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我來一本正經的港港什麼是胡說八道

讓我來一本正經的港港什麼是胡說八道

所有的相識相知只是包含著無數種可能的「結果雲」,而每一條故事主線發生延展都是一次告白所造成的隨機「坍縮」。

二號樹同學在昨天的推送中提到人的自我認知一旦結合外部環境(參照物)就會發生(認知)塌縮——而所有我獲取事物的信息,皆是為了更好地預見未來。這讓我想到了在量子力學中也有類似的概念叫做(波函數)坍縮,代表性的理論就是我們熟悉的薛定諤的那隻既生又死的貓(貓:我不要面子的啊?)。

由於我的物理水平停留在高中,所以做不了嚴謹的解釋和表述,根據主流的哥本哈根派詮釋大概原理就是,一個粒子系統本身處於一種屬性並不確定的狀態,我們用科學方法只能計算出它分別處於不同屬性的概率;但一旦真的擼起袖子地去測量,這個系統的屬性就因為我們的測量活動而「坍縮」,變成只有一個確定的值了。

拿電子的位置來舉例。按量子力學的計算結果,原子中的電子並無確定的位置,處於一片「概率雲」中,我們只能算出它處於概率雲中不同位置的概率。但我們一旦著手測量,電子的位置就確定下來了。測量前的不確定狀態又稱為「疊加態」,而測量後的確定狀態又稱為「本徵態」;疊加態是許多本徵態的疊加,而測量行為使疊加態坍縮成為其中的某一個具體的本徵態。

把視線從量子力學挪開,我突然發現同樣的類比也可以適用於幾乎所有的法律規範。用大家再熟悉不過「芭芭拉式三段論」推理,即:

T→R(大前提,法律規範)

S==T(小前提,案件事實符合行為模式,「涵攝」)

S→R(結論,得出案件法律效果)

我們完全可以把抽象的法律規範看作是一種法律行為的疊加,而一旦結合具體情況,這條法律規範所包含的無數種法律行為,就會坍縮成一個確定的具體的法律後果。

以法律現實主義的視角來看,倒不如說只有審理完畢、法官真正做出判斷後,「法律」才真正產生。「一把尺子量到底」不過是我們想像中的情形,現實可能更類似量子物理:即便使用的是同一把尺子,測量的結果也會不盡相同。

況且法律不只是一套精密的函數系統,輸入一個值就有確定的對應結果。即便是同一樁案件,在不同的法官手裡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回到主題(強行),正如不打開盒子時貓就處於非生非死的疊加態一樣,任何一個可能被告白的心動女生(被告人),在被告白(宣判)前,都處於接受(死罪)與拒絕(活罪)的疊加態;只有告白動作(判決)生效的那一刻,才坍縮為拒絕(死裡逃生)的一種答案。

姑且就把她,叫做姜院長的被告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enatus 的精彩文章:

TAG:Senat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