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判斷君子與小人?孔子告訴你其實很簡單

如何判斷君子與小人?孔子告訴你其實很簡單

君子的理想,這是孔子成德教育的一項重要的目標。先來看一下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一般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

有關君子和小人的話語在《論語》中特別多。君子和小人原本只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一個象徵,君子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是貴族和貴族子弟,《詩經·伐檀》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原本就是指不愁衣食的人,今天叫做「上流社會」,不是「草根階層」。

相對君子而言,自食其力,或者自立而不一定能飽食的人,就是所謂小人,也就是普通民眾,孟子所說的「在國曰百工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的庶人。當然庶人中還有國人和野人之分,國人是居住在都城裡的,野人是生活在鄉下的。

春秋時代,君子和小人開始有道德的意義,孔子雖然不是首創者,但到了他那兒,才開始真正定格。孔子把君子小人做了道德意義上的劃分,君子和小人再不像從前那樣僅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轉而成了道德程度的標誌,道德高尚者稱為君子,道德水平低下的稱為小人。孔子以後,君子不再是單純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更主要的則是指人的品行,人是否追求價值、堅持社會正義和人是否追求更高尚的生活的指標等,這些指標,都是做君子的重要條件。

《里仁》篇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有關這樣的話語歷史上的解法很多。大家可能知道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講「野人懷土,小草戀山」,實際上這樣的話語是從《論語》里「小人懷土」和《易經》裡面「安土敦乎仁」這樣的話語中轉出來的。

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各家解釋大致不離孔子的本旨,儘管說法不完全一致。按我的理解,「君子懷德」就是君子胸裝道德,「小人懷土」就是小人胸裝利益,因為土是生存的首要資源。君子胸中揣著道德理想,小人心裡考慮如何生存下去的生存資源,君子想著怎麼走向崇高,小人惦記著如何生存。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有人說君子注重刑罰,小人注重恩惠。這樣解釋應該沒錯,但是我覺得如果按照廣闊歷史背景來理解的話,可能跟司馬遷《報任安書》裡面所自述的情懷相當。君子懷刑,因為他有身份,怕因受刑而辱沒了祖先。不是怕受刑,而是怕受辱。小人懷惠,就是小人胸里裝的理想,始終是如何才能得到實惠,也不是為了恩惠,而是為了生存。哪個統治者給了他實際的恩惠,就是給了他生存的資源,他就會感戴,也一定會感戴。這裡的君子和小人,是上流社會和草根階層的意思,不具有完全的道德評判的意思。

道德意義上的君子和小人

繼續看下去,話語越來越嚴峻。《里仁》篇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字有很多種意義,但在這裡意義非常簡潔明了,就是「明白」的意思,「懂得」的意思,「通曉」的意思。簡單說來就是君子曉得義,明白義,小人懂得利,明白利。

但如果就這樣簡單解釋的話似乎淺了一點。因為在整個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包括後世儒者的創發,和後世儒者的堅守,以及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捲入其中的君子小人之爭,嚴重地切中了這個問題的深切意義。所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不能簡單地看成君子懂得義,小人懂得利這麼輕鬆,應該以一種更深切的意義來理解。

怎麼樣深切理解?不能胡編亂造。孔子沒講過這樣的意思就不能亂說,要順著他的意思延伸出來,符合後世歷史發展情況。

君子關注義,用義來開導他,他就明白。小人因為關注利,就用利來誘導他,他便會跟從。宋代的朱熹講過一句話:「名以誘君子,利以釣小人。」朱子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確實這樣,君子啊,你說他這人太好了,清流,是社會棟樑,說他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價值向前走,岸然挺立,你給他一個美名,他就會奮不顧身。小人就不同了,你跟他說這個沒用,你給他利益,說一天能掙八百塊錢,他就奮不顧身了!所以小人像魚一樣,你用魚餌來釣。君子就不一樣了,用利牢籠不住他,用美名卻可以誘他前往。這是君子的高致和小人的卑微。

顧炎武說:「名勝於利,則小人之道消;利勝於名,則貪暴之風扇。」一個社會崇尚名還是崇尚利,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清明和污穢。但是,說到底,名也是利。名是大利。當然啦,名有幾種,我這兒講的名,不是今天說的很有名的意思,朱熹這個名是道德英名,清流社會的名聲,這人正,是君子仁人,勇擔道義的意思。不是現在的各種明星的聲望,說你聲望多高,知名度多大,通過電視等媒體的鋪張和喧囂,你就更加知名。當然,這種明星的名聲越大,換來的利越多。

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直接奔利去,對有身份有道德的君子來講,既丟身份,又傷臉面。君子得利的方法跟小人不一樣,君子靠學養,德行,靠責任,靠貢獻,換取名聲而得利。普通民眾靠出苦力吃飯,小人靠投機取巧,靠坑蒙拐騙獲利。靠出苦力獲利的是普通民眾意義上的小人,靠投機取巧和坑蒙拐騙獲利的是道德上的小人。道德上的小人會鑽營,巴結權貴,佔據權位,用權力和利益轉換。這只是一種,靠虛假名聲而獲利,一樣是道德上的小人。這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基本含義。

孔子這句話,應該說是千古不朽的,可是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為此而指責孔子,說他講什麼君子小人,根本就不顧及老百姓的生存。這個問題一定要看清楚,不能含糊,含糊了會詆毀聖賢,人家孔子講的不是這意思。孔子劃分君子、小人,正是為了讓普通人有飯吃,能更好地生存,是為民除姦邪,為國驅蠹賊。這一點到了孟子以後就更加明朗。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段話語?為什麼小人只有用利才能誘惑得住,用義來說服沒有用?因為小人靠利益活命,普通民眾也靠這個利生存,他們依於利而活命,所以就不忍捨棄,把利看得過重,你用利說服他,他就動。

道德上的小人,只是張大了人生之利,只圖得利而不問義不義。君子就不一樣,「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擔待社會責任,承擔文化傳承的使命。這些價值,是他生命的意義所在,所以他會不惜代價去堅守,利慾不足以動其心,名位不足以移其志。一切以義為依歸,這就叫做「喻於義」。

小人可以為利而喪身,君子可以為「義」而捨命。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小人依利活命,無利小人不活;君子靠義安身,背義君子難存。這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稍深一層的含義。當然你在社會中呆得越久,體會越深,理解也就越深透。可是想更深切地體會,恐怕還得藉助中國歷代思想家對這句話的解釋,還有相關文獻和理論資源的幫助,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

君子小人的分野,這個話題非常重要。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義,一個利,就寫遍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如果你問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樣的歷史,我甚至可以說就是求義與尋利的歷史,就是義利之爭的歷史。

簡單地說,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經常看到歷史中的人們,把歷史上的人按照義利原則分成君子與小人兩類,這兩類人為了利和義的問題互相較勁,這樣的情形布滿了中國的歷史,不管是漢晉,還是唐宋,這種情況都相當普遍。

歷史中的人們,都把同時代和歷史上其他時代的人們,按照看重義還是看重利的原則,劃分為君子和小人。都講要親君子,遠小人。小人一定要排斥君子,君子也一定要驅逐小人。小人自己不會承認自己是小人,而反誣君子為小人。

君子小人之爭充斥中國歷史。但是歷史上的君子,經常在爭鬥中失敗,尤其在政治鬥爭中,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為什麼?政治本來就是利慾場,利慾,就是利慾場中的遊戲規則,義是強加進去的,不符合利慾場的遊戲規則,自然不能在利慾場中獲勝。因為只要一動,就是犯規,就得接受黃牌警告,接下去再這樣,就只有被罰下場。君子要想獲勝,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政治不再是利慾場,但這不可能,所以君子的失敗是命中注定的。

下棋就得用下棋的原則,就得遵守下棋的規矩,不能用打牌的規矩去下棋。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一落到實際中,大家就不甘心了。君子為什麼不甘心用利慾的原則來解決政治鬥爭的問題?因為他們想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政治,這是孔子奠立的優良傳統,這個優良的傳統,使得無數代的優秀知識分子都成了理想主義的犧牲品。當然,他們甘願為此犧牲並因此引以為崇高,其實是為了改造政治的偉大理想和宏偉目標而甘願犧牲自己,那是另外一回事。

王船山說:「君子小人,但爭義利,不爭喻不喻。即於義有所未喻,已不必為小人;於利未喻,終不可納之於君子。」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最根本的分野,不在於懂得利還是懂得義,而是看他堅守的是利的原則還是義的原則。不完全懂得義的,未必就是小人;但要是不懂利的重要性,卻斷難成為真正的大君子。這是對「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更進一步的解釋。

為什麼?孟子說:「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君子也靠利養,沒有利,君子連命都保不住,還有可能去堅守義的原則嗎?當然,君子受養於普通民眾,君子不爭自己之利,但卻要為百姓爭利。孟子這裡的小人,是地位和身份的意思,不是道德的意思,君子靠小人的勞動奉養,小人用勞動奉養君子。這是社會分工使然,這是社會通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今天也一樣,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工商管理者和軍隊警察,都得靠老百姓辛苦的勞動來奉養,離開了老百姓的勞動,這些人都活不成。

君子為什麼要反對歷史上道德意義上的小人,因為這些人通過殘害仁義,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搶奪身份意義上的小人的生存資源,違背天地養民的大德,悖逆君子養民的宗旨。

君子不要只堅守形式的義,這樣會落空,不只是所爭會落空,真實的正義也會落空。君子一定要懂得利,只有懂得利,跟小人之爭才有準確的目標,否則爭來爭去只爭一個虛名,只爭得一個空無所有。爭利與民,才是君子的本分,爭義為己,不是大君的風範。

小人不怕君子爭名,只怕君子爭利,這是他們的命脈所系!跟小人爭義,無關其痛癢,與小人爭利卻能擊中其命門!所以船山才說不爭喻不喻,只爭義與利。君子和小人之爭,斷不能只爭義而不爭利,這樣正好可以使小人在無爭的情況下獨佔天下之利。

《易》有言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君子不爭利,就空無養人資源,就不足以聚攏人才,就不足以得人心、凝眾志。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他說富貴如果能夠求得,在市場里看門,維持市場秩序,那我也干。君子也求富貴,因為富貴可以養人。所以,君子不僅要懂得義,而且應該比小人更懂得利。小人只懂得一己之利,君子一方面要懂得自己之利,另一方面更要懂得天下之利!只有這樣,才能堅守天下人之公利,以天下人之公利為義,才能擔待起養民教民的社會責任。不是非要你忍受貧苦,才能成為君子。張橫渠說:「富貴、富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貧賤和富貴,都是助成君子的重要條件。不是一定要瘦骨嶙峋,才能成為君子。

當然,你要做君子,你就一定要付出代價,要限制自己的利慾,要不然你怎麼能夠稱得上君子呢?不僅是你要主動放棄相當一部分利慾,而且客觀上也這樣要求你,沒辦法,你要想做君子,就得捨棄,就得作出必要的犧牲。你如果不舍這點利慾,你也就乾脆別想撈取君子的美名,做個普通老百姓,社會輿論也會看輕你,你就會相對舒服一些。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學壞,而是告訴你學好不容易。

本文摘自《王立新講〈論語〉》,王立新著,嶽麓書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國學 的精彩文章:

狗年集「旺」送祝福!看看你在狗年能走什麼運?
「中國不是一個易被征服的國家」

TAG:鳳凰網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