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書法流派略述■王忠敏

清代書法流派略述■王忠敏

清代書法流派略述

■王忠敏

晚明的美學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奇」(參見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此論主要是受晚明一位重要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李贄的影響。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追求內在真實的自我,對晚明的藝術影響巨大,具體說就是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應該是亦步亦趨地模擬古人,而是要自然地表現。「奇」的目的和使用也有所不同,表現在書法方面就掀起了一場張揚個性的藝術運動。晚明書壇上的這種尚「奇」書風並沒有因為朝代的更迭而在一夕之間消失,清初書法風格基本上是晚明的延續,延續者主要是前明遺民和「貳臣」,這就是清初浪漫派書家。「浪漫」亦作「漫浪」,最早源於中國,《新唐書·元結傳》云:「又漫浪於人間,得非鰲齲乎?」就浪漫主義的美學意義而言,是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生生不息的源泉,是爭取個性自由和追求個性解放的新思潮,明末清初書壇保守與革新、戀古與創新相互激蕩。在王陽明「心學」、李贄「童心說」的影響下,湧現出一大批大膽求變、勇於革新甚至追求狂怪的書家,繼而築成清初書壇之浪漫書家。繼浪漫書風之後,乾隆時,趙孟頫書法深受統治者的青睞,學趙書者燦若繁星,劉墉、王文治、張照等書家馳騁書壇,帖學書法水平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到清代中晚期,碑學書法開始萌芽,到清末達到鼎盛,成為書壇主角,這一時期的書壇基本上是碑學書法一統天下,「以二王書法為代表的傳統帖學,在籠罩書壇一千多年之後,終於山窮水盡,一蹶不振了」(沃興華《敦煌書法藝術三題》)。當然,事實上並沒有這麼嚴重,帖學書法在此時並未消失,只是當時的書家們把眼光重點轉向金石考據了,而帖學書法卻少有人問津。

一、清代書法發展的簡要脈絡

清初書法基本是在繼承晚明書風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康熙年間,整個書壇基本上是在董其昌書風的籠罩之下,局限性就是書法風格基本上呈現出千人一面的情況;到康熙末年,這種風氣才有所轉變,一些書家開始不滿足於單純地學董,書家們開始為書法尋找新的出路,他們有意突破董氏的藩籬,追求書法取法的豐富性。乾隆時期,皇帝於書法方面欣賞的對象由董其昌轉為趙孟頫,於是書壇上出現以取法趙孟頫書法為主的潮流,兼學晉唐諸家,這一時期,名家輩出,此時帖學書法水平達到最高峰。帖學書法經過乾隆時期的鼎盛之後逐漸開始沒落,碑學書法逐漸嶄露頭角,並登上書壇舞台;到了清末,碑學更是廣為流傳,碑學書法崇尚豪放大氣,筆力雄強,沉著端莊,這種特點、要求與大眾的心聲相一致,碑學書法更是被大眾所接受。

二、清代書法的主要流派

清順治元年(1644年),大清建國,此時的書法基本是由明末降臣、遺民浪漫書家傳承過來的。浪漫派書法成為清初書壇的主流,浪漫書風可以追溯到明初以陳璧、張弼為代表的狂草書風,中期由徐渭等人傳承,到後期由王鐸、傅山等人繼承和創新,成為明末清初一種有重要影響力的書風。繼浪漫派以後則是帖學派,碑學派是後來興起的。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對帖學和碑學作了闡述:「『帖學』指宋、元以來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獻之及屬於二王系統的唐、宋諸大家書風的書法史觀、審美理論和以晉、唐以來名家墨跡、法帖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由於這一風氣是在宋代出現的《淳化閣帖》等一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響下形成的,故稱『帖學』。……『碑學』則是指重視漢、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書法史觀、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刻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

1.浪漫派書法

明清易代,一些漢族官員、士大夫採取了投靠新主的辦法,成為「貳臣」;然而也有一部分積極抗清,在反清復明毫無希望的時候,他們依然對新朝廷採取拒絕合作的態度,隱居不仕,甘為「遺民」。以王鐸為代表的「貳臣」也好,以傅山為代表的「遺民」也罷,他們大都擅長書法,更是舊有傳統的擁護者和傳播者。王鐸等人在清廷為官,雖被委以官職但沒有實權,得不到重用甚至被排擠,自己的才能和抱負並未得到發揮,無奈之下他們才潛心於書法藝術創作之中,用繼承前明浪漫書風來表達自己對故國的懷念;傅山等人一直受儒家思想影響,當滿族成為國家統治者的時候,這個群體無論從個人良心還是社會責任感上都受到很大的刺激,這樣勢必對其書法藝術思想產生影響,表現在書法上就是在揮毫染翰之際,將自己的情感意象融入到書法作品當中,以晚明浪漫書風為基礎創造出瑰麗奇異的書法風格,來表達自己忠於前明和不與清王朝合作的決心。這一群體是晚明書風的擁護者和繼承者,他們毫不顧及當時的時代需求和大眾的審美要求,堅持弘揚晚明書法,即使是創新,也是以晚明的審美為標準,這樣一來,晚明浪漫書風在清初書壇上就得以暫時地延續和發展。

清初書壇,浪漫書風風靡一時,書家們繼承晚明浪漫手法創作出不同凡響的書法作品,各具特點,用書法來表達內心世界的複雜,在創作的時候更加專註於自我特點的強化和發揮,作品個性強烈,然而這種書風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清初書壇浪漫派書家群體,堪稱清代書壇的奇葩,這些書家利用書法來發泄內心的苦澀、悲憤等複雜的心情,他們的書法作品飽含書家坎坷的人生經歷,豐富的人生經歷化作筆墨語言,抒發個人的真實感受,正是這樣,浪漫書風才得以發揮到極致。雖然浪漫派書法在清代書壇延續的時間並不長,而浪漫派書家敢於創新與探索實踐的精神卻不容忽視。當然也是由於時代成就了他們,浪漫派躋身於清代書壇的帖學派和碑學派之間,獨具特色,在清初書壇上抹上了濃重的一筆,對後世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張照 行書莫放最難七言聯

2.帖學派書法

據目前的史料來看,現存最早的帖產生於西晉,是陸機寫給遠方友人的信札《平復帖》(距今有1700多年),素有「天下第一帖」的美譽。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為帖學宜也。」

康熙時期,朝廷內外學董書的人非常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康熙末年才逐漸轉變,董其昌書法固有的缺陷再加上書家們越來越認識到學董書的單一,到了乾隆朝,書壇的取法對象由董其昌逐漸轉向趙孟頫,一批書家在學習趙、董書法的基礎之上,開始取法唐、宋諸名家,以張照為首的書壇有識之士開始扭轉書壇董書極度流行的風氣,加之乾隆皇帝推重趙孟頫書風,書家們意識到董書的弊病和學董的單一,並身體力行,積極地探索和發揮,著意突破董書的藩籬,從單純地學董開始轉向學趙孟頫書法,並擴大取法範圍,大大地豐富了清代帖學書法。在這一時期帖學書風的轉變過程中,張照的創新實踐當居首位。張照在學習董、趙的基礎之上,取法顏真卿、米芾等書家,大膽革新。以張照為首的書家們深深地理解了自己所處的時代,真正地感受到時代氣息,而後把這種理解轉化為物化形態表現於書法上,形成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清代帖學書法藝術,並帶動了一大批書法家。在他們的努力下,清代的帖學書法水平也達到了最高峰,盛極必衰,經過乾隆盛世之後的帖學書法逐漸開始衰落,碑學書法開始興盛。道光以後,書壇基本被碑學所籠罩。

3.碑學派書法

最早的碑刻應該是在秦代,秦刻石凡六:嶧山、泰山、琅琊、之罘(fú)、會稽、碣石,正式以碑命名。到了清代中晚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提出了碑學,碑學實質上也就是討論那一時期書法的關鍵詞,而碑學也成了康有為發明的新概念:「道光之後,碑學中興,蓋事勢推遷,不能自已也……」

碑學的興起有兩個原因:一是清代中晚期士人的注意力轉向了考據學,考據學的興盛直接帶動文字學和金石學的發展,這樣一來對於書法取法也有了一定影響。書法取法的改變直接帶動審美的轉變,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秦漢刻石、南北朝摩崖造像和唐代碑版進入這一時期的書壇,為這一時期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此時書法風格與法帖截然不同,尤其是這一時期搜訪金石碑版活動比較盛行,這一活動在某些方面也促進了碑學從金石考據學中分離出來,為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碑學派書法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二是清代中晚期中國內憂外患,國人要求自強,而以雄強渾厚為主的碑學書法自然成為書家內心強烈要求國家強盛的首選。碑學書法在清朝末年發展到鼎盛,一批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碑學派書家脫穎而出,在各種書體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碑學派書家為了尋找符合當時時代要求和大眾審美的書法語言,他們從魏碑中汲取營養,博採眾長,努力創新,張揚個性,最終形成了厚重雄渾、粗獷自然、朴茂雄起的碑學書法風格,這也是清代書壇的一個重要流派。碑學的興起雖然打破了帖學在書壇上的霸主局面,然而並不是取而代之,碑學和帖學之間雖有競爭,也有交融。需要指出的是,討論清代書法尤其是碑學和帖學的關係時,由於受晚清康有為的抑帖揚碑的影響太大——「北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皆緊密非常,豈與晉世皆當書之會耶,何其盛也」「……知帖學之大壞,碑學之當法,南北朝碑之可貴」(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導致的結果就是帖學派書法的影響力顯得沒有那麼大了。其實不然,此時的帖學雖然被碑學的名聲所掩蓋,但並沒有消失,仍有一部分書家堅持帖學的探索與研究,雖然成績不如從前,但這些書家堅持繼承傳統帖學的精神亦值得肯定。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二品宮墓志銘■陳花容
陳芹草書《自書詩冊》 ■李金豹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