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讀書法》管窺
南宋理學家朱熹門人薈萃朱子平日訓導,節序其要,得「朱子讀書法」:一曰循序漸進;二曰熟讀精思;三曰虛心涵詠;四曰切己體察;五曰著緊用力;六曰居敬持志。朱熹所提倡的讀書是以閱讀儒家經典作品為主,讀其他一切書為輔的讀書方法。以此作為提升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邊讀邊實踐。儒家經典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閱讀對象的書籍,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親身實踐,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朱熹所傳授讀書六法將讀書與修身相結合,時至今日對於我們的閱讀與生活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一,循序漸進
朱子曰:」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如是則志定理明,而無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趲著了,則看猶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原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功夫,乃是下面無跟腳。其循序漸進之說如此。
朱子說:「拿兩本書來說,先讀通一本書之後再去讀另一本書。以一本書來說,它的篇章字句、首尾前後,也應按著各自相應的順序去讀,不可打亂,根據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並且嚴格遵守;每個字都要找出相應的解釋,每學好句話都要探求出它的意思;前面的還沒有學好,不要去學習後面的;這個地方還沒有弄懂時,不要想著去弄懂其他地方。照這樣去做,就能志向堅定,道理明白,從而不會犯輕率混亂的毛病了。如果總是趕著期限,一向都是如此急急忙忙,那麼讀與不讀就沒甚區別了。」近來才覺得這種毛病不是小事,原來學問沒學好,不是因為學術上的功夫花的不夠,而是因為下面沒有打好基礎。循序漸進的道理就是這樣的。
現代的說法可稱其為通讀法。當面對一部經典,我們需要從頭至尾啃下來,避免略讀,跳讀等快節奏時代人們熱衷的閱讀習慣。因為優秀的作品內容大多具有首尾關聯性與嚴密的邏輯性。如不按次序通讀下來或只是節選其中片段,難免會造成對文意的割裂、曲解,甚或斷章取義。
二,熟讀精思
朱子曰:「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的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
朱子說:「荀子說,求學始終要朗讀並計數。可見古人讀書,也記下讀了幾遍。」由此可知,橫渠先生教人讀書一定要熟讀背誦,真的是做學問的第一步,讀的遍數夠了之後如果沒有背下來,必須要繼續背下去,直到會背為止。讀的遍數還沒到,即使已經會背了,也必須讀滿既定的遍數。只要讀滿一百遍,一定是比讀五十遍強;讀滿二百遍一定是比讀一百遍強。現代的人之所以記不得,說不出,心裡模模糊糊的,都是因為沒有把學問弄精弄熟。所以不如古人。有學問的人讀書,讀了正文,還記得註解,背的滾瓜爛熟。注釋中註解文意解釋事物名目,後人所闡發的相似之處,都一一看得清楚明白,如同自己做出的一樣,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反覆體會,透徹理解書中深刻的道理。學習要熟讀精思指的就是這樣。
無論是從孔子所倡導的「學而時習之」還是到盡人皆知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強調出重複在讀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西方醫學界有句諺語「The more you learn , The more you can learn」(你學的越多,你所能學的就越多),這種知識量的積累對開發腦功能,提高認知思維是有著積極效應的。
三,虛心涵泳
朱子曰:「莊子說吾與之虛與委蛇,既虛了,又要隨它曲折去。」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今人讀書,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卻將聖賢言語來湊。有不合便穿鑿之使合,如何能見得聖賢本意。其虛心涵泳之說如此。
朱子說:「莊子說我與他虛與委蛇,已經虛己忘懷了,又要讓自己的思路隨著書中的意思走。」讀書一定要虛心探求才能有所得,聖賢說的一字一句,自己只能平心靜氣地斟酌衡量,不能有一絲一毫地編造虛構。現在的人讀書,大多是心裡先有了自己的想法,卻把聖賢們的語言拿來硬往上湊。如果有不一樣的,就穿鑿附會使其變得一樣,這樣做怎能領會聖賢的本意呢?虛心涵泳的意思就是這樣的。
當下很多人讀書並不是學習領會新知,他們看書總愛挑一些能印證自己價值觀的書。這種看書方式無疑看的越多越會加深自己的執念。朱熹所提倡的是一種拋卻主觀因素,客觀地看待書本的方法。是王國維所說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境界,即不帶一絲偏見深入其中,這樣才能徹底洞悉書本,從而為下一階段的跳出書本形成自己主觀看法做鋪墊。
四,切己體察
朱子曰:「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已為一。」而今人道在這裡,自家在外,原不相干。學者讀書,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如克己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覆,我實能克己復禮。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其切己體察之說如此。
朱子說:「學習大道的法門,是將全身心融入那道理中去,越來越近,和自己融為一體。」而現在的人往往都是「道」在這裡,自己在「道」的外面,毫不相干。學者讀書,一定要將聖賢的言語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比如約束自己,使自己言行和享受待遇符合禮的規定;比如出門如同去見重要的客人一樣這些事,一定要審查自己,我確實能夠做到克己復禮、主敬行恕嗎?每一件事都要這樣,才能有所獲益。切己體察的意思就是這樣。
古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尤重「知行合一」的理論,這都闡釋出學習知識與身體力行相結合的重要性。儒家經典《中庸》在提到治學方法上也是一語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指學習要廣泛的涉獵;有針對性的提問請教;學會周密的思考;並形成清晰的判斷力;而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身體力行上方是根本。
五,著緊用力
朱子曰:」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什麼精神,什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緩,其著緊用力之說如此。
朱子說:「設定期限可寬鬆,課程安排要緊湊。求學要剛毅果決,慵懶散漫是做不成事的。況且若發奮讀書忘記進食,欣欣然沉浸在學問之中忘卻了煩惱,那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如今求學的人,沒有完全的發憤讀書,真應該抖擻精神,像救火像治病那樣發奮讀書啊。如同撐船逆流而上,每撐一蒿都不敢怠慢,著緊用力的意思就是如此。
將讀書比作生活,在面對激流險阻時,要有種緊迫感,要懷著樂觀積極的心態勇往直前。相傳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聖人對這個愛徒有一句經典的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閭巷中,顏回並沒有因環境的清貧而改變好學的樂趣。)有了此等境界,那對於著緊用力的含義應該是思過半矣了。
六,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雲『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精要。方無事時,靜以自持。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今學者說書,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裡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說如此。
朱子說:「程頤先生說『德行修養一定要秉著嚴肅專一的態度,追求學問則在於窮盡宇宙、人生的道理』,這是最重要的。沒有事情的時候,嚴肅認真、精神專一,自己把握好自己。不能把心放入空洞虛幻的白日夢之中,一定要收斂。遇到事情時就應嚴肅認真的對待事情,讀書時就專心致志地讀書,這樣就自然能夠讓精神貫注於事情的始終,沒有心不在焉的時候。」如今學者闡發書籍,多是湊合來說,無法做到周密圓融。這種問題不是書里的問題,是心裡的問題,因為內心不清澈專註,所以思考問題就無法做到精細而明白。一定要將內心培養得清虛純潔,淳樸敦厚,沉靜不浮躁,使道理從心中自然流露出來才是最好的。居敬持志的道理就是如此。
「敬」是指用心專一,朱熹認為讀書時要有純凈專一的心境與堅定遠大的志向。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將實現「道」作為志向,先確定這個目標,以此作為治學之基石。又如「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認為為學要以立志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為學的目的,目的不清又何談為學呢。
《朱子讀書法》自從刊行以來,對後世影響很大,書本中傳遞出的循循善誘、腳踏實地、熟讀精思等讀書理念時至今日仍能予人以啟迪。面對古聖先賢所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我們應該不斷加以學習,並與舊有的知識相結合融會貫通提煉出新知,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學習與生活。這也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最普遍的意義之所在吧。正如「新儒家」的代表徐復觀在《中國知識分子精神》書中所說「至於進一步的讀書,我願向大家推薦宋張洪,齊熙同編的《朱子讀書法》。朱熹真是投注他的全生命來讀書的人;所以他讀書的經驗,對人們有永恆的啟發作用。」
TAG:博雅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