣十大旅遊景點(其餘八個是太魯閣公園、綠島、高雄愛河、墾丁國家公園、野柳地質公園、吉貝嶼、陽明山公園、蘭嶼)中最為國人熟知的兩個景點,一個被譽為台灣的地標,另一個被譽為台灣的代名詞。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是台灣省第一座由政府投資經營的飛禽公園,後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併。依託園內的天然森林與自然地形,這裡現在是台灣最大的鳥類博物館。

1. 日月潭風景區

日月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夏季清爽宜人,7月平均氣溫不高於22℃,1月不低於15℃,是台灣的避暑勝地。到日月潭,人們習慣以拉魯島(又名光華島)為界來觀賞,北半部的潭水形如圓日,南半部狀似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日月潭青山環繞,山水相疊,在清朝時即被選為台灣八大景之一。「9.21」地震後,2000年成立了日月潭風景區管理處,將整個面積達9000公頃的日月潭區域整建規劃。今日的遊客瀏覽日月潭,景色依舊,除了觀賞日月潭如詩四景——「曉霧、晨曦、日出、落日」,以及潭面五光十色的演出外,還會有獨特的發現和體驗:乘遊艇划過水面、駕車游過環潭公路33公里沿線著名景點,騎鐵馬到碼頭訪邵族大街小巷,體驗繽紛多姿的日月潭。

▲ 日月潭及中間的拉魯島(出處:百度百科)

▲ 日月潭主要環潭景點和步道分布圖(出處:《細說日月潭》)

日月潭共有水社碼頭、德化社碼頭、朝霧碼頭、玄光寺四個公用碼頭可以乘船。區內規劃六處主題公園,包括景觀、自然、孔雀及蝴蝶、水鳥、宗教等六個主題公園,還有八個環潭景點,以及水社、德化社兩大服務區。日月潭的周邊景點分布均勻,各具特色。潭東的水社大山高逾2000米;潭北山腰是文武廟,一進的文廟供奉文聖孔子,二進的武廟武聖關公、文昌帝君等,是著名的考生求籤處;南面青龍山,地勢險峻,山麓中有幾座寺廟,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靈骨,玄光寺前廣場是眺望拉魯島的極佳位置,慈恩塔為蔣介石為紀念其母王太夫人所建,登至塔頂可以俯瞰日月潭的美景;西畔是孔雀園,養有200多隻孔雀和台灣藍鵲、長尾雉等名貴禽鳥;東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專供旅客觀賞的民族歌舞表演,也有專賣邵族藝品和美食的「逐鹿市集」。

▲ 文武廟——從廟前碼頭拾365級台階而上(出處:百度百科)

▲ 玄奘寺——仿唐式建築(出處:百度百科)

▲ 慈恩塔——被譽為最美高塔(出處:百度百科)

▲ 邵族文化中心——原住民文化體驗(出處:百度百科)

日月潭景區的不僅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點,其規劃的遊覽方式也各具特色。環潭步道風光各異,原是運鹽古道的松柏侖步道草木茂盛,充滿田園特色;大竹湖步道水草叢生,雖然只有80米,卻是觀賞水鳥、拍攝夕陽美景的熱門地點;水蛙頭步道上蛙類豐富,生態良好,是親近自然的絕佳之處。乘坐纜車可以橫山越嶺俯瞰日潭風光,全長1877米。由九族文化村至日月潭,橫跨水社大山支脈的卜吉山二背脊,打開了日月潭另一種欣賞角度與視野。除了這兩種外,水岸騎行是最受預遊客喜歡的環潭觀賞方式。日月潭擁有湖濱、月潭與頭社三條自行車道,其中,只有月潭自行車道遠離台21線,也是唯一貼著日月潭邊側建造的車道,全長約兩公里,從明潭隧道端進入後就是日月潭月牙灣所在,車道前行200米後緊鄰日月潭邊緣向前延伸,由於四輪車輛禁止進入,屬於完全單車道,深獲車友青睞,也昵稱為「日月潭最寧靜優美路徑」。

▲ 大竹湖步道(出處:玩全台灣旅遊網)

▲ 水蛙頭步道(出處:玩全台灣旅遊網)

▲ 日月潭纜車高程圖(出處:日月潭官網)

▲ 月潭單車道(出處:日月潭官網)

2.阿里山國家森林公園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位於台灣嘉義縣東部,是由台灣省交通部觀光局規劃與管理的一座國家級風景特定區,設立於2001年。其範圍涵蓋了位於阿里山鄉、仍由林務局經營管理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並且擴大至附近的梅山鄉、竹崎鄉和番路鄉一帶的知名風景區。阿里山實際上並不是一座山的名稱,只是特定範圍的統稱,正確說法應是「阿里山區」,地理上屬於阿里山山脈主山脈的一部份,東鄰玉山山脈,北接雪山山脈。

▲ 阿里山景色(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1」阿里山區生態特色

阿里山區的林相豐富,從亞熱帶的闊葉林到寒帶的針葉林都有。800米以下丘陵為熱帶林相,主要由相思樹、構樹構成。800-1000米是以樟樹、楓樹、楠樹和殼斗科植物為主的暖帶林相。1800-3000米左右的林相為溫帶林,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鐵杉及華山松稱為阿里山五木在此大量生長,阿里山的千年檜木群是目前台灣最密集的巨木群。3000-3500米主要是台灣冷杉,呈現寒帶林的林相。

▲阿里山千年檜木(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多樣的林相造就了多種動物棲息的生態,在鳥類方面,有栗背林鴝、酒紅朱雀、鱗胸鷦鷯等中高海拔鳥群。還有台灣獼猴、赤腹松鼠、山羌、山豬等動物。居住在阿里山山區的鄒族(Tsou)原住民,目前有達邦(Tapango)與特富野(T"fuya)兩個大社,兩社各有自己的頭目與長老、發展領域與文化傳統,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海拔1300米左右,被稱為「阿里山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2」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東北部,即阿里山森林鐵路終點一帶,是由林務局規劃管理的一座國家森林遊樂區,也就是傳統上「阿里山風景區」的所在地。區內自然景觀極為豐富,日出、雲海、晚霞、神木與鐵道並列為「阿里山五奇」,而「阿里雲海」更是台灣八景之一。但在原阿里山神木傾倒後,林務局改以阿里山神木群取代之。此外尚有沼平公園、姐妹潭、祝山等景點。

▲ 阿里山景點分布(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 阿里山雲海(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3」阿里山森林鐵路

阿里山森林鐵路為台灣迄今僅有的兩條仍處於營運狀態的高山森林鐵路之一(另一條是太平山森林鐵路),完工於1914年,興建時主要用途是輸送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木材。1963年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

其路線包括一條起點為嘉義市嘉義車站、終點為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以及眾多遍佈於阿里山區的木材搬運支線所構成。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一條早期搬運支線 「眠月線」(921震災中損毀,至今仍在維修中)及一條為方便遊客觀賞日出而修築的「祝山線」。

▲ 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3. 鳳凰谷鳥園

鳳凰谷鳥園(全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位於台灣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鄰近鹿谷市區。園區海拔約在650至850米間,佔地30餘公頃,是國內第一座由政府投資經營的飛禽公園,配合園區的天然森林與自然地形,迂迴設計了十餘座鳥園,南投溪頭鳳凰谷鳥園飼養著約300餘種的世界奇禽異鳥,展示台灣本土與世界各地五千餘只各種生態習性不同的山鳥、河鳥、海鳥與候鳥。園內與大面積的天然賞鳥區,主要為創造具有自然欣賞之教育環境,以鳥禽之觀念,擴大民眾對自然野生鳥禽的認識及自然生態保育環境的觀念,也是寓教於樂的極佳景點。

▲ 園內飼養的維多利亞冠鴿(出處: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自1982年正式成立為台灣省立鳳凰谷鳥園管理處,1991年起更迭改隸各文教機構,曾為鹿谷鄉重要觀光景點,後因歷經921地震及桃芝颱風的侵襲,該園地層鬆動,內部多處毀壞,雖經封園整修,但仍無法為鹿谷地區帶來觀光人潮。因復建經費問題衍生的鳥園業務管轄權爭議問題,2010年1月1日現起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併更名為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科學教育園區管理中心的生態教育科。鳳凰谷鳥園所擔任的社會角色,不僅是遊憩休閑公園,更兼具了自然教育、環境生態教育、鳥類保育、對外提供活體鳥禽展示、辦理生態復育計劃、生物多樣性維護之教育規劃及研究等多元功能,並將之融合在綠野森林之中,是最佳的大自然教室。

園內主要景觀有:萬年亨衢石碣古迹; 飼養展示台灣本土及世界各地二千多隻的珍禽異鳥;上、下兩層,潭水深冷,多魚蝦的瀑布;園區高處變化多端的雲海;和古木參天,森林浴之最佳去處的林蔭步道;通往鳳凰瀑布的竹林步道,有天然賞鳥園,可觀賞野鳥出沒。

▲ 林蔭步道(出處:台灣旅遊網)

園內的主要有4條參觀路線,如下圖所示:A線—鸚鵡園、涉禽園、珍禽園、雨林園、織布鳥區、本土教材區、梅鶯園、水禽園、森林步道。B線—好漢坡、地滑奇景、松鶴館、土石流景觀區。C線—雉雞一區(鸚鵡互動)、雉雞二區、孔雀籠。D線—弔橋景觀(灰石坑溪人工瀑布)、自然步道、隱潭提字、瀑布觀景點(可遠眺瀑布優美全景)。其中梅鶯園是以庭院景觀方式設計,可讓鳥禽活動、棲息在花園錦簇中,也讓遊客除了賞鳥外更能賞心悅目的觀賞籠內景觀。

▲ 鳳凰谷鳥園參觀路線(出處: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鳳凰谷梅鶯園(出處:台灣旅遊網)

感悟

歷經「9.21」大地震的台灣旅遊業重新出發,修復景點的同時,強化原有特色。在開發以原住民文化為核心的各族部落景觀時,注意細節和原真性。充滿野趣的景觀,精彩的歌舞表演,讓人們的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文化的洗禮。

休閑農業區

1.桃米生態村—生態教育型

桃米生態村位於台灣地區南投縣埔里鎮西南側約5公里處的桃米里,是台21線埔里往日月潭路上的美麗山村,距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約一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介於420至771米之間,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濕地及農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沛,依山傍水,溪流終年清澈。生態資源非常豐富,經常可見19種不同種類的青蛙、60多種鳥類、及美麗稀有的螢火蟲等。桃米生態村作為一個生態教育特色的休閑農業區,擁有「青蛙共和國」、「社區理想國」的榮譽稱號,周末和節假日,桃米生態村日接待遊客達到1500人;平時每天接待遊客也在500人左右,每年僅門票收入就有200多萬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產業每年可為這個村莊帶來30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 桃米生態村衛星圖(出處:谷歌地圖)

▲桃米生態村手繪地圖(出處:走讀台灣網)

桃米村原是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業逐漸衰落的貧困村莊。 「921大地震」後,桃米村是此次大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政府的工作人員來此主持災後重建工作時,不僅驚訝於這裡的落後程度,也感嘆於這裡生態環境保存之完整。於是,桃米村的重建以當地生態環境為特色,開始了包括濕地保護、建民宿等長達十多年的改造之路。現在的桃米村已經從一個老舊沒落的鄉村社區轉型為台灣鄉村生態社區永續經營的最佳典範。

▲ 桃米村外景(出處:走讀台灣網)

「1」生態特色的營建

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青蛙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桃米生態村提煉的新文化符號是「青蛙共和國」。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案,還有濕地公園,以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你甚至可以看到,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

▲ 擬人化的青蛙種類介紹圖(出處:走讀台灣網)

由於這裡獨特的生態環境,遊客們不僅可以來這裡看青蛙,螢火蟲、獨角仙(一種甲蟲)和油桐花也吸引附近的城市居民在不同的季節來這裡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更重要的,這裡也變成了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學生的生態實踐基地。桃米在挖掘生態特色的同時,還形成了完善的生態產業結構,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效益。生態產業已經成為桃米生態村的主要產業,村裡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遊帶動而升值。現在,桃米村還向外輸出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幫助別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

「2」專業團體的引導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是桃米村成功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一直都在和村民們分享、交流著桃米生態村十年來的建設經驗。「正是因為那次地震,一下子將桃米里長久以來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尷尬暴露出來,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 地震發生之後,致力於社區營造工作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就來到這裡,成立了「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堅持讓村民接受並參與他們舉辦和組織的各種培訓。目的就是要挑戰村民的既有觀念,啟發村民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以各種方式,讓村民們對社區的發展和相關的生態發展的知識有一定了解。並且基金會還積極與村民一起商討、策劃,並共同營造社區的建設。建成後的桃米村,基金會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廖嘉展(出處:走讀台灣網)

「3」獨特的"紙教堂"

紙教堂的建築理念源於日本建設師坂茂於神戶災後重建的「PaparDome「紙教堂。紙教堂內立柱和長椅均為高密度牛皮紙一次成型,每根的抗壓強度達到6936公斤,抗彎強度是每平方厘米85.2公斤。「紙教堂」是桃米村社區重建中的一個關鍵性項目。它是台灣第一座紙建築,也是第一座來自海外的建築。它由發起和主持桃米村社區重建的廖嘉展等將即將查出廢棄的臨時性教堂加以引進升華,落戶於桃米村。這個教堂既象徵桃米村要遞接日本神阪大地震後鷹取社區重建精神,又是一個在村中體現社區精神和生態文明信仰的詮釋中心,及開展其他重要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圍繞紙教堂,還設立了生態村的生態文化見學園區。當地村民與遊客在此除了觀景,參與活動,還可以交流、購物與食宿——這其實就是個經過升華的整個生態村的社區中心和遊客中心。

▲ 紙教堂室外全景(出處:走讀台灣網)

▲ 紙教堂室內場景(出處:走讀台灣網)

感悟

台灣的休閑農業主題突出、個性鮮明,桃米村在單一主題上做精做深,達到了極致,真正體現了「小而精」的特點。這種以某一創意產品為支撐點和突破口,圍繞該主題產品開發、研創,衍生出一系列的特色服務、產品和活動,特色文化非常鮮明,是實現台灣鄉村旅遊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2.日月老茶廠—生態教育型

日月老茶廠位在日月潭風景區的所在地南投魚池鄉內,是台灣內少數的紅茶栽培的產區。加上當地因為受到日月潭水氣縈繞的原因,讓當地栽培的阿薩姆紅茶的質量極佳,是一個飄著濃厚的茶香與古香的觀光景點。日月老茶廠的前身是台灣農林公司的魚池茶廠,在921災後重新建造並開始規劃轉型,從單純的制茶廠轉型成兼具生產紅茶、有機農業、推廣健康飲食與環境的觀光茶廠。雖然過去兩三百人日夜趕工制茶外銷的盛況不在了,但現在卻是遊客喜歡探訪的景點。休閑的午後,50年前的老機具也仍然轟隆隆運轉著,空氣中蔓延著清新茶香。

▲ 日月老茶廠側面入口(出處:日月老茶廠官網)

「1」環境改造

日月老茶廠在重建的時候,重新粉飾裝潢過老茶廠的門面,在保有舊時的外型的同時,也讓老茶廠的外觀更具有生命力。在老茶廠的主體建築共分為兩個樓層,一樓為商品區及展示區,二樓的空間除了展示區空間外還增加了許多休閑公共空間,如充滿禪意的有機餐廳讓來訪的遊客可以在茶香中用餐,用來提供茶葉相關知識的閱讀區與品茶教學區。還有播放關於紅茶及提倡保育觀念影片的視聽室,優雅的空間、精心的規劃,都讓老茶廠的內部充滿新的活力。

▲ 日月老茶廠主體建築(出處:日月老茶廠官網)

▲ 日月老茶廠二樓有機餐廳(出處:日月老茶廠官網)

「2」教育基地轉型

2005-2012年通過七年的努力,日月老茶廠逐步轉型為示範教育基地。原始廠房改造完成後,日月老茶廠從單純制茶廠改建為兼具紅茶生產、有機農業及生態教育推廣、體驗樂活舒食多功能的園地。2005年5月承辦了第一屆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2006年成為財團法人台北市留公農業產銷基金會之「有機農業示範農場」;2007年茶園從慣行轉型為有機栽培通過驗證;2012年「無基改農區」立牌,意為農場中無基因改造作物,主張依循自然法則,關愛地球環境。

「3」體驗式的課程

日月老茶廠的現有課程主要是一朝一會知性環境教育導覽和觀看制茶流程。教育展覽的主要內容是觀看農場紀實片、樹立養地護生的新概念。從老茶廠DIY的紀實片中,遊客可以回顧百年制茶歷史、綜觀全球到在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文變化,用一盞茶的時間,打造理想中的生活。在觀看完紀錄片後,遊客可以喝杯山泉水現泡的紅玉紅茶與碧螺春綠茶,學習如何熱泡、冷泡茶,聊聊如何辨識及手作天然飲食。觀看制茶流程需要事先團體預約,茶廠會有專人負責導覽解說,讓遊客可以在關賞制茶老古董機器與廠房的同時,可以更深入了解日月潭紅茶文化。

▲ 二樓茶葉加工區(出處:台灣愛評生活網)

感悟

台灣的觀光產業融合充分,休閑產品鏈條長,很好的實現了一產(農業生產)、二產(產品深加工)、三產(休閑旅遊和農產品銷售)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模式。企業產品的成功挖掘、開發,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帶動了周邊商品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增加了企業收入,支撐著企業持續發展。

3.鹿谷鄉茶葉文化館—產業依託型

南投縣鹿谷鄉,是台灣中部重要的茶鄉之一,最著名的是所產的凍頂烏龍茶。茶產地在鹿谷鄉凍頂山簏一帶,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坡地,由於氣候涼爽、雨量充足、土壤肥沃且日照溫和,晝夜常有雲霧壟罩是生產優良茶的最佳環境。因此,鹿谷鄉生產的「凍頂茶」清香、甘醇,具有獨特的風味,不僅在全省產茶區中最負盛名,並聞名于海內外。此外,鹿谷鄉的農會還會舉行每年一度的茶葉評比。評比規則十分嚴格,有著標準化的流程和專業的評委。因為每年評比競爭相當激烈,所以脫穎而出的上等茶可謂十分搶手。

▲ 凍頂山茶園(出處:鹿谷鄉農會官網)

茶葉評比的場地就是鹿谷茶葉文化館。該文化館於1996年10月落成,佔地約200坪。一樓大廳為鹿谷鄉農特產品展示中心及門市部。二樓主要規劃為三大區域,包括有:茶葉文物展示廳,茶藝教室及簡報中心。三樓則是綜合農林業展示中心及田園藝廊,除有自然森林生態之認識,並收藏年代悠久的農具與制茶器皿,深具歷史價值。茶葉文化館多元化的展示內容,除有靜態的茶葉史跡,及專業知識外,更提供動態的茶藝休閑活動,充分展現鹿谷農會熱愛斯土的情懷與推廣茶藝的用心。

▲ 鹿谷鄉茶葉文化館(出處:玩全台灣旅遊網)

▲ 館內農具展示(出處:鹿谷鄉農會官網)

感悟

在台灣的休閑農業發展中,農會作用明顯。各縣、市、鄉都成立有不同規模的「農會」,「農會」是半官方半民間的協會組織,是聯結產、官、學界的橋樑,對整個休閑農業產業的規範發展起到了主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在鹿谷鄉的茶業發展過程中,農會舉辦的茶葉展銷會和茶葉評比大賽,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來到這裡購買茶葉。這種形式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入,還有助於遊客深度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宣傳了鹿穀人對茶葉的態度與精神。

4.杉林溪銀杏森林—產業依託型

杉林溪銀杏森林位於台灣南投縣,於溪頭往阿里山登山路線的中途站,鄰近溪頭妖怪村、杉林溪、溪頭森林遊樂區,且與小半天風景線一脈相連。海拔在1300—1600米之間,氣候涼爽、終年雲霧遼繞,具原始自然景觀,古木蒼天,層巒疊翠,飛瀑流泉,景色清新怡人,除了是知名的遊樂區外,同時也盛產好喝的杉林溪高山茶。

▲ 銀杏森林遠眺層層山巒(出處:杉林溪銀杏森林官網)

來到銀杏森林看雲海,最佳的觀賞位置是山上杉林溪景觀餐廳的觀景平台。餐廳的經營理念是要與大自然融合,提倡環保意識,除了有甘美的杉林溪青心烏龍茶之外,主打各種以當地食物為特色的小火鍋,且都是用自家耕種的天然有機蔬菜為材料,完全沒有農藥的污染。在這裡,悠閑、 傭懶地坐在太陽傘下,完完全全地放鬆,觀賞千變萬化的雲海浮沉,聆聽山林之間鳥兒的清靈鳴聲;或是登大侖山木棧道,遠眺中部四縣市的壯麗景觀、欣賞滿山翠綠了茶園風光。除了自然美景外,景區的經營者們還積極挖掘這裡的人文故事,十八龍銀茶傳奇等傳說也增加了這裡的神秘色彩。

▲ 從餐廳的觀景平台近距離感受雲海景觀(出處:杉林溪銀杏森林官網)

感悟

綠色生態旅遊」和「體驗經濟」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靈魂。台灣休閑農場在設計時,不僅善用資源,以山林田園自然景觀為布景,充分體現田園民情,同時注重與教育、體驗及鄉村文化活動相結合,積極運用農業與自然等資源,投入休閑農業的經營活動,滿足健康與養生的人性需求。

5.溪頭妖怪村—創意主導型

妖怪村位於台灣南投縣溪頭。9.21大地震後,原有的蜜月度假產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以老人休養為主,年輕人鮮有知曉。為了重振地區經濟,以動漫創作與衍生品開發為手段,妖怪村藉助傳播範圍局限在村內的「妖怪傳說」文化,逐步營造起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創意鄉村社區。

▲ 「妖怪」入口(出處:溪頭妖怪村官網)

▲ 妖怪村園區地圖(出處:溪頭妖怪村官網)

「1」主題創意

這裡原先只是「溪頭明山森林會館」規划出來的一個小商圈,為了復興觀光開始逐漸沒落的溪頭,居民從當地神怪傳說中獲得靈感,以「妖怪」一詞突破了人們對於旅遊景點的通常認識,在第一時間抓住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注意力。然而,「妖怪村」沒有呈現妖怪的恐怖,而是進行了「KUSO搞怪萌」的個性定位。在年輕人看來,KUSO是無厘頭、搞怪、好笑的代名詞,妖怪村的妖怪對嚴肅的主題加以解構,構建出了諷刺效果的娛樂文化。

▲ KUSO搞怪萌(出處:溪頭妖怪村官網)

「2」傳說挖掘

傳說,明山的創辦人松林勝一先生年輕時到森林裡工作,遇到了瘦弱的小雲豹及小黑熊,豢養牠們並取名為「八豆」及「枯麻」。後來松林勝一曾在深山的夜裡遭受鬼妖的攻擊,是「八豆」及「枯麻」挺身相救,奮力抵抗,最後鬼妖落荒而逃,但「八豆」也不幸身亡,而「枯麻」也受傷逃躲至深山中,不再出現。所以在溪頭的沿途,可以看到許多「小心枯麻出沒」的標示。這裡保留了先前留下的日式建築,打造以妖怪為主題的日式街坊,在經營概念上也直接以日式和風呈現,該區的店家皆身穿和服,店內的擺設、販賣物品也環繞著「妖怪」及日風擺設,每一棟屋子幾乎都有一種妖怪的主題。

▲ 妖怪郵政(出處:溪頭妖怪村官網)

「3」景區規劃

日式的屋檐、木屋茅頂、高掛整排的紅燈籠、身著和風和異國風情服裝的商家,他們供應各式獨特的溪頭妖怪村名產伴手禮、溪頭妖怪村美食和特色文創紀念商品,整個妖怪村的建築風格都帶著濃濃的日式和風。

這裡的美食也是極具妖怪特色的,不僅有「妖怪公車」等小吃,連飯店的菜色也是以「妖氣沖天」、 「妖里妖氣」等統一的風格來命名。最具特色的是晚上七點半開始的「枯麻巴豆表演秀」,妖怪們以可愛的形象出現,而且只要點歌就會跳舞,是比較熱鬧的互動形式。村中隨處可見的可愛小妖怪的雕塑,妖怪風格的旅遊商品,妖怪村從主題打造到細節的把控,都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如今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台灣之旅的必游景點,帶活了區域旅遊。

▲ 溪頭平安鼓和妖怪表演(出處:溪頭妖怪村官網)

感悟

台灣的觀光旅遊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營銷手段成熟,基本形成了節慶活動、事例營銷、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宣傳方式靈活運用,政府、旅遊協會和旅遊景區高 效配合的立體營銷體系。台灣休閑農場都會創建自己的網頁,不僅內容豐富、更新及時,景點介紹、游區地圖、旅遊路線推薦、住宿餐飲服務,乃至網上訂房、促銷優惠等內容也面面俱到。在傳統營銷方式上,旅遊地圖和宣傳冊免費發放、隨處可得;隨著新興媒體Facebook、Line、微博等的興起,經營者們也努力在社交平台中贏得好名聲,樹立網路口碑;台灣各大平面媒體和電視節目也經常刊登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相關的新聞和廣告。通過立體營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在台灣深入人心,不僅本地遊客趨之若鶩,許多產品還成為吸引境外遊客的重要賣點。

6.奮起湖老街—人文歷史型

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中繼站,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這座海拔1405米的山城,屬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湖」為閩南語中低洼地之意,當地實際上並無湖泊。因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洼,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故而舊稱畚箕湖,後因名不雅,而改為 「奮起湖」,畚奮同音、箕改起則用意奮發圖強。

▲ 奮起湖老街入口(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1」景區歷史

奮起湖車站若從森林鐵路的登山路段竹崎站算起,恰好為山地路段的中點。因為車站周邊佔地面積廣大,除了是鐵道沿線最大的車站外,也是全線唯一擁有雙月台的大站。早期森林鐵路客貨運列車在此上下山交會,因為蒸汽火車行駛速度緩慢,從嘉義到阿里山一趟路程往往需要七八個鐘頭,因為旅程遙遠,用餐的問題往往變得非常棘手。火車行駛到此已近中午用餐時間,趁蒸汽火車頭添水加煤之餘,司機工作人員也可稍做休息,對旅客而言,此段空檔時間正好用來解決民生問題,便當產業便應運而生,因此也造就了奮起湖的「便當王國」聲譽。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最早發展的老街是從文物陳列館一帶開始,也就是俗稱的「下腳店仔」。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後來火車站附近的商家逐漸發展,火車站下方有一條500米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

▲ 奮起湖便當(出處:玩全台灣旅遊網)

「2」規劃特色

隨著80年代初阿里山公路開通,奮起湖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這一帶老街因鐵道逐漸沒落而蕭條。直到近年來,因旅遊風氣盛行,加以周遭自然景觀豐富,乃再度成為阿里山風景區重要的據點。儘管外在環境多變,老街始終維持狹窄陳舊的樣貌,街道兩旁都是低矮的木造建築。巷道不長,商店卻分布整齊,有專賣特產的雜貨店,更有數十年歷史的豆腐店、販賣鞋子衣服的百貨行等等,多數至今仍保持昔日風貌。遊客漫步在老街中,彷佛進入時光隧道。環繞在老街外側的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台灣九份的縮小版。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與九份類似,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

▲ 老街專賣古老用品的店家(出處:台灣山林悠遊網)

老街上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商店和工作坊。譬如,奮起湖飯店旁的木屐館,展示各種木屐,從草繩製作到皮雕、彩繪,或從日式夾腳到正統非夾腳的,樣式非常豐富。奮起湖過去是木屐的製造重鎮,加上昔日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視木屐為最佳的代步工具。木屐館隔鄰有一家自然生態圖書館,這間茶坊提供了各種生態圖鑑、書籍以及錄像帶,對當地文史相當熟稔,經常帶領嚮導活動。

江森活動中心和派出所一帶是昔日奮起湖最早形成的聚落,迄今仍維持舊時的形式樣貌。從奮起湖大飯店到活動中心沿途,兩旁儘是古老的舊房子和斑駁的石階,活動中心旁邊還有一間古樸的天主教堂,在林霧中,映照著老街的繁華和蕭條起落,彷佛有種獨特的歷史寂寞。除了老街享有美名,奮起湖周遭亦有豐富的自然景觀,當地居民曾開發出所謂的16個景。這16個景分布在周遭的步道路在線,如今景點又增加許多,諸如日本神社、悶柴窯、楓林峽、糕仔崁古道等,皆是值得走訪的景點。

▲ 奮起湖景點分布(出處:台灣住達邦)

感悟

台灣的休閑旅遊注重對當地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民間手工藝品、體驗型產品是休閑農業的基本要素。台灣休閑農業在發展中大量引入文化創意,開發農業創意產業,其品位和價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並且成為當地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傳統民間手工藝,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具有很強生命力,將這些手工藝引入民俗旅遊村,既促進了民間手工藝等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也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

台灣的鄉村旅遊從1971年萌芽到今天已經有了47年的發展歷史,期間因為政策的變動、經濟的發展、自然的災害,也經歷了多次轉型。台灣的農業資源和大陸的農業資源類型基本相同,台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和特色對大陸有著重要借鑒意義。本文對這些考察地點經營模式的介紹,希望能給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感興趣的同學一些啟發。特別感謝卜雪暘老師的帶隊指導、以及蔡淑美老師和同事的大力協助。因為本文所涉及的內容有限,想進一步了解台灣休閑農業發展歷程的讀者可以關注本公眾號後續的推文。

編輯:孟春霞

校對:李琦、勾樂梅

空間人文與場所計算實驗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間人文與場所計算 的精彩文章:

TAG:空間人文與場所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