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
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osaurian Phylogeny:New Data and New Methods
會議時間:2018年3月23-28日
會議地點:北京,中科院古脊椎所
會議主題:
1、系統發育學介紹及TNT軟體的使用(3月23-26日)
2、主龍類系統發育研究中的新數據和新方法(3月27-28日)
討論議題:
1.圍繞有關早期鱷型動物、翼龍類、恐龍類和鳥類系統發育重建已有成果和存在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2.圍繞大量出現的各種新數據,包括數據質量和數據類型,對系統重建的影響展開討論;
3.討論如何更好地使用TNT軟體進行系統發育分析。
會議主席:徐星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
Pablo Goloboff 教授(阿根廷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
會議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
會議特邀報告:
1. Mk模型在貝葉斯分析處理形態學數據時的應用
Pablo Goloboff 博士
阿根廷米格爾利洛研究所研究員,Willi Hennig 學會榮譽院士,曾任Willi Hennig 學會的主席(2004-2006)。對分支系統學的理論和運用研究做出很大貢獻。他在2003年研發出的TNT程序是進行分支系統學分析最為通用的軟體包。到目前為止,該程序已在古生物學、人類學、演化天體物理學,甚至狩獵採集分析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 中生代鱷類系統發育與演化/中生代鱷類系統發育與白堊紀時期岡瓦納大陸南方鱷類的輻射
Diegol Pol 博士
阿根廷古生物博物館研究員。主要從事南美洲恐龍和中生代鱷類形態學、系統發育研究、古生物地理學研究。將古生物系統演化與生物地理分布相結合,為研究岡瓦納大陸複雜的生物地理歷史以及一些古生物類群的全球輻射提供了新的思路。
3. 翼龍類的系統發育
Alexander Kellner博士
巴西科學院院士,巴西國家博物館館長,里約聯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翼龍類形態學及演化研究,先後參與研究命名發現自南美、中國、北非、歐洲等地的超過20個翼龍新種。在翼龍的分支系統學方面開展了重要的理論研究。
4. 關於恐龍演化的新假說:動搖傳統恐龍分類
Paul Barret博士
倫敦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從事蜥腳類及鳥臀目恐龍形態學、功能形態學及相關的生態學研究。對恐龍大類群之間的系統演化關係也做了較多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傳統的恐龍分類觀念提出了挑戰。
5. 角龍類系統分類及討論個體發育引起的特徵變化對系統發育重建的影響
Peter Makovicky博士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主要從事角龍類及獸腳類恐龍的形態學和系統演化、個體發育研究,先後研究命名發現自北美、中國、蒙古、南美等的數十種恐龍。同時也很熱衷於掃描電鏡、CT掃描和激光掃描等新技術在古脊椎動物學中的應用。
6. 虛骨龍類系統發育存在的問題、前景及未來工作——新數據和新方法
Mark A. Norell博士
知名古生物學家,分子遺傳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虛骨龍類和亞洲中生代動物群,對小型獸腳類恐龍系統演化和鳥類起源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也是第一隻獸腳類恐龍胚胎的研究者。其研究成果曾三次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當年十大重要科學故事之一。
7. 副鳥類飛行能力的多次起源:基於早期鳥類及其近親新的分支系統學、空氣動力學和解剖學數據的背景框架
Michael Pittman博士
香港大學古脊椎動物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恐龍形態學、系統演化,激光成像在古脊椎動物研究中的應用等。近年多次和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合作,對小型獸腳類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取得一系列成果。
8. 將基於形態學的系統發育特徵公式化——以虛骨龍類系統發育為例
徐星博士
中科院古脊椎所傑出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英國倫敦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榮譽研究員。研究範圍涉及恐龍分類學、系統學、形態功能學、古動物地理學和骨組織學等諸多領域。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龍類、傷齒龍類、馳龍類以及角龍類等許多類群的形態學、分類學、發育學、系統學以及形態功能學等方面的工作分別代表這些研究方向近年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會議報名請聯繫:
聯 系 人:李寧
※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獲獎者
※中國最早的骨質工具
TAG:中科院古脊椎所 |