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活中應該如何止觀熏修呢?

生活中應該如何止觀熏修呢?

學佛要有成就,就離不開止觀的熏修。唯有通過止觀的熏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學佛修習止觀,大都是遁世遠引,棲止於溪邊林下,身離外緣,一意專修;而現代人學佛,已較難具備這種條件,特別是在家居士,深入社會的各行各業,責任在身,難以象古人一樣「榔傈橫擔不見人,直入千峰萬峰去」。並且,中國佛法向來以大乘自居,自當不應遠離世間,一意專寂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是學佛人修學菩薩道的道場,在倡導人間佛教的今天,深入世間,凈化社會,利樂群生,自化化他,自然是學佛人,特別是在家修學菩薩行之人應盡的責任。因此,如何在社會生活中熏修止觀,成就定慧,便變得格外重要。下面就這一問題作些經驗之談。

一、止定的現證

止,就是把我們向外馳逸散亂的心,系在一個境緣上無所動搖。止有大止和小止,本文所說的止,是直契心源的大止,不是一般繫心於心外境緣的小止。修止,一般而言,我們不能排除打坐這一方式,然而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事務繁忙,打坐的時間並不太多,並且,學佛人修止,不能象一般外道人修禪定一樣,只求進入定境,而是要用止的定力去充實慧證的力度,直至契入清凈心地。因此,學佛人修止,除利用一些閑余時間打坐外,更重要的是將止貫穿到生活中,在六塵的境界中培養定力,淡薄染心,使我們哪怕在煩惱充滿的生活中都能獲得止的正受,獲得身心的輕安和快樂。

一般來說,在生活中修止,要經過如下兩個過程:

1.培養澹然靜處、與世無求的淡泊心態。

在家人修學佛法,行菩薩道,身雖不出世,心卻必須出世。沒有超然世外、與世無爭的心理,而想在六塵中修成定境,是絕對不可能的。八風不能動,富貴不能移,如古人所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出世心與厭世心不同,厭世心是一種急欲離棄紅塵煩惱,遺世遠遁的心態,這種心態很難鑄造大乘的精神人格;而出世心則是身處世間而不染世間的心態,它可以培養學佛人既不厭離世間、能以方便利益大眾,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為世法所轉的超常人格和品德,有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世間而心不被世間所系是學佛人,特別是欲求證道者必要的人格修養。外道中道根純厚者尚且能心離五欲之樂,心離名聞利養,又何況我等欲親證自性的佛子!唯其心出世間,才能做到雖歷一切世事而心中不留痕迹,隨緣處境,身心泰然,不為境奪。

2.單提正知之念,觀照當下的一切運作及諸境緣,乃至隨緣歷境,能恆處於現 量境中。

所謂單提正智之念,觀照當下,也就是在自己行為處事的一切運作中及一切順逆境緣現前時,都能正知而住,即行時知行,坐時知坐,痛時知痛,苦時知苦,樂時知樂,煩惱時知煩惱,乃至想時知想,言時知言。一切身受心念及外緣境界現前,都能做到了了常知,雖常處其中而內心不隨其流轉。如此純熟,形成習慣,再將正知的一念覺照捨去,以無念心體觀照身心及外境,隨緣歷境,不取分別,住於當下的現量境中,此即是止定的現觀。由此保任不失,任運成片,動靜一如,身心獲得無量輕安覺受,便是成就止定的現證。另外,成就止定,也可以由打坐之禪定開 始,於禪定中運用方便證入無念心境,得止定現觀,再將此境擴大至社會生活中,並且保任不失,久而久之,亦能做到坐上坐下,打成一片,於身心境緣,如鏡中顯像,動時靜時,都唯一是歷歷孤明。衡量止定現證是否成就的標準,便是能否做到事來則應,事去不留,對境歷緣,都能住於當下無分別的現量境中,順逆境界不能奪其心,並由此得到身心輕安愉悅的定境覺受。

然而,有些修行人把這一步止定的現量證境,當作是開悟證道,實在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恰如《楞嚴經》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成就止定的現 證,雖能使人身心暫時獲得一片清涼輕安,但畢竟是靠不住的,因為這只是一種定境,清凈心體雖已呈露,但許多宇宙身心的根本問題並未解決,長劫以來所形成的各種戲論知見在現量境中雖未浮起而生現執,但只是暫時被壓伏在八識田中而已,還有墮外道的可能,定力一失,能所便生,還成流轉。《楞嚴經》行陰和識陰區域的外道,都是在這裡出現偏差的(還見有如幻外境,則在行陰;不見外境,則墮識陰)。所以,宗喀巴大師曾言:「心於一緣如其所欲安置而住,無諸分別,復離沉沒,具足明顯,又具喜樂勝利差別,不應喜足。應於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而更修 習毗缽舍那,若不爾者,其三摩地與外道共。」

一般來說,止定現證成就以後,便會產生三條歧路:

1.如果得止定現證,復有慧觀現證的成就,二相和合,便得成就止觀不二、定慧一如之境,證無生忍,得入煩惱戲論寂滅解脫。這裡又會產生兩條途徑:一條是從此離世遠遁,或僅求隨緣消業,厭生死煩惱,求深禪定,於空取證,如此便落二乘之地,慧願皆小,不能畢竟圓妙菩提道。另一條是成就深慧,了達生死涅盤如同幻化,不住空有,起大悲心,由空入假,入世利生,廣行佛事,此則為菩薩行於大乘,能畢竟圓妙菩提道。

2.雖已得止定現證,但沒能離於我見,或於此定境起稀有心,生有證有得想,起於我慢;或復於身貪求壽命;或於此止定境中,起諸類知見以為勝解(如於所見之如幻外境起知見,或依能見之自體起知見等),則墮外道。

3.如果止定現證成就,雖習佛法而佛理未明,於佛說的諸法空性和無分別智上,執為斷滅空或豁達空,壞滅一切諸法差別相,則成附佛法外道。乃至依此勝解,復起放任之執,從此放逸身心,隨意貪受身心及五欲,以為是任運無礙,壞諸法差別,則必成邪魔種,壞諸佛菩提道。

由以上三條歧路可見,要成就佛法解脫,除需修得止定的現證外,更需完成觀慧的現證,也就是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於實義無倒引發決定勝慧。」

二、觀慧的現證

觀,就是對萬法的實質進行思維觀察,以正慧抉擇分辨,從而達到通達諸法實相的目的。許多人錯誤地理解佛法的無分別智之實義,以為學佛無分別便是什麼也不思不想,無思無慮。其實,佛法的修證正需要以思維分辨為基礎,如經論中常說要於諸法相周遍尋伺,極思擇最極思擇,唯如此才能最終成就諸佛一切智智。

修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1.成就畢竟空慧

成就畢竟空慧,有兩條途徑:一條是縱向的無常觀,細微分析我人身心、順逆 境界、人事聚散、苦樂諸受等都是無常生滅。身則常流不凈,終成腐肉朽骨;心則如風如影,念念遷滅,無可把捉;其餘人事聚散、苦樂諸受乃至一切世間諸法,都會畢竟變壞,雖有還無,不可依,不可據。因此,實非我非我所,以非我、我所故空不可得,由此成就空慧。二是橫向的因緣觀,細密分析我人身心乃至一切世間法,無不是由因緣和合而起。身由四大和合,畢竟無主;心由根、塵、識和合,畢竟無主;乃至一切世間法也是如此,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諸緣相聚則生,諸緣消失則滅。無作者,亦無受者,其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體性可以永恆常住.所以,身心外境,體性自空,了不可得,由此而成就空慧。這兩條途徑可單由一條起修,也可合二條總修,即:分析我人身心及世間萬法,皆由緣起,緣起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不可得,畢竟無我我所,無作者受者,如此亦成就空慧。空慧成就時,再反觀此空解,是因為觀待分析身心萬法而成,也是因緣生滅法,因此此空亦舍,掃除空見,便得畢竟空慧現觀,其觀日久,心行與之恆固相應,一切外道知見不能動搖,便得無漏正智現證,隨其止定現證的成就,則可隨順入於寂滅解脫,證無生忍。

2.成就中道正慧

修者既知身心萬法因緣和合,畢竟空不可得,便知我們歷緣對境時所有一切身心順逆境界及世間萬法,雖呈有相,實際卻是虛幻不實。比如兩眼疲極時,於虛空中幻見金星花相,眼復常態後,花相消失。而這些花相實非虛空所生,也非眼所生;非向虛空中滅,也非入眼中滅。虛空中本無花相,只因眼疲幻見其相,生無來處,滅無去處,其中畢竟清凈。一切身心及世間萬法,也是如此虛幻不實,只因一念不覺,執妄成業,隨業而顯,其中畢竟清凈,非有非無,非生非滅,非斷非常,非來非去,我人眾生,觀念知見,國土器世間,莫不如此。此理一透,有我無我,有 法無法,始終、起滅、動靜、空有、垢凈、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等種種兩邊的知見取捨,一時渙然冰釋,了無痕迹可尋,如此正遣兩邊,便得成就中道慧現觀,隨其止定現證的成就,修者的心理行為亦能與觀慧相應,一切戲論知見息滅無餘,內心清凈猶如虛空,一切煩惱塵境不能動搖,到此境界,便得觀慧現證成就,得空(涅盤)有(生死)無礙解脫。

三、總說止觀

成就止定現證,是為了淡薄煩惱塵垢,充實慧證的力度,同時,也是契入心地、直證萬有本源的必要手段。而成就觀慧現證,則為止息一切戲論知見,清凈八識田中的見障種子,從根本上證斷煩惱。作為止觀的熏修,可以有三條途徑:或先止 後觀,或先觀後止,或止觀圓修。無論哪一條途徑,都能達到即止即觀、止觀不二、定慧一如的目的,或證生空,入一切戲論煩惱寂滅解脫,或得隨順中道正慧清凈解脫。然而,這一證境,依禪宗門下的明心見性觀之,並非就此大事了畢,而更有向上的一路事在。畢竟如何是向上一路?曰:欲盡暗暗凄迷夜,且待雄雞啼日輪。

以上,只是筆者在生活中熏修止觀的經驗之談。然則,止觀現證成就以後,則已證入清凈法身,成就自利,有了不舍悲願、圓滿利他之道的基礎。因此,正好可以如幻之心,如夢之行,依於大悲,不舍眾生及諸善行,不離世間,進趣圓滿純利他的事業,以嚴飾菩提覺證。其實,即使到了諸佛的果位,仍是悲欲無減的。眾生界無盡,諸佛及諸大菩薩依大悲力攝度眾生的欲心也會無盡,窮眾善以為願行,鑄萬德以自莊嚴。所以,諸佛十八不共法中云:「欲無減,精進不減。」諸佛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學修菩薩行者而不勵力而行,深入世間,以善法安置法界眾生,以萬德莊嚴自性法身!誠如溈山禪師言:「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雖如是,畢竟無一事一法可得。

最後,筆者以一首詩結束此文。詩曰:

痴痴數載磨古鏡,釋心只箇舊時人。 方寸含吞三千界,萬相參差任縱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那些初學佛的誤區
初學禪定,大家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