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今天——664年3月27日,唐朝高僧、法相宗創始人玄奘坐化。

歷史上的今天——664年3月27日,唐朝高僧、法相宗創始人玄奘坐化。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664年3月27日,唐朝高僧、法相宗創始人玄奘坐化。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俗姓陳,名陳禕(yī),河南洛陽洛州(今河南偃師)人,世稱唐三藏,意為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他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也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出身名門望族,祖先歷朝為官,父母早逝,長兄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自幼跟隨兄長誦習經典,嫻熟儒道百家典籍,受其影響很大。隋煬帝大業十年(西元六一四),皇帝下詔度僧,准許百姓出家。當時玄奘年僅十三歲,前往應試。因年幼不合規定,未被允許進入考場。玄奘很傷心,徘徊考場外不願離去。當時主考官為大理卿鄭善果,見玄奘小小年紀,相貌莊嚴,器宇不凡,便問道:「你年紀尚小,出家為僧,想要作些什麼呢?」玄奘立即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要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鄭善果嘉賞其對答出眾,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後,與兄長共居凈土寺,聽《涅槃經》,學大乘論,達六年之久。當時正值隋末唐初的動蕩年代,但為了求得佛學的真諦,玄奘跟隨兄長開始雲遊訪道,足跡遍及全國。玄奘在蜀四五年間,師從多師,研習大小乘經論及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各家的學說,學業大進。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在成都定慧寺受具足戒。隨後歷游荊、湘、蘇、皖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但玄奘通過學習,發現各處教法異說紛紜,尤其各個漢譯佛典的義理解釋不一,令人不知所從,於是玄奘發大宏願,決心親自至西方取經,追源考證梵文原典以解眾惑。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到長安學習外國語言和佛學典籍,請求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決定私自前往。公元627年夏天,秦隴一帶遭到霜雹災害,受災缺糧的人逃荒四處就食。玄奘趁這個機會,混在災民要飯的隊伍里,偷偷地溜出了長安,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艱苦跋涉。後來他的這段經歷被演化成《西遊記》,故事裡的唐僧被塑造成一個超度眾生的長者,其實這年他才28歲,正是身強力壯的黃金時代。



玄奘西行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來到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總督李大亮得到玄奘違禁西行的報告後,逼令他返回長安。玄奘在當地慧威法師兩個徒弟幫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裡趕路,風餐露宿才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玄奘十分客氣,給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後,涼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經的精神所感動,當面撕毀通緝令,催促他快速西行。



走了八十多里,玄奘進入一望無邊的莫賀延磧。這裡荒涼浩渺,玄奘一連走了四夜五日,滴水未進,直到遇見一片泉水草地,才將他從萬分危急中救出來。兩天後走出莫賀延磧,踏進了西域伊吾國(今新疆哈密)地界。鄰近的高昌(今吐魯番地區)國王聽說大唐法師玄奘來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請,並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當活佛供養一世。玄奘堅決不改求法志向,絕食三日,氣息漸微,國王遂要求他講經一月後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個月,玄奘講經完畢,臨行高昌王贈給玄奘許多金銀衣物,給他配備了隨從馬匹,並給沿途各國君王寫了二十四封信,托他們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經過十三國,進入今阿富汗境內,緊接著又翻過有名的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這裡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強盜出沒,饑寒交迫使剩下的隨從只有幾個僧徒了。但這一切困難險阻都沒使玄奘退縮。終於在公元628年八月,玄奘到達了目的地———印度。



最初,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後來遊歷天竺各地,並與當地佛學家辯論,名聲大震。玄奘在天竺學習了近二十年,最終拒絕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長安,並同時帶回了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受到唐太宗的熱情迎接。



為了保存從天竺帶回來的珍貴經文,唐太宗特地在長安城內的慈恩寺西院修築了五層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從此,玄奘和弟子一邊忙於宣揚佛法,一邊從事梵文經典的翻譯工作。在19年的時間裡,玄奘和弟子窺基等人共翻譯出75部經、論著作。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玄奘還將西行沿途的風土人情、政治、歷史、文化等編纂成《大唐西域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玄奘大師留給後人的還有「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脊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1547年2月20日,愛德華六世成為英格蘭國王。
文物介紹——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希臘喀帕蘇斯女性雕像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