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洪洞竟有這麼多廟會…接下來這一年可熱鬧了!千萬不要錯過…

洪洞竟有這麼多廟會…接下來這一年可熱鬧了!千萬不要錯過…

洪洞廟會大致是山西省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動於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以漢族農耕文化及民俗信仰文化為主,每個廟會都突出了人們與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比如,明姜廟會是以麥收為主題,提供夏收所需用具而取名「杈耙會」;六門村二月二的騾馬會,會上以交換牛、馬、騾子牲畜為主,以備春耕,為主要貿易交流活動;還有北羊打春牛、祭社神等形式的廟會活動,民俗信仰為慶典、祭祀、求子祈福、還願等。

1

交易型廟會

交易型廟會以市場交易為主題,其他活動為輔助。「二月二」廟會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盛會,「二月二」廟會,地點在六門村,位於縣城西門外約一里許,緊靠汾河,也是河西、河東交通連接處,那時河床較寬無法建橋,人們在此設一渡口,取名為大槐樹渡口。

河灘上有數平方里的柳樹林,林中有二處廟觀,一為河神廟,二為菩薩廟,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河東、河西的人們在此地進行牲畜貿易,為春耕準備,因是在河邊,河灘較為寬闊,牲畜也可存放,漸漸成為人們交換牲畜的地方,久而久之,人們依據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形成了騾馬大會,會期五天,屆時廟會主要是牲畜交換買賣,從而也產生了牲口牙子的行當。

2

祈福型廟會

祈福型廟會以祈福為主題,兼有其他交易活動

1

「三月十八」廟會

「三月十八」廟會,地點在廣勝寺,位於洪洞縣東北部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廟三組古建築組成,上寺位於山腰,下寺位於山腳,海拔高度約600米,在下寺南面有一千年古泉—霍泉。整個廣勝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交通便利,長期以來是聞名全省的一個重要旅遊景區。

據有關傳說和碑文記載,廣勝寺三月十八廟會早在1319年以前就已盛行,相傳農曆三月十八日是廣勝寺上寺佛塔舍利子降臨及下寺霍泉水神廟水神的誕辰日,這一天來自周邊地區的廣大民眾和善男信女便在廣勝寺敬香,納施、感謝佛祖和神靈的保佑,祈求來日的平安、幸福,廟會便由此而逐漸擴大。該廟會主要活動地區集中在廣勝寺鎮,參與民眾則分布廣泛,特別是一些物資文化交流活動,來自全國各地,且每年有所不同,三月十八這一天,參會者少則有五萬人、多則達十萬之眾。

廟會參與者均為自發,主要形式包括,水神廟及上寺、下寺敬香、祈福、唱戲、娛樂、購物、游景區。廟會會期一般為5天(三月十六-三月二十),其中以三月十七晚上和三月十八白天人數多,民眾敬香等活動也以這兩天為主。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佛教文化和古代神靈的崇拜,最本質的東西是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幸福美滿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2

紅崖寺廟會

紅崖寺位於洪洞縣廣勝寺鎮以北七華里的南山底村,這裡群峰懷抱!山崖陡峭,主要殿宇隱於懸崖上的天然石洞中,雖然寺廟規模不大,但集險奇凌秀於一身,別有一番風光,是當地一道自然人文景觀。

紅崖寺建成後,香火鼎盛,於每年農曆正月十六舉辦廟會,時5天,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歷代名人題詠、銘記、碑刻見於寺內牆壁院內。趙城縣誌曾有詩「紅崖高接翠衡顛,別是人間一洞天,山徑石涼疑有雨,古壇松老不知年,佛香細欲隨流水,僧壁寒多帶宿煙,悟得紗羅清凈理,更從何處覓神仙,紅崖春暮李呈香」,「遂壑朝嵐重,春光冷欲秋,飛花連鳥落,細水帶雲流,練白山容老,崖紅日色幽,東風留不住,冉冉過峰頭」。

相傳洪崖子云游於此,曾題詩紅崖壁「玉女源頭放落花,九仙洞里奏仙笳,我來醉卧峰前月,餐書溪邊紫玉芽」,洪崖子據傳為皇帝之臣,名伶倫,帝堯時已三千歲,從而得知紅崖寺歷史久遠。

寺內修有釋迦殿、水陸殿、與天關聖口書諸神殿,南近廣勝,北連喝石,朝拱揖讓,有賓主之家而與為周旋,與為附依者也,其崖臨險幽徑壑堅,嶺迭起伏,樹深荊叢,葉色繽紛,泉水清澈,汲甜可口,沿山嶺曲徑蜿蜒,時遇峭壁石蹬,途徑懸橋而斷路,一橋飛架,乃天造地設奇觀,也是避光修身的好去處,更是遊人香客覽勝之處,身臨紅崖寺,如入仙境,晨晚聞佛聲,客宿紅葉中。

3

聖王廟會

洪洞縣明姜鎮聖王村位於縣城東北四十餘華里的霍山腳下,傳說,舜帝曾出生在這裡,耕種於村東的歷山,後人為紀念舜王的福蔭,將耕作之處取名諸峰圪垯,村莊命名聖王,唐貞觀時期為紀念舜王,當地村民修建舜王廟,並於每年的十月初六舉辦五天的廟會,周邊村民都來逛廟會,廟內香火旺盛,庇蔭叢里,人們頂禮膜拜,屆時廟周搭建葦棚唱大戲,地方小吃,集貿物流熱鬧非凡,舜王廟始建於唐貞觀,於大明八年重修,清嘉靖修建,因常年無人維護,廟宇破塌、柱朽檐危,由村民林國強發起於1997年集資,重修舜王廟,舜王廟煥然一新,重現舊時風貌,琉璃異彩,舜王廟在當地人們心中是神聖的象徵,隨著歷史的發展,舜王廟在人們心中逐漸形成了一種自然的信仰,人們在為一年的耕作祈求風調雨順時,會自覺聚會在舜王廟前祈禱,讓舜王保佑時年是個好年景,曾有民謠流傳至今,「堯生平陽府東關、湯生永和禹夏縣,要問舜王生何處,山西洪洞聖王莊」。

4

石佛寺廟會

石佛寺位於廣勝寺鎮雙頭村,村中偏南,座北朝南,三間大殿,內塑石佛,殿門懸一「慈悲廣大」匾額,廟內有關於石佛來歷傳說記載與坊堆結緣之典故。

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六(石佛的生日六月初一)雙頭村都要在這一天舉辦廟會,歷時六天,請戲班唱戲,每台戲都讓坊堆村的人點戲(有娘家人一說),石佛廟始建年代不詳。

有一段傳奇故事為證,相傳很早以前廣勝寺,雙頭村人丁興旺,物產豐富,人們過著安康的日子,不知何時,村口有一口多年不用的枯井,忽生一長著雙頭的怪蛇,也許是修鍊多年,為修鍊成真,這雙頭蛇常常在白天從井中出來練一種吐納功夫傷人,吞食人影,這也可能是成語中「含沙射影」的來歷吧!往往過往之人的影子被雙頭蛇吞沒,行人會當場斃命,於是人們懼怕此行兇的雙頭蛇,善良的人們自知鬥不過此蛇,懼怕者遷居它處,漸漸地村道中落,人氣漸衰,相鄰有一坊堆村,村中有一相依為命的石娃母子,石娃性情忠直,勤奮持家,樂於助人,一日石娃牽牛至沒底泉飲水,不慎與牛一塊掉落泉中,瞬間無影無蹤,人們聞信趕來,均以無救,惋惜感嘆,就在這時泉水旋出一洞,石娃托牛而出,安然無恙,人們大喜,稱之為神娃,坊堆村石娃得知雙頭村有一雙頭蛇作怪害人,不顧個人安危,決心前去為民除害,以救萬民。

次日告別母親,他一人來到雙頭蛇藏身之地枯井旁,等到雙頭蛇出現,即與雙頭蛇惡鬥起來,經過搏鬥,石娃竟不敵雙頭蛇,凶蛇將石娃咬成三節,此時,坊堆村沒底泉泉水變紅,形似血水,剎時,血水翻湧,從血水中湧出一石像,形似石娃,人們看到石像,才知石娃修成正果,真身顯靈,來保佑一方平安,自石像出現後,說來也怪,雙頭蛇再也不敢白天出來傷人,村中老人們都說石像是佛,在泉中不是長法,應將石佛送到廣勝寺安身,於是人們立即張羅車馬把石佛裝好,馬拉人推向廣勝寺走去,但車到大梁坡時,卻怎麼也拉不動,眾人看天已漸黑,只好作罷,明日再行,翌日凌晨,眾人來到大梁坡,不見石佛蹤影,四處尋找,發現石佛在雙頭村枯井處,見那石佛一腿在井中踩住蛇尾,一腿在井口踩住蛇頭,看那雙頭蛇已死,從此再不能傷害生靈,再看那石佛像神采奕奕,面帶笑容似在言語「不要怕,我已將妖蛇鎮住,它不會再傷人了」人們為了答謝石佛除害之恩,在石佛像處建一廟,來紀念祭奠石佛,這也是雙頭村的來歷,同時以後為紀念石娃的行為,雙頭村與坊堆村結為親盟。也有一種說法,稱坊堆村為娘家「亦謂沒有娘哪有兒子之說」,因此每逢廟會,雙頭村唱戲都必須讓坊堆村人點戲,以示尊重之意。

5

坊堆村廟會

廣勝寺坊堆村有一碧霞聖母宮,亦稱娘娘廟,原名「泰山聖母財神土地神祠河」。位於坊堆村西,廟內存有元代塑像,廟內神像栩栩如生,神態端莊,儀態華麗,參拜遊覽者大有「人行仙道中,身在畫中游」的感覺,門窗雕刻鏤空花飾精緻,幾何圖形重疊隱顯與廣勝寺天中天窗雕同曲異工,廟宇建築用七彩琉璃燒制建頂,在陽光的照射下,霞光四溢,故人們又稱琉璃娘娘廟。

廟內殘存元代壁畫、山水圖,屬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逢會,時五天,大多是祈福還願,廟會活動有社戲、小吃、集貿、糧食交易,該廟始建於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碑文記載重修過,現屬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朝陽廟會

朝陽廟位於左木鄉,中社村的溝西自然村,廟宇主神「南天二郎」普度眾生,百里之外百姓皆知,南天二郎之偉力靈驗,有求財、求事業、求婚姻、企業、求安全等香火旺盛。

朝陽廟祖傳有3000多年歷史,在戰亂時期被嚴重破壞,沒留下任何記載。

7

韓侯東嶽廟會

韓侯東嶽廟建於元代泰安五年,明清兩代曾有重修,現存正殿與倒座戲台等,其中正殿存有壁畫為元代所繪,左為周朝的文武大臣,右為東王爺的家族,正中殿塑有黃飛虎、黃飛豹、黃飛龍像,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東王大帝誕辰之日,合社村民舉辦一次盛大的廟會,時5天。三月二十五起會,三月三十日落會,逢會期間,威風鑼鼓,唱大戲,旌幟樓閣亭彩,熱鬧非凡,香客信士游者滿會,多時達萬人以上,三月二十八日廟會上遊行,隊伍中秧歌、旱船、竹馬,有一百年旱船存於廟內,為廟會社火祭祀專用。

三月二十八前一天,社首或香首在廟前張貼,「報單」也稱會啟,告知諸位社民及香客,做好準備,廟會的前一天夜十一時,眾社首齋戒沐浴,在東王大帝像前上香、起單、禱告,第二天清晨,禮拜眾神進獻貢物,午間做素齋,於會者香客食之。

東嶽廟會的活動,最大特色是在東嶽大帝誕辰日,要舉行東嶽大帝出巡的盛大慶典,出巡的意思是東嶽大帝於這一天降臨人間,走街串巷,監察下民,勸善懲惡,出巡時東嶽大帝聖像被放在八抬大轎內,由社首們抬著,隊伍的前面由旌旗鼓樂導引、有凶神惡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鎖的「罪人」、緊跟其後有竹馬、旱船、樓閣,氣氛熱烈,所經之處觀者如堵,出巡之後,社首們又把東嶽大帝像抬回廟內大殿中,並給東嶽大帝進獻新的服飾,焚香後才算禮畢。

3

敬神型廟會

敬神型廟會,以祭拜神仙為主題活動。

1

乾元山廟會

乾元山位於洪洞城西15公里處的姑射山中,北接萬壽山,南臨青龍山,總面積15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6°19″22′,東經111°30″45′,而流傳區域遍及晉南各地。

乾元山為道教名山,居數千年歷史,相傳太上老君,西行登臨乾元山,元始天尊曾在此辟穀修鍊,堯舜二帝在此設壇祭天,三太子魂赴金光洞拜師療傷,千年來道人數以千計,開山鼻祖為太乙真人,18歲進入崑崙學道十年修成,奉師命下山來到姑射仙境,在金光洞修成真度劫,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乾元山道教開山鼻祖為太乙真人。相傳太乙真人出生昆崙山下一窮苦人家,自小通天文、懂術數。因父母早亡,由大嫂撫養成人。18歲時進崑崙學仙修道,拜在元始天尊門下,十年修成,其道號太乙,奉師命下山來到姑射仙境,在金光洞修真度劫,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奇故事。

《洪洞金石錄》一書229頁載:乾元山古碑記:大清朝康熙已卯歲,斯地間發出輝光,炫耀故里,居人甚奇之。至一夕,忽雷鋒大作,掀天揭地。時空中競樹一七星旗,巍巍蕩蕩,雄傑高揚,四方乘勝者,無不駭然稱異。乾元山得七星旗,乃九龍盤旋之移,是固地樂神者也,正不可不立祠以壯威靈,尤不可住持以奉香。真武真人云陽成隨協山主衛呈祥、舉人劉國棠不殫辛勤,不無寒暑,用二十餘載,捐募創建乾元山元陽觀諸殿,觀貌頗有可觀。臨、襄、洪、趙等郡之士庶,進香禱求者絡繹不絕矣。後來至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均有修復。元陽觀為三層建築,地基參差,建之一層高一丈,不啻武當仙境,殿廊寬闊,後進輝煌勝前進,實為洪邑名山。

由於清王朝連續修復,規模較大,元陽觀隨稱為我國北方著名道教宮觀。山中還有「老君葫蘆溝」「仙人頭山」「太乙宮」「哪吒殿」「蓮花閣」「古法台」「渡仙橋」「龍頭山」「八仙亭」「古山門」……等大批極具價值的人文景觀和遺址,濃縮著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精髓,深藏著中華民族的發祥的根。

每年二月十五日為老君舉行壽誕吉慶法會,沿襲至今,人數眾多,場面龐大。

2

青龍山玄帝宮廟會

青龍山位於洪洞河西龍馬一帶,據《平陽方誌》記載: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 光復漢室,去河北招兵買馬,經此迷路,遇玄天上帝顯法相指路,劉秀諾許,如興復漢室建廟以祀之,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逐詔令河東各州府修建玄天上帝廟於北老爺頂。

青龍山玄帝宮是一座三教合一,佛儒道,建築為七星布局八卦見頂,大體分前、中、下三院及中極頂四個群體,玄宮共建七層,「七」字建築多出現於玄宮建築中。

自建廟至今,每年3月25日是萬教朝山的一個日子,3月22日起會27結束(陰曆)會期5天,方圓幾萬人拜祭,場面非常壯觀,據牌文記載周邊好多省份民眾都來朝拜。

雙昌地燈廟會

地處萬安鎮雙昌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日至三月二十七日逢會五天,取名地燈廟會。

地燈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據傳說是皇帝與蚩龍打戰的時候,為了易守南攻而做防禦準備的。用一種有色彩的石頭擺出八卦陣圖,到夜間出現彩色熒光,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一壯舉,舉辦一些地燈節,用紙紮成燈籠、燃燭、擺成一些模仿的圖案來觀賞,雙昌地燈廟會,主要以信仰祭拜利市爺、藥王、送子娘娘。利市爺—亦利市仙官,名姚邇益,是財神趙公明的侍從之神,利予仙官,戴盔頭、穿朝服,楊左掌、右手托一金元寶,旁有一雲龍,在戲火珠,地上散署銀定、元寶、金珠、聚寶盆等,象徵利官進門,帶來無數財寶,是商家供奉的祈財神像之一,也是老百姓,在每年的春耕始日,祈福之一,表示今 年帶來好財運,是雙昌地燈會的最大特點,更是老百姓開春以來重要的娛樂活動。

逢會時,用木棍插成八卦圖,正中搭建一個木塔,塔是一屆一層,寓意是節節高,八卦圖中同時容納四支百人鑼鼓隊,在內穿行表演,互不碰撞,廟會盛況最大者是2004年,有近萬人參加及觀賞。

3

北羊農耕社祭廟會

洪洞縣甘亭鎮北羊村,位於縣城東南方向15公里處,南與臨汾市堯都區橋李鎮接壤,村西、村北1公里分別有霍候一級公路和309國道通過。屬於縣城南垣區,黃土覆蓋,受天然降水影響,溝壑東西走向成網狀交錯,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居民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小麥、棉花、玉米和油料等作物,是縣境內糧食作物主要產區。

北羊村「牛王廟」始建於宋時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當時遼、宋之間戰爭頻繁。

北宋年間,在金鐵騎強大攻勢下,先後攻大同,陷太原,一路直逼平陽,時值秋收種麥

時機,突遇瘟疫,宋軍戰馬無力出征迎敵,民間耕牛卧槽不起,朝廷聞報,急派三位使臣趕赴前線,其中一使臣精通醫道,遂采草藥熬制湯藥,並將藥物投瀉井、渠、河中,牛馬共飲,不日俱愈,軍馬上陣驅敵雁門關外,民間耕牛犁地搶種,人們為感謝三位救世能人,便分別立廟建祀塑像,以鮮果、五穀、面輪,歲歲祭祀,延續至今。

牛王廟會活動大致分為春分時,打春時,農曆四月初拜壽祈福與中秋祭神活動,其中數四月初十牛王壽誕活動最為隆重,每年這一天的到來,村民社首相聚,一起要辦一次8天的祭祀活動,每年由各社輪流值社,社民參與之多遍及兩縣三十餘個村莊,主要參與執事社是,北羊、南羊、北高、李村、天井、韓村、東蘆、梁村。分布在明山古牛王廟四周,形態為八卦陣圖。

在廟會期間廟會的活動有:紙紮黃牛,頭系黃綾,內置五穀,底座前平面書寫易數十天干,後平面書十二地支,左側書孟、仲、季三春三夏,右側面書孟、仲、季三秋三冬; 「打春牛」執麻擰神鞭三條,柳枝三條,執器人裸露上身;供桌上除五穀祭品外,另置面制油輪,四桿套串,每桿90個,逢閏年再加30個,由與當年生肖相同孩童奉舉;「打春牛」誦讀《擊壤歌》,祭牛王頌祭文,年歲更替,各不相同;春分祭,執黃面白牙旗12面,四月初十誕辰祭,以及秋分祭,執彩色旗,但避忌紅色。(洪洞老鄉俱樂部整理排版)

4

南杜聖母廟會

甘亭鎮南杜村村中建一聖母廟,坐北面南,成四方形設置,東西配殿,中為正殿,供奉皇天后土,東殿商山聖母和記書先生,西邊先天聖母和子孫娘娘。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皇天后土連用,一般在祭祀中,指代的並不是神明本身,而是皇天代表的天道與后土代表的天道輪迴,兩者是絕對公正的,所以作為祭祀,發誓的仲裁,人們常常發誓時說「皇天在上。。。」「後天」對民間來說,並不是一個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

傳說廟的舊址不在南杜村,而在侯村村外的高土堆上。據說當時的木料磚瓦都已備齊,馬上就要動工,一天夜裡村裡百姓有牲口的人家,幾乎都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夢見有人說要用他們的牲口乾個活,當第二天人們醒來的時候,將堆在侯村建廟所用的磚瓦材料都運到現 在建廟的地方,人們都以為是神的安排,就動手建起了廟宇,從此南杜村有了聖母廟。南杜廟會是借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龍王生日為祝壽祈福,起會歷時十天,輻射周邊各村及河西萬安一帶,東到孔峪等村。主要有鑼鼓、戲劇表演和商貿集市,廟會上同時有婦女求子,許還願活動,逐漸演變為求子為主,故村民又稱娘娘廟。

4

親情型廟會

會以求子為主題活動

1

歷山廟會

地點在歷山到羊獬沿途二十多個村莊,歷山又名「英神山」,位於萬安鎮西北部的東圈頭村,在縣城西約二十五公里處。

洪洞縣的接姑姑送娘娘這一接親習俗,已延續了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在我國歷史上恐怕是一件絕無僅有的罕事,這件事一代傳一代,形成了一種傳承不衰的習俗。

相傳有一年,堯父攜夫人「慶都」從河南偃師來臨汾一帶巡訪,住在伊杜村一祁姓院中,過了一段時日,堯妻「慶都」在家坐的煩悶,就出村游轉,走到村西邊正自觀賞風景,忽見頭頂濃雲密布,頃刻之間電閃雷鳴,趕緊折身回返,忽然覺得一道紅光從天而降,直撲入懷,當即被嚇的昏死過去,群眾見到此景趕緊抬起慶都送回家中。

休息一陣後,慶都逐漸恢復神志,感到腹下濕潤,並有一股腥味撲鼻,慶都羞愧難言,整日掩門不出。不久便覺身懷有孕,十四個月後,於農歷四月二十八日生下一男嬰,這便是帝堯的誕生。

農曆三月初二羊獬村的男女老少都彩服盛裝,以接皇后的禮儀—擎著執事,護著鳳輦,揚著萬民傘,秉著金瓜斧鉞,朝天蹬,舉著金錘、銀錘,方天戟,組成百餘人的鑾駕去接娘娘。

2

「三月三」走親習俗廟會

羊獬唐堯故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現為南北兩個自然村,共有5000餘口人,此地為河各地,海拔540米,每年平均氣溫20℃平均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約220餘天,土地肥沃,水利配套,南同浦鐵路,霍侯一級公路沿村東而過,村民以農耕為主。

眾所周知的「三月三」走親習俗,其根源是身為聖帝的堯在年邁的時候訪賢,選擇接班人時,找到了以孝道聞名的臣民舜,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下嫁於舜以觀其內,在考察了舜的政治能力之後,堯欣然傳位於舜,舜也因此將國家治理到了完美境界,被譽為堯天舜日。在這一中國共享的歷史傳說背景下,洪洞縣唐堯故園「三月三」走親活動又有一個完整的傳說體系,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因有一隻母羊生出了一隻獨角羊,宅的名字為「獬」是一隻神獸,具有分別善惡的本領,如「路史」所言,生知曲直,識有罪能觸不直,此事被鄰村(現「士師」村)聖人,堯的司法官皋陶與堯帝攜帶懷孕的妻子前來視察,不料妻子在生獬之地分娩了,大女兒娥皇,堯見此地連生神獸、聖嬰,便居家遷來居住,改村名為「羊獬」。遷來後第二年九月九日又生下二女兒女英,堯午老四處訪賢,後在歷山訪到大賢虞舜,並將兩個女兒嫁於舜,於是羊獬和歷山就分別是兩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了,由於輩分上的關係,羊獬人親昵的稱她們為「姑姑」歷山人及其周圍村莊的人稱她們為「娘娘」(意為奶奶),每年農曆三月三時清明是掃墓祭祖的日子,羊獬人從歷山接上她們回娘家省親,直到四月二十八日堯王生日,歷山人來給堯王拜壽,隨後將兩位娘娘接回去,從她們生前直到現在這一習俗延續四千七百餘年。

「三月三」走親習俗的活動區域,跨越洪洞縣、臨汾堯都區兩縣內的羊獬、屯裡、洪堡、南馬駒、北馬駒、赤荊、趙村、西橋庄、蘭家節、神西、東圈頭、西圈頭、石家莊、韓家莊、楊家莊、萬安、東梁、西梁、熟堡、新莊、西李、白石、杜戍等20餘村莊,穿越汾河兩岸,歷經盆地和丘陵的不同地形,區域內總耕地55800餘畝,人口近五萬。

該項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系一代代「社首」,「社首」堅持傳男不傳女的原則,老社首因故辭職即推薦傳承人,由社裡民主選舉產生,新老交接時,當眾交付社裡的鑰匙,並公布任職期間的賬目等,交接儀式基本按「拜堯請命」、「社堂交儀」、「新老共誓」三大步驟進行。

每到農曆三月初二,村民們穿著節日盛裝,到廟堂集結,上午九時許,向堯女祭拜後,整隊出發,前面由炮隊開道,百人威風隊敲鑼打鼓,群眾打著五色旗舉著獅子鑾駕,擎著萬人傘,浩浩蕩蕩出發,嚮往歷山迎親,沿途各村敲鑼打鼓,沿著香案,在村口迎接村內街道,各家各戶備有茶水、果品、食品供迎親人解渴,充饑,男女老幼,跪於道路兩旁恭迎,威風鑼鼓,一直送至村外,此情此景,感人肺腑,沿襲四千餘年。(洪洞老鄉俱樂部整理排版)

3

楊曲三霄娘娘廟會

楊曲地處縣城南二十餘華里處,村中在明代時期就建有一座規模龐大的三霄娘娘寺院,據傳廟宇數十間,山門、獻廳、正殿寢宮,松樹百株,每年九月十五起會,時十天,熱鬧非凡。臨汾、洪洞周邊村民都來逛廟會,商家小攤,充塞廟會空曠處,原廟建築現已無存,現村民在舊址上建一小廟,進深一間供奉三霄娘娘,三霄娘娘(瓊霄、雲霄、碧霄)原本是趙公明的三個妹妹,《封神榜》記載在殷末年間,三位娘娘為報乃兄被殺之仇,曾擺燈火迷宮黃河陣以阻擋周軍,後被姜子牙斬殺封神,令其執掌混元金斗轉劫之職。

傳說很早以前,雲霄、碧霄、瓊霄三位仙女在碣石山上的碧霞宮裡修行,她們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還練成了兩件寶貝,一件是金蛟剪,一件是混元金斗,這兩件寶貝十分厲害,金蛟剪是兩條首尾相交的蛟龍變化而成,不管什麼人碰上它就會碎屍萬段,混元金斗原是碣石山一帶的老百姓家裡生孩子用的洗澡盆,因為採集多了太多的陽氣,發生了奇異變化,不論你有多大本事,一遇見它就骨酥肉麻,動彈不得,只能束手就擒,三霄娘娘的兩件寶貝與老百姓生活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讓人們崇拜,漸漸人們對三霄娘娘的崇拜變為信仰,求子祈福。所以民間又把三霄娘娘稱為送子娘娘,把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定為廟會,大多是婦女為求子許願還願的,楊曲三霄娘娘廟會,主要是每年九月十五日會,時七天,主要是答謝神靈,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豐收在望的祈福。

貢品有面糕、面桃、水果等。

逢會期間商貿集市,鑼鼓秧歌,唱大戲,寓意慶賀豐收。

4

安頭地燈廟會

安頭隸屬山頭鄉,村中建一三官廟,廟坐北朝南,據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所建,民國年間曾翻修。

三官廟也叫三元廟,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士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歷代帝王對三官都非常推崇,並規定了一些禁忌,唐代規定在三元大帝誕辰的三元節,各斷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漁堵」。到了宋代還規定在三元節禁止對死因犯人的審判和處決。

三元大帝中。天官賜福是最為人們熟悉的,過年時買一張「天官賜福」年畫貼在牆上作為裝飾,畫上的天官雍容華貴,三咎長須,面容慈祥,紅袍玉帶,手執如意,攜帶的五個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象徵著多福多壽,為人們喜愛。在洪洞河西一帶有木版年畫,其中就有天官賜福圖,這也是老百姓喜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村中建立三官廟,一直用到現 在,可不知什麼原因,安頭村三官廟內的塑像現為「劉備、關羽、張飛」,或許是當時的師傅塑錯神像也不可得知,現廟內還供奉著送子娘娘,據說很是靈驗。安頭廟會最熱鬧為上元節,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都要在廟前舉辦地燈會,由村社選出一個社頭帶領年長者,12或13人採用高粱桿紮成人字形,上面掛上燈籠,連起來組成一個字迷宮,一般選用的字是「萬」「壽」兩字,字頭朝北,在北邊開一進口、一出口,人們敲鑼打鼓走進迷宮,從出口出來走到位於字謎東方,臨時搭建的送子娘娘祭台前,舉行還願活動。屆時是要在此求小孩,或保佑孩子平安,主要是求到的孩子過十二歲時以正月十五日來還願,在不滿12歲的孩子必須用乾草綁一個三角形的「枷」戴到脖子上,從家中一直走到送子娘娘祭台前,然後燒掉,再在祭台前求「一鎖」戴到脖子上以求一年平平安安,成年後帶些面,祭品再來還願開鎖,謂以後再也不用戴枷了。

6

其他類型廟會

一、伏誅廟會

一 劉家垣伏誅村,每年在彌勒寺舉辦兩次廟會活動,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和九月初九。

九月九重陽節也是菩薩的生日。

彌勒寺始建於唐朝末年,宋寶元二年重修,寺內塑:孔子、老子、彌勒佛泥像是三教為一體的綜合性寺院,廟院建築屬磚木結構,位於村西沿山坡而立,廟前一陡峭台階,共計七十二階,廟內松樹數株,清晨,寺門下觀瑞色千般,祥雲環繞寺周,寺內留存碑記,述崇奉道教的宋真宗時保留彌勒院的碑文。

廟會活動豐富多樣,蒲縣、汾西等地,村民也前來趕會,每次廟會時5天,唱九場戲,周邊村鑼鼓隊均來助興,因近姑射山側,遠離縣城,此廟會屆時興盛熱鬧,萬人齊集,也是每年二次的集市貿易交易物流活動。

二、干河凈石宮廟會

干河村位於洪洞縣與霍州交界處,干河村村中有一龍王山,放牛人發現一石頭奇異,能對氣候變化顯兆,人們特在此石上建一廟宇,命名為「凈石宮」,廟內敬奉:元始天尊,老百姓叫「祖師爺」,是一道教觀。正殿「融寧宮」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起會,三月初十落會,方圓百里村民都參加廟會。

凈石宮有一獨特還願方式,「浮橋」還願。還願時必要12歲以下的小男孩在兩頭頂著「浮橋」,年輕的婦女身著綵衣,在橋的兩邊扶著到宮裡掛橋,來去都需鑼鼓迎送,每際重三大會,多以婦女為主。

三、羅雲廟會

羅雲地處劉家垣鎮的羅雲山下,故取名羅雲村.相傳這裡出過真龍天子,傳說宋高祖趙匡胤就出生在這裡,在唐朝時這裡就是人煙稠密,扎過鎮並建有一座宏偉的玉皇廟,同時證明這裡在唐時期建立過郡或鎮,村民聚此而居,玉皇廟每年農曆四月十九日舉辦廟會,謂送子娘娘生日,九月十三玉皇的生日為由,各5天進行了廟事活動與物流大會,該廟會盛況宏大,引來蒲縣、隰縣、汾西村民來參加觀賞廟會,活動主要由民眾社事主辦,玉皇廟聳然峙立,在村東殿前有古樹兩株,中虛外實,媲美漢槐,廟左有一天池如虹,與玉皇廟相映蟠繞,天工開物,造福一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洞老鄉匯 的精彩文章:

結婚26年,洪洞這個漢子把媳婦當姑娘「養」…

TAG:洪洞老鄉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