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朗讀:為學與做人
「青少年定慧力教育」:每天只要訓練21分鐘,就可能讓任何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全班前幾名甚至全校前幾名!佛醫堂以佛教智慧向您揭示青少年成功的秘密!
各位家長朋友!歡迎收聽佛醫堂的「青少年定慧力教育」,我是佛醫堂的兒童教育專家徐思。
音頻由佛醫堂徐思朗讀
「青少年定慧力教育」是佛醫堂針對現代孩子普遍定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不佳,做事效率不高,心理素質不強等問題專業開展的家庭教育項目。我們每期就一個主題和各位家長朋友們一起討論青少年教育的心理知識,教大家學習做智慧的父母,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定慧力教育專家:徐思
青少年定慧力專家介紹
徐思是佛醫堂「青少年定慧力教育」項目組專家、兒童心理學專家,是一位美麗又善良的兒童心理學專業人士,之前曾在日本工作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和研究。現在佛醫堂文化平台中主要從事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兒童教育,解決兒童教育中各種難題,配合弘南院長推廣「青少年定慧力教育」等公益事業。
教育對於個人乃立身之本,對於國家則為立國之本。梁啟超先生以「為學與做人」 為題,於1922年在蘇州學界有一個精彩演講,其中有不少精要獨到的見解,值得借鑒。
為學與做人
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
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學校里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
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鍊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渾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
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會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
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得。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然則,意志怎麼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之所牽制。
一被物質上無聊得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成剛也會變成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意志磨鍊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得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做不成。講到學校里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
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你懷疑和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鍊,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成功。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翻一頁史,到處都可以發現諸君的良師呀!
感謝收聽本期「青少年定慧力教育」,如果您對教育知識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佛醫堂微信「寫留言」,我們將會在以後教學中為您做公益講解。我是佛醫堂的義工徐思,我們下期再會!(責任編輯/徐思)
佛醫堂「青少年定慧力教育」簡介:
每天只要訓練21分鐘,就可能讓任何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全班前幾名甚至全校前幾名!佛醫堂以佛教智慧向您揭示青少年成功的秘密!
如果有希望了解本課程的師兄,請掃描下面二維碼收聽公益講座,也可用手機安裝「考拉FM」然後關注「佛醫堂」賬號收聽以前的公開課。
青少年定慧力講座
佛醫修鍊是身心健康的高級方法,如您有疑難的健康問題需要解決,請點此打開佛醫堂的「佛醫養生公益教學」音頻,更建議您會來佛醫堂參加現場學修。
編輯聲明
佛醫堂公益事業的一切之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美樂朗讀:人四體不勤,所以百病叢生,容易墮落
※音頻:沒有真參實悟,妄談修持沒有用
TAG:佛醫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