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割草機」父母,不要吃掉孩子的夢

「割草機」父母,不要吃掉孩子的夢

幫孩子完成這樣那樣的事情,似乎是父母的「天職」。

本期主播|回聲鳥

特邀小嘉賓|小王子

1

什麼是「割草機」父母

大多數父母或多或少都有「割草機父母」的一面。

他們不等著困難出現,而是隨時趕在孩子前面,會想方設法竭盡所能地清除孩子可能面臨的一切障礙,替他們清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物」。他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要認為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雜草」或「石頭」就會毫無保留地清除,竭力讓孩子在平坦的大道上前行。

現在,不少爸爸媽媽除了自己親力親為之外,還會組織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家教、保姆組成龐大的「割草團隊」為孩子鋪路。

當越來越多心懷好意的父母試圖掃清孩子生活中的障礙時,「割草機父母」就出現了。

「割草機父母」最典型的話之一:「你只管努力學習,其它都不用你管」。為人父母竭盡全力關愛孩子,但現在有不少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甚至還出現了媽媽幫孩子寫作業的現象。

每當孩子面臨名目繁多的興趣班時,不少爸爸媽媽表現得比孩子更積極,他們會四處打聽,不斷地找老師、親朋好友,甚至找一些「專家」為孩子把關。全程根本沒有聽取孩子的任何想法,更沒有意識到要與孩子商量,就只有一句話:「我這都是為你好」。

爸爸媽媽想當然地認為:我的孩子應該學鋼琴、學繪畫、學圍棋…… 孩子想要自己選擇興趣愛好的權利,被爸爸媽媽們以愛的名義給包辦了。

面對琳琅滿目的經典理論以及不斷更新的知識,越來越多的父母會感到焦慮,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為孩子制定過多的計劃、不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等,爸爸媽媽們如此地關愛,有可能「扼殺」孩子的天性和童真,束縛孩子的探索自由。

割草機父母養大的孩子,可能會具有以下的狀態:焦慮感、習得性無助(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沒有責任感、缺乏主見、自我價值和自尊感的瓦解等。

2

有時候媽媽太勤快了,結果孩子……

@凱艷

孩子剛學寫字那會兒,我覺得打好基礎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太期望孩子能寫一手好字,我自認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掌握寫字技巧。

於是,每次孩子寫字時,我都坐在他旁邊,嚴格地盯著他寫的每一筆,要求他每一個筆畫都一絲不苟、落筆正確,沒有任何容錯的空間。

如此用力過猛的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沒有太大進步,後來乾脆直接「罷工」,不寫了。

後來,我花了很大力氣,把孩子從「罷工」狀態拉回到寫字檯前,不再盯著他寫字,寫錯了也不指責。

雖然孩子現在寫的字還是像蝸牛爬,但是他重燃了對寫字的興趣。他願意去琢磨字形,他也會為了寫出一個自認為漂亮的字而興奮半天,他甚至在書店買了一本漢字起源的書去研究。

這位媽媽,表面上看是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不相信孩子的潛能、成長能力,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試錯。

實際上,這一類父母的內心深處充斥著不安全感,為了滿足自身對安全感的需求,緩解自我焦慮,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外化成對孩子的控制。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潛能的生長而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小小包麻麻

我一閨蜜的舅媽,40歲出頭的時候才要孩子,然後歷經千辛萬苦生了個女兒。

如今,上小學六年級。小姑娘是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早上迷迷糊糊被催起床的時候就有人幫她穿衣穿鞋,吃早飯的時候有人幫她有條不紊整理好書包,晚上做作業的時候也有人邊陪讀邊往她嘴巴里一口一個的塞水果,這個人就是她媽媽。

有一天晚上,媽媽不舒服躺床上,還不忘提醒女兒該洗漱了。不一會,孩子氣沖沖地跑進來問:「媽,你今天都沒給我擠牙膏,我怎麼刷牙呀?」,生氣的神情滿是理直氣壯。看著孩子氣呼呼的摸樣,媽媽也著實吃了一驚。

幫孩子完成這樣那樣的事情,似乎是父母的「天職」。

包辦型溺愛孩子的父母, 他們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內心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那麼,無論他們的安排多麼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作為孩子地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想起一句話,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從未改變,只是成為越來越清晰的自己。

包辦型溺愛中,父母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複製品。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除了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孩子迷失了自己。

3

如何「放養「孩子

「我什麼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就好。」

「我不給孩子立那麼多規矩。」

「我不會過多地管束他,也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家長管得多,或者家長聲明不管,都是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實際上卻忽略了:孩子哪些方面是需要你管,哪些方面可以自我探索?

簡單來說,「放養」並不是不教養。

那麼,如何有效地「放養」孩子呢?

1 「放養」不是放任不管

完全地「放任無為,由自己尋路」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真正的「放養」不是撒手不管,任由孩子率性而為,而是愛與規矩並行:孩子不願意學某項技能,媽媽不強迫,而是通過引導激發他的興趣。日常生活中媽媽多多觀察孩子,對積極的行為順勢引導,針對不恰當的行為建立規則,然後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2 重視「放養」的前提

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適當地看管必不可少,家長也要對危險的狀態進行制約,出現危險狀態時,制約、制止都是必要的,孩子們年齡小、自制能力差,他們需要一定地看護,甚至是保護狀態都是可以的。

在孩子們的活動中,家長要不斷給他們具體、有效、細節的提示。

例如,孩子們在戶外玩耍中,出現了危險的行為或者不合適的言辭,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避免養出熊孩子,同時也注意遠離熊孩子。

3 「放養」孩子的小貼士

(1)讓孩子學會承擔

家裡的事情,多讓孩子參與進來,包括是一些家庭的決策。孩子也是家裡的一員,多讓孩子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家裡的一些事情里,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一件好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兒童的意志力培養也是學習過程中重點要培養的目標。 家長在鼓勵孩子興趣的時候,還需要讓孩子承擔自由選擇背後的責任。當孩子新鮮勁過去、遇到學習的階段性障礙時,家長用「責任」來要求孩子堅持,也是培養孩子從他律成為自律的過程之一。,在這個過程里,需要父母積極地干預。

當孩子鍛鍊出一定的選擇與自律能力後,就可以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利;但也要讓孩子明白,他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繼續鍛煉的空間,提供必要指導。

(2)讓孩子制定自己的計劃(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加強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等)

父母制定的計劃和規則,總讓孩子覺得有種被控制的感覺,也許出於叛逆,孩子不願執行。那麼就指導孩子自己做一個計劃吧。

比如,面對一個孩子不樂意做的事情,家長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在完成自己的計劃以後,孩子也會獲得成就感。

(3)在適度的空間和時間內「放養」孩子

既不要過度把孩子保護起來,也不要完全放任孩子,掌握好「度」,讓孩子逐步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知道社會有「黑暗面」。有好人,也有壞人。

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家長要抓大放小,讓他盡量想辦法解決。不管是在生活方面、學習方面、還是與人交往等方面出現困難時,只要是在孩子能承受的範圍內,就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去獨立面對,學會解決問題,為人處世,這樣才有機會讓孩子成為自立、自強的人。

與其隨時隨處為孩子清除障礙,還不如讓孩子經歷適度地磨練。

父母面對孩子腳下偶爾會出現的「石頭」和「雜草」可以選擇視而不見,不要覺得心疼,因為孩子成長路上,披荊斬棘的,本應該就是他自己。

你是「割草機」父母嗎?

你願意「放養」孩子嗎?

又是如何「放養」呢?

歡迎留言

文|孫奕天

配樂|孫奕天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心理工廠、知乎、小小包麻麻、育兒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同體Community 的精彩文章:

跟孩子談錢,是父母的使命
「不聽話媽媽就不愛我了」,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TAG:共同體Commu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