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之洞的臨終悲鳴,揭開大清帝國覆滅的真相

張之洞的臨終悲鳴,揭開大清帝國覆滅的真相

來源:軲轆島

作者:月島主

清嘉慶年間有舉人張瑛,一生為官三十餘載,多任地方官,頗有政績。其中張瑛最為重視的則是教育事業。據傳張瑛在安龍城任知府的時候做過一件善舉。每到午夜交更時分,張瑛都會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如果見哪戶人家有人在挑燈夜讀,便去幫他添一勺燈油,並送上知府大人的鼓勵。不論颳風下雨,這一堅持就是數十年,成為了安龍城一道別樣的風景。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就是張瑛的兒子,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出生。成長於這個治學嚴謹的書香門第,張之洞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

張之洞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他天資聰穎,5歲進家塾,10歲就已掌握四書五經。13歲參與縣試更是再創輝煌,又以第一名身份中了秀才,不到2年,又是連戰連捷,鄉試第一名中舉人。時人謂之為天才少年。

張之洞讀書有一個怪癖,好夜間讀書,一入夜就精神百倍,往往讀一個通宵,白天再睡覺。其讀書真諦為「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這一習慣陪伴了張之洞一生,徹底顛倒了他的生物鐘,到他做了大官之後還給他惹了不少麻煩,這裡島主可以提前劇透一下。

因為張之洞習慣了過西方時間,下午兩點睡覺,晚上十點起床辦公。這可苦了其他與張之洞有事商議的官僚們,每次找他,只能強撐著睡意,大晚上去向他彙報。要是白天找張之洞,他倒也會接待你,只是當你跟他聊著聊著,就會聽見一陣酣眠聲…

因此事引起了部分官員不滿,還專門彈劾了張之洞,稱其「興居不節,號令無時」。慈禧太后專門調查過這事,對於張之洞這怪癖也是頭痛不已。可誰讓人家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愛臣,慈禧太后也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我們言歸正傳,中舉之後,照這個架勢,張之洞再接再厲,一蹴而就中進士也不是難事。可張之洞實力雖然夠了,這一回運氣卻沒有站在他這邊。先是父親張瑛去世,張之洞為父親治喪守制了幾年。再去參考,又正趕上哥哥張之萬擔任考官,按規定避嫌,第二年亦是如此。

一直到同治二年(1863年),這位27歲的少年天才終於「大器晚成」,考上進士,進而高中探花郎,正式踏入仕途。

早期的張之洞,在清朝的官場里是一股清流,這不是島主刻意要用網路辭彙來形容他,而是張之洞真是屬於清流派的。清流派是同光年間朝廷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由一批御史和翰林組成,都是品德高尚的士大夫。

清流派的特點就是不僅能說,還敢說。經常針砭時弊,抨擊彈劾權貴,早期還總和洋務派那群革新分子鬧矛盾,帝黨後黨的權力之爭他們也沒少摻和。因為清流派掌握著話語權,在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正因為如此,稍有不慎,卻又是萬劫不復的境地。

而張之洞,卻是清流派中的一股「清流」。張之洞是有野心的,他知道直言進諫是獲取名聲的一條捷徑,這條捷徑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不過他傑出的政治頭腦卻總能幫他逢凶化吉。

時人稱激清揚濁,不畏權貴的清流派為「青牛」,而張之洞則號稱「牛角」,因為他的進諫次數最多。但張之洞不同於其他言官天不怕地不怕,言辭激烈,誰都敢得罪。張之洞做到了完美的對事不對人,既提出了建議,還讓人聽得舒服。

當時發生了幾件輿論不利於慈禧的事,如東鄉慘案、崇厚賣國案、午門冤案都是交由張之洞來處理。張之洞審時度勢,解決了問題的同時,還給了慈禧一個台階下,也由此得到了賞識。之後更是被慈禧破格提拔,一夜之間連升四級,由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直接升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如果他願意寫一本《張之洞升職記》,島主想一定是暢銷書。

及至中法戰爭時期,清流派遭遇了重大打擊。本來這群士大夫就有紙上談兵之嫌,真派幾位核心人物如張佩綸、吳大澂去督辦防務自然是戰事不利,連坐處分幾乎使整個清流派覆滅殆盡。唯一堅持到最後的,又是張之洞。

張之洞之前調任山西巡撫,中法戰爭之際力主抗戰,由此坐上了兩廣總督的位置。督辦防務,任免官吏,做得一絲不苟。不僅沒有隨清流而去,反而搖身一變成為了封疆大吏。

之後張之洞順應時勢,秉承他一貫提出的「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又全身心投入到洋務運動中去。我們知道洋務運動分兩步,先是自強,主要興辦近代軍用工業。再是求富,張之洞就趕上了求富這一階段。

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大力發展近代民用企業,如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還在讀中學的朋友記一下筆記,這都是高考知識點。至於具體效果如何,有一說一,不怎麼樣。

首先張之洞手筆較大,換句話說有點鋪張浪費,稱為「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張之洞所督辦的都是大工程,且經驗不足,導致了一些事倍功半的結果。

但另一方面來說,張之洞辦洋務的主要成就則在於首創。雖然走了彎路,但到底還是由他邁出了第一步。用毛主席的話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除開工業,張之洞對近代教育的發展也功不可沒,現如今湖北幾所著名大學如武大等的前身都是由張之洞創辦。張之洞十分重視教育,還親自提拔了一批青年才俊出國留學。

不過諷刺的是這些學生最終並沒有選擇繼續跟隨張之洞,他們一部分參與了維新變法,另一部分更是參與了革命黨,成為了孫中山的嫡系。這或許是張之洞沒有想到的,時代洪流滾滾前行不可逆轉,心懷大義的年輕人終將走上這一條救亡圖存的艱難道路。

再之後,義和團運動爆發。張之洞主張極力鎮壓,朝廷這邊卻態度曖昧,直到義和團聲勢愈演愈烈,帝國主義列強介入。慈禧太后這邊,不知道是誤信了逼她歸政的假情報,還是真以為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竟然喪心病狂地向十一國宣戰。

這一回張之洞是再也無法聲援慈禧太后了,而是在清政府宣戰之前,已經聯合各地方勢力推行「東南互保」協議,選擇了明哲保身,第一次和朝廷唱了反調。

結局如張之洞所料,一邊倒的局面,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地攻入了北京城。之後便是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張之洞一心為國,卻也難阻大廈將傾的敗局。

晚年的張之洞在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成為了顧命大臣,也為大清王朝燃盡了生命最後一滴蠟,於1909年病逝。縱觀張之洞一生,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好虛名,能力不足,空談誤國。可大家總是選擇性地放大缺點,對他的成就視而不見。就說張之洞這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據傳在張之洞臨終之際,攝政王載灃前去探望,病榻之上的張之洞仍不忘天下安危,勸誡載灃安撫民眾,以民為本。載灃志滿意得,反倒慰藉張之洞道:「不怕,有兵在。」張之洞一言不發,在那一個夜裡,他依舊沒有入睡,哀嘆數聲「國運盡矣。」終於閉上了眼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軲轆島 的精彩文章:

島主說書—烽火戲諸侯
這個「鄉巴佬」曾想致李世民於死地,一生懟了他兩百餘次,卻成為了盛世最重要的一面鏡子

TAG:軲轆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