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克里希納·多西:5大關鍵詞,解構91歲建築大師的瑜伽美學

巴克里希納·多西:5大關鍵詞,解構91歲建築大師的瑜伽美學

素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在北京時間2018年3月7日晚上,揭曉了本年度的結果。

獲獎者,是一位叫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的91歲老人。他是該獎項設立40年來年紀最大的建築師,也是享有這一殊榮的首位印度人。

無論是探討多西的長壽秘訣,還是要評價他的社會成就,都得從他長達一生瑜伽練習說開去。

*網路辭彙「瑜伽建築師yogitect」,由「瑜伽人yogi」與「建築師architect"複合而成;多西是詮釋這一詞語的最佳人選。

多西從事建築設計已有60餘年。於他而言,保持規律穩定的生活,是抵抗工作壓力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而冥想和瑜伽,是他日常中必不可少的活動:

「每天清晨起床,盤坐在自己1960年代設計的沙發椅上看著院子里的神像,感受微風,感受隨著太陽不斷升起後光線的移動,我可以每天在這裡坐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不說一句話。這是我練的瑜伽,這也是我在設計時想要展現的人、靈與自然的平衡感。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重溫5個熟悉的瑜伽辭彙,從非建築的角度來理解多西優雅的空間美學。

1. 浦那 Poona

1927年8月27日,多西在印度浦那出生。

這座古城是南印度的歷史文化樞紐,在梵語中的釋義為「美德之城」,四處林立的廟宇是當地居民的第二個家。在這裡,還誕生了著名瑜伽大師艾揚格(B.K.S Iyengar)。

*多西的卡瑪拉家宅一隅,宛若靜修瑜伽的場地。

兩位大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浦那濃郁的宗教氛圍熏陶。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卻有著相似的哲學觀:寺廟除了是古城的風景、靈魂的居所,還是知識與智慧的隱喻。

艾揚格大師認為,身體即是聖殿;

而多西則認同,偉大的建築師,一定要把每座建築當成寺廟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超越單純的功能性,通過詩意和哲學的基底,與人類的精神相關聯。」

2. 非暴力 Ahimsa

多西的祖輩是樸實的木匠,靠製造木家私營生。談到為什麼要幫助老百姓,多西回憶起小時候的一則見聞:

他曾在爺爺的木工作坊里見過一個可憐木匠,因為貧窮,便將一切得不如意發泄在酒精上。木匠在酗酒後失去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於是開始對周圍的人施與暴力,年幼的多西對此感到震驚。

這塊殘留在童年記憶里小小的陰霾,隨著時間推移,轉化為一種使命感。

長大後的多西,運用自己的創造力,溫和踐行瑜伽八支中的「非暴力」原則。他認為,建築不該像封建時代的皇宮那般高高在上,依舊是服務於精英階級的奢侈品,而應該更具包容性,更多地考慮到社會底層人民的需求,幫助他們改善環境,提升生活質量。

*路過印度學研究所(多西設計)的百姓

3. 素食 Mitahara

多西只在小時候吃過一點點肉,人生的大部分時光以素食為主。即便是在50年代只身前往法國當學徒期間,飲食習慣也沒有因為「美食天堂」的誘惑而發生太大改變。

或許正是因為與葷肉之間的距離,多西開始用心觀察各種食物,並且有了更深的體會:

「我經常提到的印度飲食,其實就是混合調配各種食物。沒有固定的烹飪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隨心所欲地調配,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所以秩序不是別人創造,而是你自己。」

在一蔬一飯中,他獲得了快樂,也看見了自由。

4. 靈性導師 Guru

不少瑜伽人會用自己導師的照片來布置練習環境,或者供奉起來以表敬意,多西也不例外。

在多西居所的入口處,擺放著一幅象徵智慧的印度象鼻神畫像,畫像旁邊則是瑞士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照片。

上世紀50年代的印度剛剛宣告獨立,政府希望通過建設工業新城昌迪加爾(Chandigarth),進一步實現現代化,便邀請了柯布西耶的工作室負責這個項目的規劃。年少的多西本著對建築的熱愛,獨自前往歐洲,只為加入了柯布西耶的團隊。在多西眼中,柯布西耶是一個願意鋌而走險,去挑戰和打破舊規則的勇敢者。就像一個身體條件很好,能完成很多體式,卻仍對推陳出新保持一腔熱情的「雜技演員」。

*勒·柯布西耶(左)和學徒時期的多西(右)

而多西,則更像一個「瑜伽士」。他敬畏傳統,渴望通過建築,與印度歷史建立更深厚的理解,把從柯布西耶建築中的語言和技術,融入到本土設計中。

5. 龜式 Kurmasana

位於艾哈邁達巴德的「洞穴畫廊」,是多西將柯布西耶的前衛理念,與印度神話傳統結合的一次嘗試。

*洞穴畫廊內部

中年以後的柯布西耶對探索「洞穴」和「大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通過建築空間模仿洞穴形態和船艙空間以外,還對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和聖經中諾亞方舟的進行文本考究。

多西決定追隨導師腳步,但是「洞穴」和「大海」在自己的原生文化里到底是怎樣的呢?正當他絞盡腦汁思考時,靈感突然降臨在一場頗具玄幻色彩的夢:

「在夢中,毗濕奴化身的龜神曾在夢中指點我說,只有把形式,空間和結構融為一體,才能有生命的建築,只有排除自我封閉,通過與他人交流協作,才能創造有深度的建築。」

毗濕奴是印度教的守護神。相傳一場大洪水,把大量的聖物衝進了海底。為了重新找回這些丟失的寶貝,守護神毗濕奴化作一隻巨龜潛入大海,翻江倒海,誓要尋回遺失的寶物。

這便是毗濕奴烏龜形象的由來畫廊外部此起彼伏的曲線,就像一隻只乘風破浪的烏龜;而被稱作「洞穴」的內部空間,陳列著抽象的印度現當代藝術品,好比神話中丟失聖物,終被收納在龜形毗濕奴洞穴般的腹腔之中。

洞穴畫廊隆起的屋頂,也可以和瑜伽中的龜式(Kurmasana)相呼應。兩者都是源自毗濕奴的烏龜化身。

根據艾揚格的《瑜伽之光》記載,對於瑜伽修行者而言,龜式是一個神聖的體式:

「在龜式中,四肢收回,身體如同一隻烏龜。內心變得寧靜、沉著,無論悲傷還是喜悅,練習者都會保持鎮靜,內心逐漸地擺脫了喜與悲,激情、恐懼與憤怒。」而練習者從這個體式中,循序漸進至八支瑜伽中的第5階段,也就是制感(Pratyahara,從外界事物中收回感覺)做好準備。

從對5個關鍵詞的解讀中我們發現,多西在瑜伽修鍊中,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八支理論的道德實踐和冥想內觀當中,反而對體式沒有執念。於他而言,建築既是充滿靈性的神殿,也是他身體意志的延伸。洞穴畫廊的竣工和身體力行做出一個真正的龜式是一樣的,同樣實現了為「制感」做準備的目標。

多西把造房子,也視為瑜伽修行的一部分。他堅定地相信,「當生活方式和建築融為一體時,生命才開始慶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瑜伽YogaJournal 的精彩文章:

從懷疑到篤定,她是《美食、祈禱與戀愛》背後的那個女孩

TAG:瑜伽YogaJour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