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壓抑、覺醒、小眾,他們用敏銳的視角,捕捉人性的不同質感

壓抑、覺醒、小眾,他們用敏銳的視角,捕捉人性的不同質感

作者/文森特

2018年4月13日,將會是個值得銘記的日期。

中法合拍愛情片《尋找羅麥》定檔上映,電影由在法國電影界享有盛譽的中國導演王超自編自導。宣發上以「兄弟情感」弱化影片同性題材的影響,公映消息傳出引來多方關注。

全球電影中,同性題材都是一個很重要電影類型,在一些國家和電影節,還有專門的「酷兒」單元,專門對這些電影提出表彰。今天我們就來從文化、國度,以及拍攝方面,前述分析各個國家的電影人,是如何拍出優秀的同性題材電影。

亞洲:紮根性壓抑及傳統家庭思維

《尋找羅麥》的影片介紹里,有這樣一段話「在一段象徵涅槃與救贖的蓮花之旅中,已經走向人生終點的羅麥與一直在路上的趙捷,對於他們來說,怎樣的結局才是完滿。抑或,只是留下長久的嘆息,以及對將來的美好嚮往。」

其實,觀眾普遍對所謂的同性題材電影有所誤解,認為從觀看角度來說,它就從根本上限定了受眾人群,其實不然。對於一部優秀的同性電影來說,電影裡面折射出的情感或是共鳴,都應該是「普世」且通俗的。

《東宮西宮》劇照

中國影史中,不乏優秀的同性電影。《東宮西宮》是國內第一部關於同性戀的電影,在當時引起過轟動與廣泛的討論。影片改編自王小波的同名小說。在影片的背景中,「東宮西宮」是天安門兩邊的廁所,一個特殊的存在:同性戀者約會的地方。導演張元並沒有實質性的在《東宮西宮》中完全展現同性群體,他避開同志的身體接觸,借著同性題材的殼子,講了社會秩序與真理的抗衡。

事實上,在更早之前的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那部他迄今為止最好的作品《霸王別姬》中,也有關於同性的描寫。幼年的小豆子對小石頭的懵懂情愫,成年後虞姬對霸王的炙熱情感。影片里有一段悲慘的鏡頭,小豆子唱著「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之後硬生生被殘酷的師父打成「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想必是創作者對亞洲性壓抑千百年來的呈現。

《春光乍泄》劇照

王家衛也執導過一部同性題材的《春光乍泄》。黎耀輝與何寶榮,也成了華語電影界最具「審美價值」的同性情侶。王家衛導演讓這種情感變成可以用來「審美」的標符。因此在《春光乍泄》里,兩人之間凝聚的情感觀眾也能感受到共鳴。

如果說王家衛的電影,更多的是展現「一種直男的對同性戀的審美傾向」,那麼,到了2001年導演關錦鵬執導的那部《藍宇》,則更大膽赤裸的直面同性之間的真情。到後來婁燁拍過《春風沉醉的夜晚》,就將同性電影,引申到時代下青年人一代,對未來的彷徨和無措。

亞洲其他國家也有突出的同志電影。以日韓為例,《王的男人》曾以韓國為代表申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當年它斬獲票房超過1230萬,是韓國影史上第五賣座的電影。包括後來韓國又拍了《霜花店》,講述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史詩。

《霜花店》劇照

韓國同性題材的影片,從最初的古裝類型入手,近幾年也逐漸轉向生活流小品中。最佳在韓國上映,2016年入圍釜山電影節的《換季期》,便是這樣一個關注韓國現代家庭情感的影片,導演李東恩大膽採用兩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為題材,但主題落在了「任何愛都應得到尊重」上面。

日本同志題材的影視非常之多,並且類型更加廣泛,連動畫類影視作品都有涉及,並且相較於亞洲其他地區,日本的同性題材電影,並不受「性壓抑」主題囚禁。也因為日本的性文化觀念較為先進。

近年來,日本電影中還會安插一些同性角色,比如在犯罪懸疑片《怒》中,妻夫木聰和綾野剛飾演一對同性戀人。泰國獨立導演阿彼察邦2004年拍過一部《熱帶疾病》,影片用獨特的導演風格,詮釋了一段奇幻的同志情感。

《怒》劇照

在現代社會中的同性人群,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存在,把他們放在普通影視作品中,是極為正常的事。

歐美及其他地區:自我覺醒的弱勢小眾群體

有人認為近幾年無疑是是同志電影的「至暴之年」,奧斯卡讓《月光男孩》這部黑人與同性題材的電影名垂影史,作為一部成本僅150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從2016年10月上映,到2017年5月才在美國下映,最終票房是成本的18倍。

《月光男孩》劇照

一方面來說,是奧斯卡的效應,但從另一方面則應證了普通觀眾對此類電影的接受程度,換句話來說,只要電影優秀,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同性電影也能受到觀眾青睞。

好萊塢史上有四位演員,憑藉扮演同性戀角色獲得奧斯卡影帝,他們分別是《蜘蛛女之吻》中的威廉·赫特、《費城故事》里的湯姆·漢克斯、《卡波特》有出色表演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以及傳記片《米爾克》中的西恩·潘。

在歐美同性電影中,性壓抑或許不是最明顯的特徵,但同性戀主人公有關自我層面的壓抑和隱藏,絕對是表達電影主題的關鍵。比如在《周末時光》中將真愛拋諸腦後,只敢畏手畏腳生活的主人公。簡單的日常對話,帶著主人公對自己情感的自棄,這或許代表了很多同性戀者的情感狀態,當然也將影片完美跳脫出同性電影範疇,變成單純的愛情電影。

《周末時光》劇照

不僅是同性群體,近幾年的電影世界,LGBT少數群體更受電影創作者的取材審美。在20世紀30年代,《丹麥女孩》中要變性的伊納爾·維基納,最終由丹麥國王批准了她的新身份,成功「變性」。在21世紀的今天,變性手術的技術日漸發達,政府也予以這些跨性別人群更多地認可,但社會對於他們的包容度仍然停留在近百年前的平均水平,不免令人唏噓。

相比而言,那些來之不易的愛情,哪怕僅僅是一種被壓抑住的情感,都是偉大的。這也便是那些經同性電影的偉大之處。《斷背山》、《單身男子》,或是法國大師法斯賓德的《霧港水手》和去年的《每分鐘120擊》,都用濃重的情感塑造影視悲劇,但這其中聚焦的主題還是「自我性向認知的覺醒」。

近年來,同性電影在影展期間就大放異彩,同性電影的內容也不再晦澀陰暗。去年1月份的聖丹斯電影節,可謂是「同性電影的聖殿」。比如《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早作為非競賽片亮相,開啟一整年的口碑宣傳。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劇照

男同性戀情感轉變的《上帝之國》和《沙灘鼠》,平分了劇情片單元的兩個導演獎。繼《心底的逆流》後,墨西哥導演埃內斯托·孔特雷拉斯憑藉《夢囈雨林》獲得世界劇情片觀眾選擇獎。而南非電影《傷口》初露黑馬跡象,之後順利入圍奧斯卡外語片九強。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美到窒息的藝術電影,影片畫面細膩,情感唯美,用慵懶的節奏刻畫了一出「暑假愛情」,還帶著些許浮生若夢的氣息。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將性意識,和自我覺醒作為貫穿影片的主題,也呈現出同志電影絕無僅有的「少年時代」。不同於一般同性電影的「苦大仇深」,影片中的父母親「通情達理」,這也代表了在現代文明進步的同時,家庭應給予同性戀者充分的支持,而不再像是《天佑鮑比》中的終生遺憾。

對於全球電影來說,這一電影題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年來,國內電影中無論是假借同性元素,還是對同性題材有所影射的電影作品不在少數,大家在創作中打擦邊球,也有電影創作者利用同性取向製造笑點,實為不恥。

《尋找羅麥》劇照

無論影片最終呈現的是刪減還是重拍後的版本,對於《尋找羅麥》能在國內公映這個消息,觀眾依然寄予厚望,因它將是中國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即使在取得公映資格,宣布檔期之後,《尋找羅麥》的宣傳方依然小心翼翼,我們也希望它可以順利上映,並且作為優秀電影中的一部名垂影史。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你的劇本遜斃了!要怎麼辦?
小空間拍攝的5種技巧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