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未來不僅是科幻的,也是關於歷史的

未來不僅是科幻的,也是關於歷史的



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編輯/日京川


??????



儘管如此壓抑,儘管如此強權,但是每個人心靈還在默默的成長。


每個人想的是我怎麼活下去,在我怎麼活下去的前提之下有那麼一點點的反抗。


——梁鴻





《使女的故事》美劇劇照




未來不僅是科幻的,也是關於歷史的




梁鴻:

《使女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寫在1984年的小說,1984年在文學史上很有意思,出現了很多反烏托邦代表作,比如《1984》、《美麗新世界》。




阿特伍德在這本書中在想像世界。她建構了一個所謂的基列共和國,這裡的每個人的角色、位置都有清晰的界定,在這樣一個階層之中每個人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大的建構。我們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對位,因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現實,感受自我的存在,感受人與制度之間非常強烈、相互束縛和相互生存的關係。阿特伍德在這個意義上建構一個共和國,建構一個人的新的存在,讓我們從中體會到異己的東西。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有很多的闡釋空間,這裡面不管是大主教也罷,還是使女也罷,還是大主教的妻子也罷,每個人都不能超越自己角色的限制。所以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只是在面具下生活,每個人都只是一個角色的代言人,而非人本身。所謂的情感、所謂所有柔軟的東西,都是被限制的,你不能產生感情。使女作為一個生育者,只是生育的容器,不是女性,不是一個具有情感的人。


    


當然裡面還有很多隱喻,我覺得阿特伍德是特別具有現實關懷的人,裡面關於生態的,關於核污染的,關於人類文明延續的,她都有自己的思考,所以今天讀來依然會應對很多現實問題。

當年《使女的故事》作為未來小說,甚至作為科幻小說,當然阿特伍德是不同意的,因為她說我寫的所有全是現實,沒有一件不是真的。小說前言中也提到:這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不等同於科幻小說,未來小說裡面有科幻的因素,但是它更多的是一些政治、文化和歷史方面的東西。





《使女的故事》美劇劇照



張楚:

這個小說我讀完之後真的挺壓抑,因為這個美劇我沒有看,我讀這本小說的時候真是挺壓抑,因為她寫到核爆炸核污染之後人類環境出現問題,大家開始反思以前的生活,這個時候成立基列共和國,這個基列共和國是怎麼回事呢?它有一種對完美的盲目追求和走向極端所造成的事與願違,一個很美好的願望,但是結局非常操蛋,良好願望也變成黑暗的國度。




阿特伍德對未來的構想是人類依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人類生存狀態發生一些變化和分歧,女人變成奴隸,變成長了兩條腿的子宮,能夠繁衍的容器,她說的是「聖潔的容器和行走的聖餐杯。」在阿特伍德的想像當中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和生育機器,它裡面的生活狀況會讓我們莫名其妙想到我們自己身邊的一些事情,在這方面來講它可能也是一部寓言小說。



隱藏在男女差異下的權力關係




我想說一下女性的設置。阿特伍德寫作最旺盛的年齡恰恰也是世界領域裡面文化研究或者新的後現代思潮興起的階段,阿特伍德本人在加拿大生活,她在大學教書,也自己搞研究,她一直非常關注女性的生存,包括女性地位的解放跟整個人類文明的關係。




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與美劇《使女的故事》女主角Elisabeth Moss(伊麗莎白·莫斯)




她後來寫的《別名格雷斯》也是關於女性的,這本書非常突出,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設置,當女性不再是人,而是工具,女性在這個社會序列裡面到底失去了什麼。這裡講的不單是絕對權利和一個人被物化,而是講女性自身你的生育的權力,你的情感的權力,你的獨立的權力,當所有權力都被剝奪之後,實際上女性連所謂的生育的容器都不能完成。




九十年代以後是女性主義興起的時候,與女權主義稍微有區別在於,女性主義承認男女差異,比如你就是比我有力量,比如女性可能擅長某個層面,在男女差異基礎之上的男女平等。但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會忽略很多東西,比如去年,為什麼美國Metoo運動突然變成非常大的事件?實際上我們所謂的男性和女性,或者說人類的文明,當男女不平等是非常隱性的存在,變成表面平等下的極不平等,因為男性擁有權力,為什麼男女同工不同酬,差別非常大。





《使女的故事》美劇劇照




實際上阿特伍德這部小說在三十多年以前已經把權力作為女性地位的核心。比如有一個女性13歲被輪姦,然後流產,在一個大的集會裡面,相互的揭發,彼此告密,實際上所有的女性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告密者,也成為欺壓者,當所有女性都指責這個珍妮誘惑這個男人,最後這個珍妮也說是我誘惑的,而不是指責這個男的。這裡不單單是男女不平等的問題,這裡面隱含著權力。阿特伍德從所謂男女不平等延伸到權力上,從男女關係裡面隱藏的權力關係,到我們的政治里隱藏的權力關係




這本書里有很多大的女性集會,每個人都需要參與,這個意義上女性不單單是女性,而是整個社會模式的複製或者模仿,在這一點阿特伍德當年已經走的很遠,再加上到今天的女性主義思潮,《使女的故事》是在暗和我們女性主義的特點,我們怎麼樣存在才是相對平等的權力關係,這也是要思考的問題。





_先活下去,再去反抗




梁鴻:這本書是用第一人稱寫的,第一人稱就是這個使女,這個使女用她內心默默的暗流涌動一樣的思想,她的內心讀白。你會看到儘管如此壓抑,儘管如此強權,但是每個人心靈還在默默的成長,當然也有默默的壓抑。這本書里她有一句話說:人特別容易遺忘,當你遺忘很快就會適應新的時代。當時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感慨,我們多容易適應啊,很快遺忘原來的生活。





《使女的故事》美劇劇照




這本書一開始女性非常自由,穿超短裙,擁有財產獨立權,當都被取消之後,每個人想的是我怎麼活下去,在我怎麼活下去的前提之下有那麼一點點的反抗,內心獨白已經是反抗的,這是阿特伍德非常妙的寫法,絕對的權力之下的人的內心,這種絕對的模式和內心的柔軟、模糊、不清晰,剛好構成一個結構上的反差。




未得諾獎的阿特伍德VS奪得諾獎的門羅




張楚:

每年諾貝爾頒布獲獎名單的時候我最期盼兩個人獲獎,一個是奧茲,一個是阿特伍德。我們私下裡討論過阿特伍德跟門羅兩個人小說上的藝術特點。門羅的風格是有畫面的:在一個烤爐旁邊,洗完衣服做完飯,一個家庭婦女拿著本子不停寫小說。所以她的生活是瑣碎冗長的,她的小說有很沉靜的內斂的氣質,但是門羅的小說看完之後就會忘掉它說了什麼,你只記得那種氛圍,比如那種孤獨的氛圍、冷清的氛圍,或者被人拋棄的氛圍。




相反,阿特伍德的小說色彩更為明麗、鮮艷,或者更為立體。如果說門羅的小說是一條很平靜的河水,阿特伍德的小說更像海浪,浪花在岩石擊打散開,在陽光下閃爍不同的顏色,可能浪花里也會被摔出小魚、小蝦、貝殼之類的東西。





寫作的阿特伍德




但這兩種小說哪個更好?門羅和阿特伍德哪個更高級?這個也沒法說,我個人更喜歡阿特伍德,門羅的小說基本都是一種寫法,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她會延展開,挖掘平靜生活下面的微波。阿特伍德更勇敢,更有才華,她的每一部小說,尤其是長篇,每一部的手法都不會太一樣,像《別名格雷斯》寫女殺人犯的故事,她回溯那個女殺人犯到最後被救贖,那裡面的技巧你作為寫作者可以明顯感覺到,但是如果你是普通讀者,就會覺得這是很好看的故事。包括《盲刺客》的寫作手法,有一個學術用語,我寫小說,小說中的人物怎麼怎麼樣,她用原小說的寫法。




《使女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前面的使女寫完之後,最後幾百年之後又出現未來的人在追溯她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寫作手法。所以我覺得阿特伍德在長篇小說方面更像是文體家,就像福克納一樣,一直在進行各種實驗、各種嘗試。


本文編輯整理自

2018

3

11

《使女的故事》放映賞讀會

嘉賓:黃昱寧、徐則臣、梁鴻、張楚




《使女的故事》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著 陳小慰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12月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容



傑夫·戴爾:要警惕不置你於死地的東西,它可能讓你變得更弱



因為詹姆斯·伍德這種批評家的存在,小說才從苦咖啡的本質中升華



李健:真正的智慧不是理性和科學,而是我們的想像力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但願#Me too運動不會徒勞而返」







音頻音樂來自網易雲音樂。


圖片來自Google,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轉載請在開頭註明作者,出處及文末附紙城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城 的精彩文章: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但願#Me too運動不會徒勞而返」
倫敦,大蘋果,阿莫多瓦

TAG: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