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5後成文化節目新受眾,題材紅利褪去後,文化類節目如何升級?

95後成文化節目新受眾,題材紅利褪去後,文化類節目如何升級?

看電視

當文化類節目不再擁有題材紅利,留住年輕人成為最大考驗。選題正能量、類型更豐富、表現形式時尚化和年輕化,是文化類節目的突圍之道。

文 |曾俊

來源 |廣州日報

文化類節目走過了繁榮熱鬧的2017年,在今年依然沒有退熱的跡象,《信·中國》首發,收到的反饋聲似乎變小了。那麼,這類節目不再擁有題材紅利,怎樣才能突圍?

留住年輕人是最大考驗,95後渴望漲知識、開眼界,節目要滿足這種剛需,邀請嘉賓、選題和表現形式上都必須年輕化。

選題要更具正能量

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文化綜藝去年都繁榮了一整年,其中以央視為代表,一系列節目無論是話題還是收視,都非常火爆。

到了2018年,文化綜藝依然數量不減,目前為止亮相的節目都各具特色,並且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收穫。

《經典詠流傳》將中國古詩詞和音樂相結合,用唱的方式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所選的每首詩詞都有強烈的現實觀照:

《墨梅》里「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中國風骨,《明日歌》里的惜時如金,《滾滾長江東逝水》中的歷史激情,《梁祝》和《長沙銅官窯瓷器題詩》相互輝映的愛情頌歌……

張傑、鳳凰傳奇等歌手先後登台,他們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向觀眾詮釋詩詞所包含的精神,再由專業的講述者敘述詩詞背後的故事。節目獲得高口碑,並肯定會有第二季。

繼董卿轉型製片人以後,朱軍也緊隨其後。其首次擔任製片人的《信·中國》已經開播兩期,該節目非常考驗讀信人的演技和文學功底,尤其是台詞功力。

但和同類型節目《見字如面》不同的是,它選取的信更有當代性,注重發現英雄、名人不為人熟知的一面,更強調對於「信念信仰」的表達,因此也更具正能量。一眾演員相繼現身,實力演繹經典信件,黃渤朗誦錢學森求救信,其熱誠的赤子之心感動觀眾。

面對央視同一類型節目的珠玉在前,後來者必須有多元的創意,否則最後就是不溫不火。比如《詩書中華》只是以家庭為單位代替個人進行詩詞競賽,對家風也有適當表達,但是總體上的節目模式變化不多,給人驚喜感不足。

類型要更為豐富

除了常見的詩詞和漢字,文化綜藝急需開拓新領域。《國家寶藏》開創了文博類型,《如果國寶會說話》則用賣萌的方式,讓晦澀難懂的文物走入大眾視野。

緊跟文博類的熱潮,北京衛視將推出《我是故宮講解員》,濮存昕、孫儷等明星都將競爭「故宮榮譽講解員」的稱號。

閱讀原本是具有很強的個人性的看好,看似無法在大眾媒體上進行廣泛傳播。但如今這個題材也在進入電視熒屏。據悉,《見字如面》的主創團隊正在籌備一檔讀書節目,令人期待。

《一路書香》里,竇文濤化身書店老闆,一路邀請各界大咖,包括學術圈和演藝圈人士,結合「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以「戶外真人秀」的形式探尋各地風土人情,從而引發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

《一路書香》劇照

全專家團文化探索節目《小鎮故事》,由「清華才子」李健攜手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高知學者」走進中國12個獨具特色的小鎮,探尋隱藏在時光中的文化瑰寶。

還有《百心百匠》,邀請到李亞鵬、柯藍、李泉、吳曉波、老狼等名人精英探訪民間匠人,一對一向匠人學習傳統技藝,傳承匠心的意義與價值。

但是要注意到,成功的節目不太多,只有《國家寶藏》拿到高口碑,其他節目仍需努力和一定的運氣。

知識獲得成為剛需

以往談起文化綜藝,大家總會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這類節目只有文化水平較高、閱歷豐富的「中年人」最為關注,因為他們才有耐心看這種艱澀的東西。但事實證明,「年輕人」正是近年來崛起的這類綜藝的主流觀眾,95後也大有人在。

某大型網站在做《我在故宮修文物》《見字如面》《朗讀者》《曉說》等一系列人文類綜藝節目受眾群體的調查時發現,他們以85後和95後最多,尤其是95後觀眾,居然超過三成。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是與人文類綜藝的網路傳播形式有關。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航拍中國》等,最初走紅也是在某網站上,該網站的主要受眾群體本來就是95後。加上後來的《國家寶藏》同樣在該網站火爆,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

可以發現,年輕觀眾並非是一群「娛樂」的「膚淺」群體,相反,他們表現出了出乎意料的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國家寶藏》拍攝地故宮

95後能喜歡這種嚴肅節目,也說明他們渴望漲知識、開眼界,反過來要求節目盡量滿足這個剛需。《信·中國》的歷史感引人關注;《一路書香》走讀文學和歷史,對余光中、路遙、普希金有了很好的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國樂大典》,該節目在集結國樂樂團精彩競技的同時,也非常注意對知識的傳遞。

節目中,有5000多年歷史的簧片樂器「老祖宗」亮相,相傳這是女媧時期創造的樂器,是很多樂器聲音的源頭。數百年前,中國的笙傳到西方發展出了手風琴,兩種有親戚關係的樂器,合奏發出的聲音十分美妙。

表現形式必須時尚化

年輕人有文化需求,文化類節目的形式也需要年輕化,嘉賓選擇、選材、形式都是如此。

《見字如面》播出兩季,請了幾十位嘉賓,卻始終沒有年輕人的加盟,一時引起熱議,讓大家對年輕偶像的實力更添懷疑。

但《信·中國》開始有所改變,第一期中,楊洋和張少華的合作,第二期中,王俊凱演繹成貽賓寫的一封情書,這些片段自帶流量,引起話題,刷新了觀眾對他們的既往認知,接著又有更多人收看節目,使得整體收視大幅上升。

《信·中國》楊洋和張少華合作

《經典詠流傳》中的詩詞不生僻,改編成歌曲也沒有沿用古風,注重時代性和時尚性的碰撞。機器人、饒舌、吉他、鋼琴、方言等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實際上,形式上的年輕化,是為了讓人們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真正具有觀賞樂趣,讓觀眾產生共鳴和參與感。比如《國家寶藏》就用大眾較為喜聞樂見的「趣聞軼事」視角解讀國寶,做到了既有史有據,又生動有趣。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視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欲10億美元劇版《三體》,中國最偉大科幻小說IP得救了嗎?

TAG:看電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