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教授贊:浙大可比牛津、劍橋、哈佛,竺可楨聽後淚流滿面
在2018年世界前100名的大學排名中,中國有6所大學入圍,北大、清華、浙大、中科大、上海交大、上海復旦,成績可謂非常的傲人。
其實中國早在74年前,中國就有四所大學可入圍世界前十。它們是北大、清華、南開和浙大。
北大、清華、南開在抗日戰爭時期,合併為西南聯大,第一任校長是梅貽琦。
西南聯大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把三所不同文化氛圍的學府完美融合在一起,從1938年~1946年,整整存活了8年才解體。
西南聯大的大名,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那是如雷貫耳。提起西南聯大,中國人乃至國外的教育家,都是豎大拇指點贊的,然今天我們卻要說一說浙大。
浙大前身是1897年創建的求是書院,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中華民國時期,浙江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帶領下,崛起為民國最高學府之一。
竺可楨在1936年接手浙大,他一心想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徹底改變學校原有的落後面貌。不曾想,4年之後,日本侵略者將戰火燃燒到了長三角,杭州成了敵機轟炸的重要目標。
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保護全體師生安全,竺可楨不得不將學校遷往浙江西部的建德縣和天目山。
竺可楨為安定師生們情緒,發出誓言:「日軍不到富陽,則建德分校不移;不到餘杭,則天目分校不動。」結果同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面對眼前的局勢,竺可楨明白:天目山也好,建德也好,只能是臨時性躲避,同樣逃脫不了淪陷厄運,不得不再次考慮遷校問題。
本來打算遷往重慶,無奈經費不夠,後江西吉安來電,告知吉安可容浙大。
原本是管「天」的的科學家,如今管起了「地」。原本是大學校長,現在卻成了「流亡大隊」大隊長。竺可楨淡定自若,順利完成了吉安遷校之旅。
然而殘酷的戰爭再一次打破竺可楨的夢想,後面又進行了兩次遷校,從吉安遷往廣西宜山,又從廣西宜山遷往貴州遵義。
一所大學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四遷校址,這在中外教育史上實屬罕見。竺可楨成了地地道道的「流亡大學」的校長。他損失了很多,同時也收穫了很多。
1944年,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教授來中國考察,臨走前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重慶與貴陽之間的一座名為遵義的小城裡,可以找到浙江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西南聯大和浙江大學足可與牛津、劍橋、哈佛相媲美!」
聽到這樣的評價,已兩鬢斑白的竺可楨欣慰得留下了眼淚,並緊緊地握住了李約瑟的手,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是的,八年的戰火,四度的遷徙,浙江大學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在不斷的耕耘,不斷的收穫奇蹟。
1936年竺可楨剛剛接手浙大時,僅有文理、農、工3個學院,13個系,等到抗戰勝利時,已發展到6個學院、25個系、4個研究所、5個學部、1個研究室、1個分校及一所附屬中學。
人們都說:「一個好校長便是一所好學校。」這句話放在竺可楨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
他本非軍事家,但卻成功指揮了一支龐大的「馱隊」,不僅將浙大「馱」了回來,而且馱成了令世人矚目的「東方劍橋!」
※街亭失守,馬謖是作死,而諸葛亮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清朝史上最傳奇人物,雍正奉為戰神,八百里加急送荔枝犒賞
TAG:百姓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