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生的最高境界-精神內守

養生的最高境界-精神內守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身體,而一個人的健康跟很多方面都有關係,而不是單一要素,比如說先天遺傳基因、居住環境、飲食生活習慣,乃至天上日月星辰的運作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作為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告訴了我們很多的養生之道。有強調養生應順應四時氣候環境,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有強調飲食有節,謹和五味的,注重陰陽平衡,而養生的最高境界的就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內經靈蘭秘典論》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黃帝內經》將醫生分為三品並言明上醫治神,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神農本草經》把藥物分成了上品葯、中品葯和下品葯三類。上藥品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上品葯與清凈的天氣相感應,幫助人的神穩定,通達蒼天清靜之氣,所以擁有一個穩定的神氣格局,精神內守,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如何才能精神內守?答案仍然在《內經》中。

《上古天真論》云: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也就是告訴我們適當的規矩自己的慾望,所以平衡七情六慾,擁有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是我們精神內守的關鍵

佛陀說我們是生活在一個七情六慾的娑婆世界,七情六慾在每個人身上都得以體現,是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的法則。我們每個人都是基於自我的感官和自我價值觀及自我喜好出發而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的情緒,比如這東西我喜歡吃,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就是典型的七情六慾的體現。六欲基於我們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而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六欲是我們生存的源動力,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沒有慾望不行,但是欲過也不行,而七情確會對我們會造成損耗,所以古人言天若有情天亦老,七情也是我們內因致病最主要的原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素問·舉痛篇》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七情一動,我們身上的氣機就會隨著變化,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七情內傷致病損及臟腑時常先傷及心神,然後損及相應內臟。而心為君主之官,主藏神,調控人體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無論儒釋道任何經典典籍都告訴我們修心的重要性,修心的目的無非就是平衡自己的七情六慾,擁有一個平穩的情緒。

我們怎麼去調整七情?《黃帝內經》為我們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整體的方案。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規矩慾望,保持適當的體力勞作,最關鍵的就是接受自己,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而安於自己的本分,無需去跟別人比較,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也沒有完全一樣個性的人,即然不同,所以理論上就不存在可比性。

天地之性,人最為貴,每個人都是最珍貴的,人稟天地二氣而化生,這一點每個人又都是一樣的,其區別就在於不同的經歷和分工而已,就如同你身上不同的部位的器官,其功能不一但毫無例外都是不可或缺的。找到自己的自性然後安心做好自己該做的,這是精神內守的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言亂語話人生 的精彩文章:

內經思考之居其時有其象

TAG:胡言亂語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