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氏風箏王赤峰:風箏一做就是60年,老手藝脈不能斷

金氏風箏王赤峰:風箏一做就是60年,老手藝脈不能斷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什剎海畔,人們輕拉手中的線,一隻只風箏在碧空微微擺動。兩千多年的風箏文化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里,但在今天,了解風箏文化的人卻不多了。

今年68歲的王赤峰,做了60多年風箏,因擅長做鷹,又有「鷹王」之稱。數十年積累中,他研究出概念創新 「無風放飛」,既有傳統民間文化韻味,又兼具現代力學理念,堪稱一絕。老爺子還將風箏帶出了國門,作品被拍出高價,有時甚至一個難求。

這本是事業上的回春,王赤峰卻有自己的隱憂:「真正有興趣能持久關注風箏的人越來越少了,我不僅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養家糊口,還想要這傳了兩千多年的手藝能真正傳承下去。等老一輩走了,這條脈別斷。」

匠人方寸間的手藝,隨著時間緩緩逝去。中國傳統文化,正歷經快速發展的時代淘洗。

「沒有風也能讓它飛上天」

大竹板子拿刀破,刀刃對著竹子紋理快速深入到底,再反覆,直到破成合適做骨架的細竹。再用手順著竹筋一點點撾折,在酒精燈上烤製成形,一個小鷹骨架就現出雛形了。王赤峰起著老繭的手,熟練地操縱著竹子骨架的弧度——大小風箏不一、模樣部位各不相同,就連僅幾毫米寬度的骨架交叉處,也是在竹子上打出小孔穿過去的:「幾十年,練得就是指尖這些手藝。你們拿這竹子扎手,現在我這雙手竹子已經扎不進去了。」王赤峰笑著談到。

扎骨架、糊紡布、繪圖樣、測試提線重心,再到試飛,每做一隻風箏,王赤峰都用十分的精力應對。他曾扎一隻鷹架用了兩個月,做一條生動的小魚骨架,也得花上一周。作為宮廷風箏的第四代傳人,王赤峰自7歲起跟隨外祖父和母親,學習風箏扎制技藝,在他的世界裡,做風箏不計成本,也沒有時間的概念。手下的風箏,不是普通放飛在天空的物件,而是一份巧思與傳承。

他最為自豪的作品,是親手製作的盤鷹風箏,沒有風就可以飛上天,「鷹王」的稱呼也自此得來。青年時他曾被派到內蒙古上山下鄉,躺在烏蘭巴托的大草原上,觀察鷹在空中飛翔的各種姿態,發現了在無風的時候,鷹的翅膀是不動的,卻仍能在天上繼續翱翔,於是領悟出個中的原理。王赤峰介紹,要做到無風放飛,風箏必須能夠自行向前滑翔,製作時要注意風箏重心點,還要通過對手搖輪的調節,達到盤旋、翱翔的效果。

做得久了,一時的巧合之舉也讓王赤峰靈光閃現。一次做百箏展的時候,一隻烏龜風箏沒處擱,他隨手「啪」掛在一盞燈上,綠光透過風箏散射而出,變得愈加柔和。之後王赤峰和女兒做了一批這種烏龜風箏燈罩,在國外飽受歡迎。

年近古稀,王赤峰的頭髮已經花白,但在風箏技藝的改良與創新中,他未曾停步。

「讓你把風箏當事業,沒幾個人願意」

老爺子時不時回想起早年間,到晚上做完了風箏,夜裡兩點也一個人蹬個小三輪拉著風箏到天安門廣場,把車往邊兒一靠,拿起只剛做完的試飛一把。那些年,老百姓自發做風箏的人多,廣場上放風箏的人也最多。

可近幾年,哪怕是春日踏青里,放風箏的也愈加少了。

更重要的是,隨著老一代一人逐漸老去,這門手藝還能否傳承下去。王赤峰說起來有點焦慮:「年輕人都願意學實用的東西,就算有的喜歡風箏,真的讓他當事業去做,就沒人答應了。」

令王赤峰欣慰的是,現在女兒王寒冰已經成為了金氏風箏的第五代傳人,經常和王赤峰一起參與文化活動、接待國外友人,4歲的外孫女也逐漸表現出在繪畫上的天賦。「其實和大多傳統手藝人比起來,我已經很幸運了。」

為了宣揚這份傳統文化,王赤峰和王寒冰沒少下功夫。一方面,教小學的孩子們學習風箏製作技術,甚至為他們開發出在室內即可放飛的小風箏;另一方面,他還通過多種民間文化活動,持續傳遞風箏文化,甚至將風箏帶出國門,與國際友人交流切磋。

但風箏的受眾仍然有限。王寒冰坦言:「其實我和父親都不太了解互聯網,發郵件都不太熟練,更加不懂網路營銷。」 看到年僅4歲的女兒都會接聽智能手機、玩平板電腦時,王寒冰著急了,「現在年輕人都在網上,但我們夠不到。很多人願意買街邊地攤的風箏,其實那不能體現中國傳統風箏的手藝,風箏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著急啊,又不知怎麼辦好。」

老手藝不聯網,只能越來越小眾

萬物互聯的時代,老手藝不聯網,只能越來越孤僻小眾。其實有不少年輕人對風箏感興趣,也在網路上搜索相關信息。如何讓這些人與像王赤峰老人一樣的匠人相聯繫,打通傳播壁壘,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讓更多人對這門流傳了2400年的手藝重燃關注與熱愛,百度免費為王赤峰的風箏定製了信息流廣告,利用「搜索+推薦」的雙重模式,將風箏文化的內容精準推送到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手上。

基於大數據科學投放的內容,能夠找到搜索、瀏覽風箏等傳統文化的線上用戶,結合線下地理位置,捕捉到真實精準的用戶群,將風箏文化傳播出去。數據顯示,一周之內,王赤峰風箏的內容出現在北京及周邊20萬人以上的百度信息流中、獲得超過2000多個點擊。

通過百度信息流精準投放的方式,越來越多感興趣的年輕人可以找到了解、接觸傳統技藝的地方,興趣漸漸培養成熱愛,王赤峰對這份文化的傳承也越來越有自信,他期待著風箏文化復興,手藝人們專司其職不再焦慮的時候,匠人小作坊在大時代里,愈加遊刃有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又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家,狂歡節國家每人發放70萬補貼
小流浪狗在車流中四處逃竄,而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